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北京冬奥组委解读制服装备:蕴藏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
2021-10-28 作者:季 芳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北京冬奥组委解读制服装备(走向冬奥)

蕴藏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结合功能性、民族性、艺术性

本报记者 季 芳

10月2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制服装备蕴藏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这些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将成为冬奥赛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制服装备包含服装、鞋品、配件3类

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装、鞋品、配件3类。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我们针对赛时特定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工作需要,规划了制服装备品类,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

在版型设计上,制服装备基于冬季运动专业装备穿搭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采用功能性面料和立体剪裁方法,兼顾动静状态下室内外多场景作业需求,实现全方位防护和辅助支持。在材料使用上,由于冬季运动气候条件特殊,制服装备在抵御严寒、防风保暖和透气透湿、轻便舒适之间达到平衡,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场景下的需求。

据介绍,制服填充絮料选择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根据冬奥会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满足寒冷环境的保暖需求。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防水、防风雪,透气,可回收。“手套的手心位置增加了一些防滑颗粒,在形态和颜色上借鉴了吉祥物‘冰墩墩’手心的红色爱心图案。”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制服工作处工程师平原说,制服装备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检测来测试功能性,特别是保暖度。从数据看,还是比较优秀的。”闫成说。

设计方案从602套、1万余件作品中选出

此前,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方案,累计收到602套、1万余件作品,最终的设计方案从中选出。

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贺阳是最终方案的设计师。2008年,她参与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制服以灵动祥云图案、搭配清爽色调,印入许多人的奥运记忆。“冬奥制服设计要传达文化特征,还应该具有独特性,保证醒目、易识别。”贺阳说。

冬奥制服装备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将图形合理地拓展到立体化的服装上,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地联系融合在一起。

在色彩选择上,沉稳的墨色和跃动的霞光红展现了工作人员的实干和热情,中性的长城灰彰显技术官员的客观公正,明亮的天霁蓝展示志愿者的青春活力,纯洁的瑞雪白作为调和色象征着“瑞雪兆丰年”。这些冬奥色彩系统中的主色勾勒出冬奥会恢弘场景与空间意境,以及冬季运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研发生产注重科技的应用和细节的创新

轻便保暖、美观舒适,为了实现使用需求,制服装备研发生产注重科技的应用和细节的创新。北京冬奥组委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专业机构的作用,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019年以来,北京冬奥组委成立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对面料选择、版型提升、外观设计等进行把关;组建“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在面料、结构、工艺等方面不断探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受委托组织召开3次评审会,确定候选设计方案。从方案到实物样衣再到大货生产,不断地碰撞、调整、优化。

与此同时,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环节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都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鞋靴皮革加工工艺采用专利节水技术。

“制服装备的设计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特点和中国文化特色。”闫成说:“这套制服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很多细节设计上也充满人文关怀,在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

关键词:装备,制服设计,北京服装学院,文化内涵,北京奥运会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