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废尾毛变身化妆刷,“刷”出超百亿元“美妆产业”

2025-03-26 14:59 作者:刘振坤、翟濯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郑州3月26日电(记者刘振坤、翟濯)年产各类化妆刷1.5亿套,出口量超过全国出口量的90%,全世界95%的化妆刷用动物毛、85%的人造纤维毛产自这里……

凭借年产值超130亿元的化妆刷产业,河南省鹿邑县赢得了“中国化妆刷之城”的美誉。而这个超百亿元产业的源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豫东小镇——鹿邑县张店镇。

从张店镇到鹿邑县,从废弃的“尾毛”到时尚的化妆刷,今天,这里的“美妆产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拉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70年代末,鹿邑县农民普遍养羊。但羊尾巴上的毛因为毛质硬且弹性大,难以作为纺织材料使用,从而被大量丢弃。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外地探亲的张店镇村民发现,被丢弃的羊尾毛是做化妆刷的好材料,有国外的化妆品企业大量收购。于是,很多村民开始“梳羊毛”——把废弃的“羊尾毛”收集起来,加工成尺寸不一的“把毛”进行售卖。

“梳羊毛”简单易学,既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时间,张店镇乃至整个鹿邑县家家户户“梳羊毛”,“尾毛”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

再到后来,有些村民把梳理好的“把毛”固定在小木棍上,便成了一支最简易的化妆刷。一撮“把毛”、一个木柄,加上一根口管、一片铝皮,便集齐了一把化妆刷的主要材料。到20世纪90年代,张店镇的尾毛化妆刷赢得外商青睐,一大批代工厂做得红红火火,“梳羊毛”成了“好日子”的代名词。

张店镇化妆刷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0年前后,全镇有化妆刷企业1000多家,年产羊毛3000多吨、尼龙毛9000多吨,占全国化妆刷出口量的80%以上。张店镇由此赢得了“中国尾毛之乡”的美誉。

随着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张店镇化妆刷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弊端开始显现,行业利润被不断挤压,销量持续下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张店镇化妆刷企业纷纷出走,在沿海地区开办工厂,为国外化妆品企业代加工化妆刷。

留守张店镇的创业者们也在不断“求生”。他们逐渐意识到,不能只在化妆刷“头”上下功夫。链条完整、配套完善,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打出广阔新天地。

2016年,鹿邑县实施“凤还巢”工程,建设占地1500亩的化妆刷产业园,并提供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当年南下创业的化妆刷老板们开始陆续返回家乡。

“那时,制作化妆刷的木柄、铝管这些配套产品都要靠外地引进,非常被动。我就决心扩大产业链,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返乡创业的化妆刷企业负责人梁庆之说。

经过反复试验,梁庆之发现产自高寒地区的桦木更适合做木柄。为减少原材料运输成本,他在国外建设原材料加工厂,生产半成品运回鹿邑,再根据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高端木柄,弥补了当地化妆刷产业链的短板。

随后,生产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配套产品的企业纷纷汇聚,从张店镇到鹿邑县,形成了一个链条完整、配套完善、集产研销一体的化妆刷产业集群。

贴牌利润低,不如自己做品牌。从代加工贴牌到自主品牌生产,跨过这一步,让一支化妆刷的身价翻了十倍。当地化妆刷企业纷纷组建研发团队、分析消费习惯,对化妆刷的形状、功能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小小化妆刷不仅丰满了张店人的口袋,也带动产业延展升级,成为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目前,鹿邑县规模以上化妆刷企业达160多家,创建自主品牌63个,平均每天有10余款新品投产。

加上物联网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当地的化妆刷产品实现了当天生产、当天发货。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张店镇的化妆刷,1个月之内就可以到达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女性的化妆台上。

一只小小化妆刷,靠着当地人的努力与创新,不仅“刷”鼓了当地百姓的钱包,还“刷”向全国、全球,“刷”出了超百亿元的美妆产业,富了钱袋子,美了全世界。(视频:李小伟、马少杰)

关键词:化妆刷,张店镇,梳羊毛,羊尾毛,把毛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