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小哥得实惠还是消费者出“羊毛”?三问快递派费上涨
2021-09-05 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雅兰

新华社上海9月5日电(记者何欣荣、王辰阳)一毛钱可以改变什么?中通、韵达、圆通和申通等多家快递企业近期宣布,每件快递派费上涨0.1元。有人计算,此举可以为快递小哥带来人均每月500元的收入增长。那么,快递小哥真能得到实惠吗?上涨费用是否会转嫁到用户身上?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快递小哥真的多挣500元了吗?

近一段时间以来,快递员的收入和社会保障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快递末端派费核算指引》,督促企业保持合理的末端派费水平。

所谓派费,就是快递员送一件快递能拿到的钱。近年来,由于快递行业价格竞争的加剧,再加上快递企业对一线人员在薪酬激励上有“重揽收、轻派送”的特质,导致快递派费水平不断下滑。

快递派费上涨的消息传开后,“快递员每月有望增加500元收入”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那么,派费上涨的好处真能落到快递员头上吗?业内人士称,这要分情况看。有的快递员派费是快递总部结算,有的是网点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执行力度。

中通快递表示,2020年6月起,中通在行业内率先试行快递员派费直链,由总部通过快递员工作App直接结算派费,切实稳定和增加快递员收入,目前中通已有超过60%的快递员实现了派费直链,并且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中。

圆通方面表示,本次上调的一毛钱派费,省区、网点不打折扣、不得截留、不搞统筹,必须落实到快递员手中。申通方面表示,网点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政策,不打折扣地惠及快递员。

不过,也有快递员告诉记者,自己的派费收入由总部和网点两部分构成。“现在的情况是,总部派费确实多了1毛钱,但网点又减了1毛钱,算下来还是原来的派费水平。”还有快递员表示,派费收入全部由网点支付,每个月月底结算,网点如何执行总部政策尚待观察。

“派费上调对快递员肯定是利好消息,但这个利好消息转化为真正的实惠,还需要进一步督促、落实。”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国邮智库专家邵钟林说,近年来快递行业发展了、企业壮大了、消费者得实惠了,但快递员的待遇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此外,部分快递员还提到,除了派费调整,各种原因造成的罚款也影响着快递员的实际收入,包括网点考核数据不达标、取件超时等。“送一件快递一块多钱,但罚款可能要100元,‘以罚代管’还得继续改。”有快递员说。

派费上调是否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派费上调对快递员是好事,但也有消费者提出疑问,这部分上涨的费用到底谁出?会不会羊毛出在羊身上,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快递价格上涨?

对此,记者走访中通、圆通、韵达的部分网点了解到,目前普通消费者寄快递的价格并未上涨,如上海到北京仍然是首重12元每千克。一些大客户比如电商公司的快递费均为协议价,暂时也没有出现上涨的情况。

“上调的派费,要么是快递公司和网点消化,要么是客户消化,具体要看市场博弈的情况。现在的情况是,有部分压力较大的网点可能对电商客户涨价,普通消费者目前不用担心。”快递行业专家、双壹咨询创始人龚福照说。

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如果寄件费不上涨,派费上涨当然是好事,但相应的快递服务也应随之提升。上海市民王女士说:“快递应该是送货上门,但现在大部分快递都直接放在驿站或者快递柜。如果快递员的派费收入上涨,是不是快递也能更多送到家门口呢?”

在北京读大学的赵艺也表示,现在很多快递大件放在快递柜,自己搬运很麻烦,且快递柜免费存放还有时间限制。派费上调是否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送货上门或驿站自提,并且有不同的计价方式。

快递业如何加强“末端”建设?

最近几年,国内快递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困局,增收不增利是普遍现象。各大快递公司通过压低单票价格,争抢市场份额,企业利润却明显下滑。有统计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加到835亿件,净增了14倍。与此同时,快递平均单价从18.5元降低到10.6元。

乍一看,快递价格战对消费者似乎是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小哥心安、快递安心”,如果快递价格战持续传导,快递员的收入得不到增长,服务质量也难以跟上。部分网点关门,快递网络的稳定性还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快递业在转运环节投资力度是非常大的,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比较脆弱的恰恰是末端网点这个环节。”龚福照说。

在龚福照看来,良性的快递业竞争是成本线以上的价格竞争,且服务质量必须得到保障,恶性的价格战只会导致行业生态的恶化。

国家邮政局方面也表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针对不正当市场竞争、区域差异化派费等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促进快递市场竞争秩序更加规范、行业发展更加稳健。(参与采写:姚易琪)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