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走出去”与“走进去” 知名作家、翻译家热议中国文学与世界

2023-09-08 08:43 作者:高凯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中新网南京9月7日电(记者高凯)“‘走出去’不能等同于‘走进去’,而‘走出去’‘走进去’之后,一部作品仍面临着漫长的‘走进深处’的挑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南京启幕,围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主题,中国作家曹文轩作出如上表述。

在曹文轩看来,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首先是作品的文学性,文学有永恒的基本面,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它不遵循“进化论”,而是伫立在不同时空的一座座高峰。

这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指出,能够穿越语言、民族疆界的,是对人性的描写,“文化是民族的,人性是人类的。”他直言,“人性是小说最后的深度。”

“当我们能够始终聚焦于人性,又能透彻地理解和精准地把握人性时,我们的作品事实上已经领取了走遍世界的护照。”曹文轩说。

针对同样的“走出去”与“走进去”的话题,中国作家阿来注意到,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缺少像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一样的强烈兴趣,在他看来,“我们当然要走向世界,但对世界的认知却有些不一样了。知道有些时候,去往彼岸的海上也会风高浪急。”他指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伟大航船,要靠中文来打造,“(想要乘风破浪)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健我们自己。我们还得用中文,用这个国家共同语言来处理自己的现实,表达自己审美经验。这是基本路径,这是经验世界,这是我这样的写作者情感与思想表达的唯一出口。”

“世界终归还是要往光明处、开阔处走的。”阿来认为,中国作家的“走向世界”,应是以自身的真实的而富于审美特性的文学走向世界,“以我们的好文学的标准走向世界”。

正在进行的这场研讨会汇集了包括曹文轩、阿来等在内的40余位中国作家、国际传播专家和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翻译家。围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这一主题,翻译家们也都基于自身经历感受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保加利亚翻译家思黛表示,翻译是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学的一座桥梁,但是这个桥梁除了翻译本身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我翻译了刘慈欣的《三体》以后,发现很多读者对翻译过程很好奇,所以我录了一个播客,他们对这个播客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播客,很多读者去买了这本书。”思黛由此认为,在当下,除了文本本身以外,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推广还可以探索出更多有效的路径。

波兰翻译家倪可贤曾经翻译过鲁迅、沈复的作品,也将当代中国作家将余华、曹文轩、徐则臣的作品介绍给波兰读者,她指出,对于海外读者而言,对中国文学的认识需要一个“养”的过程,“这需要一些讲述眼下中国的,更容易读懂的作品,让读者慢慢习惯和了解。”

对此,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表示赞同,”选择翻译哪些小说应当考虑到‘慢慢习惯’的问题。”她指出,一些科幻、奇幻类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更直接跨文化的,“它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把对中国文学的门开得大一些。”

德国汉学家吴漠汀曾经参与首部完整《红楼梦》德译本的翻译工作,针对当日不少翻译家提出的中国人名在海外读者中辨识度低的问题,吴漠汀表示,“我们要更多地把人名用西方人习惯的方式来翻译。”他以现在的第四版德语《红楼梦》为例称,“我们会把所有的人名按照意思翻译,因为《红楼梦》也是年轻的读者看的,相对于中文拼音写的名字就记不住,按照意思翻译出的名字效果会好很多。”

翻译作品涵盖老舍、路遥等众多中国知名作家的土耳其翻译家吉来强调,中国文学之所以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因为它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和人生图景,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融汇了多元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连贯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学在塑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

他表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翻译中国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产生共鸣。

“我喜欢我的作品能变成另外一种文字”,刘震云在会上表示,从翻译家身上,从对方民族的读者身上能听到不同的意见,这个对于一个在相对固定环境里的写作者而言是一种滋养,有助于“世界眼光”的养成,“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必要的进步。”他说。

在此次研讨会的闭幕讲话中,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直言,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家与翻译家无疑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时间”,“我们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不能忘记有时间这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据悉,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办于201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完)

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家,世界眼光,国际安徒生奖,热议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