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又到“88”全民健身日!看完奥运的你开始运动了吗?
2021-08-08 作者:邢蕊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瑶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8日电(记者 邢蕊)转眼又到8月8日,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这一天,恰巧也是东京奥运会的闭幕日。当全民参与的健身理念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碰撞,群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是否将变得更加高涨?

在苏炳添以9秒83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的那一晚,守在电视机前的赵昊冉激动地跳了起来。9年前,苏炳添在伦敦奥运会上闯入半决赛,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人。那一年,赵昊冉也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生活的忙碌奔波,赵昊冉一度放弃了在学校养成的健身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也大不如前:“以前半个小时能跑5公里,现在跑3公里就开始大喘气。”

直到目睹已经32岁的“苏神”在东京奥运赛场上刷新了亚洲纪录,31岁的赵昊冉对运动的渴望又一次被点燃。他告诉记者:“虽然我不是专业运动员,但30多岁的苏炳添还能创造奇迹,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运动呢?”

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中还有很多像苏炳添这样的老将:他们不再年轻,克服了多年的伤病和奥运会的延期;有的甚至已经升级为母亲,离开年幼的孩子,选择在赛场上放手一搏……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老面孔,你是否愿和赵昊冉一样,放下对年龄的焦虑,重新走上足球场、回到健身房,体验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感?

其实每一届奥运会,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同时,普罗大众也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体育的魅力。体育学者、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郑家鲲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竞技体育在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是追求卓越的排头兵,是凝心聚力的正能量,是弘扬文化的先行者,具有激励、引领、示范、普及等作用和价值。其在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等方面,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促进全民健身,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国内“体育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全民健身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日益增长,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伴随着肉眼可见的改变,国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也更加成熟。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观众放下了对金牌的执着与狂热,对运动员多了一份信任与鼓励。

在郑家鲲看来,这种改变一方面是得益于“胜负不是奥林匹克运动全部”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人在看待赛场上的失败时也更加理性:“评判运动员的表现不能仅有狭隘的胜负观,还应看到赛场上运动员带给我们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体育的力量和魅力。”

郑家鲲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发展的两翼,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过,即便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屡创佳绩,大众也不再“唯金牌论”,但是全民健身的氛围依旧没有充分形成。

“学生体育素养缺失问题仍然存在。群众健身理念还需引领,老年人和妇女、中青年群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等健身理念薄弱,行动力不足,健身人群的‘马鞍形’结构尚未改变,” 郑家鲲这样说道。

就在2021年“全民健身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对解决目前困扰全民健身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计划》中提到,要“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其中就包括了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妇女等群体。除此之外,《计划》也对设施供给、赛事活动、体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是今年全民健身日的口号,也是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平衡发展的希冀。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冬奥会还有不到200天的时间就要拉开大幕,奥林匹克之风将再次席卷中华大地。届时,我们也希望看到全民健身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满硕果。

关键词:健身理念,计划,健身习惯,资料图,竞技体育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