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如何看待房贷利率持续下行
2022-08-02 作者:郭子源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备受市场关注。贝壳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103个重点城市的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4.35%,二套房贷利率为5.07%,整体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个人住房贷款投放量和投放速度也出现回升。

如何看待房贷利率持续下行?对住房需求将产生哪些影响?房贷利率是否还有下行空间?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学者。

房贷利率为何下行

房贷利率为何持续下降?一方面与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密切相关。目前,99%的房贷利率与5年期以上LPR挂钩。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从4.6%降至4.45%。2019年8月份LPR改革以来,5年期以上LPR已逐步从4.85%降至4.45%。另一方面,今年5月份监管部门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从“不低于5年期以上LPR”下调为“不低于5年期以上LPR减20个基点”。贝壳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03个重点城市中已有74城房贷利率低至首套4.25%、二套5.05%的下限水平。

“LPR下降带动房贷利率下降,不仅新发放的房贷利率降低了,存量房贷利率也相应降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这有助于减轻购房者利息成本,改善消费支出能力。

与“价降”同步的是“量升”。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房地产贷款新增规模较5月份明显提升,已连续两个月环比多增,预计6月份房地产贷款新增超1500亿元,较5月份环比多增250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多增1500亿元。

“目前的放款速度已达2019年以来最快。”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表示,监管部门指导银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居民合理购房需求。贝壳研究院数据也显示,7月份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为25天,较上月缩短4天。

如何影响购房需求

房贷利率下降、疫情防控精准有效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居民购房需求在6月份集中释放,房地产销售形势略有企稳。“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下调,监管部门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对于推动居民购房有激励作用。加之疫情趋于稳定,释放了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回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从销售面积看,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2%,较前5个月下降23.6%有所好转;从销售额看,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8.9%,同样好于前5个月下降31.5%。”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从销售价格看,6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趋稳,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新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有所回暖。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看,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0.1%。从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看,一线城市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二线城市环比下降0.1%,但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在购房需求释放的带动下,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意愿有所恢复。“6月份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4167亿元,为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显示出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有所恢复。”温彬表示。

未来市场走势如何

未来房贷利率是否还有下调空间?这主要取决于5年期以上LPR是否进一步下行。

“客观上可能存在下降空间。”曾刚认为,目前利率期限结构变动不一致,5年期以上LPR下调幅度远不及短端1年期LPR下调幅度,因此中长端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我们对下一阶段的消费表现仍持谨慎态度。”温彬认为,一是经济主体消费意愿仍不算高。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已上升至58.3%,刷新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二是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偏高,今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基于以上因素,市场高度关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走势。“当前,三四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调幅度之所以较大,是由于住房供给相对过剩。”娄飞鹏表示,受疫情影响,部分居民收入有所下降,其对房价走势的预期也逐步调整。因此,仅仅下调房贷利率并不能有效稳定房地产市场。接下来,一方面要优化完善进城落户政策,特别是与住房配套的相关政策,吸引人口定居;另一方面,要为新市民等群体购房提供有效政策支持,满足新市民等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监管部门正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已发布,将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中剔除,以提升银行投放保障性租赁贷款的积极性。”刘忠瑞说,目前住房租赁相关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62.9%。 (记者 郭子源)

关键词:房贷利率,LPR,房价走势,下行空间,利率期限结构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