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1-11-07 作者:谢希瑶、安蓓 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摘要:11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达到1153万吨,较10月初增加超过80万吨;山西日均产量349万吨,较10月初增加22万吨;内蒙古日均产量335万吨,较10月初增加42万吨。随着全国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和电煤装车快速增加,11月份以来电厂供煤持续大于耗煤,库存日均增加160万吨,存煤水平快速提升。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安蓓

随着寒潮来袭,能源保供进一步引发关注。记者6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11月4日煤炭日产量达到1188.5万吨,再创近年来新高,较上一个峰值增加16.5万吨。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为扎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各级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能源供应特别是民生用能,能源供需紧张形势有所缓解。

能源保供稳步推进

近期,随着煤炭产能进一步释放,煤炭生产保持高位水平。11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达到1153万吨,较10月初增加超过80万吨;山西日均产量349万吨,较10月初增加22万吨;内蒙古日均产量335万吨,较10月初增加42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按当前煤炭产量增长趋势,近期日产量有望突破1200万吨。

作为重要的煤炭中转基地和市场风向标,秦皇岛港11月3日存煤突破510万吨,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达到今年以来高位。10月底大秦线检修结束后,电煤铁路装车连创历史同期新高,港口调入量明显增加。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铁路、港航企业加强重点地区、重点线路煤炭运输组织,挖掘潜力推动煤炭增运上量,优先保障发电供暖用煤运输需求,加大低库存电厂和电煤中长期合同保供力度。10月下旬全国铁路日均煤炭装车超过10万车,同比增长14.5%,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随着全国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和电煤装车快速增加,11月份以来电厂供煤持续大于耗煤,库存日均增加160万吨,存煤水平快速提升。11月5日,电煤装车6.5万车,同比增长39%;电煤供大于耗182万吨,电厂存煤达到1.16亿吨,可用20天。

针对近期个别地区柴油资源供应偏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公司采取措施,增加成品油供应。9月、10月柴油供应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加近20%,预计11月、12月供应量将比前8个月供应量增长近50%。

价格逐步回归合理

10月中下旬以来,煤炭供需形势明显好转,煤炭期现货价格快速下降。动力煤主力合约连续10日下跌,累计跌幅55%,11月2日报收于892元/吨。5500大卡动力煤港口平仓价已降至1200元/吨左右,坑口价已降至1000元/吨左右,比前期高点下跌超过千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督促重点煤炭企业发挥保供稳价带头作用,多签中长期合同,严格执行中长期合同煤炭价格,带头降低市场交易价格。在已签订年度中长期合同的基础上,组织发电供热企业与煤炭企业补签1.5亿吨中长期合同,基本实现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成4个联合督查组,分赴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和秦皇岛港等北方主要下水煤港口,开展煤炭现货市场价格专项督查,规范市场秩序。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但对我国气价上涨影响总体可控。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各地和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政策,保持取暖等民生用气价格基本稳定,将国际气价上涨的影响降低到可控范围。

为冬季调峰保供做好准备

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民生用电用气能否得到有力保障?

这位负责人说,居民用电量占全部用电量15%左右,民生用气占全部用气比例不到50%,民生用电用气全额保障没有问题。将指导地方和企业坚持民生优先,必要时“压非保民”。坚持“用户知情、合同约定”,科学安排、严格落实有序用电,严禁拉闸限电。制定每天3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压非保民”预案,已组织全面开展预案实战演练,必要时将组织有序实施,确保民生用气需要。

据了解,今年冬季全国电力总装机将达到24亿千瓦左右,同比增加约2亿千瓦,有效顶峰负荷将再提高6000万千瓦以上,顶峰发电能力可以超过12亿千瓦,全国最大发电能力能够保障最高用电负荷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供暖季全国天然气总体呈紧平衡态势。截至目前,已落实供暖季保供资源量1744亿立方米,还在组织企业进一步挖掘增产增供潜力。从天然气储备情况看,供暖季全国可形成储气量270亿立方米以上,为冬季调峰保供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国家发展改革,阶段性成效,坑口价,用气,能源价格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