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专家回应加强针“三问”:是否安全?能否“混打”?可防变异?
2021-08-24 作者:李纯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回应加强针“三问”:是否安全?能否“混打”?可防变异?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电 题:专家回应加强针“三问”:是否安全?能否“混打”?可防变异?

中新社记者 李纯

随着免疫屏障的逐步建立与变异毒株的全球蔓延,围绕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的讨论日渐声高。加强针的研发进展如何?能否在不同技术路线之间“混打”?加强针与变异株疫苗先打哪个?

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23日接受媒体采访,介绍加强针研发情况,就相关热点话题回应各方关切。

加强针安全性、有效性如何?

张云涛介绍说,国药集团去年在开展Ⅰ、Ⅱ期临床研究时,就已经设计了加强针试验,相关数据近期已经对外公布。在18至59岁、60岁以上、3至17岁三个年龄段,设计的接种程序是第三针与第二针间隔56天。

“整体的安全性数据还是非常好的,不管是局部的反应和全身的反应,都符合预期,和两针的没有什么区别。”张云涛表示,在免疫原性方面,接种第三针后,抗体增长的幅度在30%左右。

此外,国药集团在阿联酋开展了9300人的加强针研究,第二针与第三针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左右,安全性数据同样符合预期,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免疫原性结果正在监测过程中。

“从这些数据来看,应该讲加强针的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张云涛说,根据相关研判和一些非典型的成队列的研究数据来看,未来可能会在形成全人群免疫屏障、应接尽接第二针之后,择期开展加强针的接种。

关于哪些人群应当优先接种加强针,张云涛表示,对相关的接种方案已有讨论,应该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60岁以上的老人,与社会经济活动接触最密切的人群,包括航空行业人员、快递小哥等。

能否选取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针?

如果加强针的技术路线与前期接种的疫苗技术路线不同,会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何影响?张云涛说,中国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建议使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第一针接种完灭活疫苗,那么第二针也要接种灭活疫苗。如果接种第三针,也是同一个机理。”

张云涛表示,接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这被称为序贯接种研究,需要满足3个条件:

其一,根据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在进行序贯研究时,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必须都是附条件上市或者上市疫苗;

其二,需先在动物体内完成系统性序贯研究之后,得到安全性、有效性的验证;

其三,通过药品监管部门审批,合理合法地开展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序贯研究。

张云涛指出,如果跨过这三步直接在人体上使用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针,将可能面临长期的安全性风险。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数据对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序贯研究进行预判,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该过程取决于各个科研团队的研发进程。

加强“第三针”与变异株“二代针”先打哪个?

中国内地近期几轮疫情的罪魁祸首都是德尔塔变异株,针对新冠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如果未来加强“第三针”与应对变异株的“二代针”同期面世,普通民众应当优先选择哪个接种?

“从老百姓的角度讲,未来首先应该选择接种加强针。”张云涛指出,如果第二针与第三针的间隔时间稍长,比如半年或以上,人体产生的抗体会大幅度提升。这对防止变异毒株引起的感染和发病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据他透露,对于目前已经通过中国国家药监部门批准附条件上市的几款新冠疫苗,特别是灭活疫苗,从实验室的交叉中和试验数据来看,其对德尔塔株、贝塔株等仍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另据一些真实世界的研究,灭活疫苗对防止德尔塔株也非常有效。

张云涛也表示,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思维出发,对变异株疫苗的研发需要持之以恒开展。“比如研发德尔塔株的疫苗等,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相关的研发工作已经完成,也正在跟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完)

关键词:接种,技术路线,新冠,混打,三问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