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11日电题:聚焦长江暴雨灾情六个热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经历入梅以来多轮强降雨和“尼伯特”台风袭击后,长江流域受灾区域眼下正雨过天晴。强降雨灾情导致一些地区菜价上涨、车辆被淹、田间绝收、地质灾害高发、疫情隐患加剧。“新华视点”记者就暴雨灾情的民众关切热点,采访多方人士。 ——焦点1:未来雨情水情如何? 强降雨暂歇,各地迎来难得的防汛“喘息期”,然而新一轮强降雨即将来临。湖北省气象部门通报,在入梅后第四轮降雨短暂结束后,从12日起,湖北省内除十堰外,绝大多数地方将出现中到大雨,其中12日晚可能面临暴雨或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预计,从13日起,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尤其是江淮、江汉、江南北部沿江附近地区将有50至90毫米降雨,局地降雨量可能高达120至200毫米。 排涝、巡堤、查险……当前,在前期遭遇持续强降雨的众多地区,重要河湖水位仍高,部分区域内涝依然严重。以太湖地区为例,11日7时,太湖平均水位4.82米,仍超过防洪保证水位0.16米,降至正常水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湖北省防办副总工程师江焱生表示,当前水库塘堰已经爆满,调蓄功能有限。在强降雨间歇期当务之急是抓紧抢排积水,补充消耗性物料,采取恢复性措施,应对后期洪水挑战。 国家防总预计,今年主汛期全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松花江、淮河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较高,登陆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可能有强台风登陆我国并深入内陆。 ——焦点2:雨后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暴雨之后,各地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高发。目前,湖北、安徽等地均已发生多起强降雨后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毁、人员被埋等地质灾害事故。江苏省部分景区因地质灾害隐患临时关闭。 记者在安徽金寨县一条名为斑天路的山路上看到,虽天已放晴,塌方现象仍时有发生,地面随处可见碎石,陡坡上不断有零星泥土滑落。 正在抢险的武警水电二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冯勇介绍,持续降雨侵入岩石缝隙中的软弱面,孔隙水压力增高,导致边坡山石裂隙扩大,在重力作用下与母岩脱离而发生崩塌;降雨也使土壤水分极度饱和,山体土层变得极不稳定,即便天晴,也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江苏宜兴市水利农机局副局长徐文元表示,基层镇村要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观测、预警、预报,一旦有险情立即报警;做好转移撤离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隐患险情加剧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焦点3:灾区疫情如何防治? 在安徽、湖北、江苏多个内涝城镇、受淹区域,记者看到仍未消退的水体浑浊,水面漂浮着死鱼、死鸟等,行走其中处处惊起水中产卵的蚊蝇。由于河水、井水和地下排污管道等连接起来,加上高温来临,病原菌繁殖加快,防疫成为洪水之后的关键工作。 湖北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共组织上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1168支卫生防疫队,清除垃圾5万余吨,喷洒消毒杀菌药品37吨,消杀面积达553.7万平方米。在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胭脂村青龙寺希望小学安置点内,每天都检测饮用水,含氯消毒剂也已发至全村受灾村民家中。 疾控专家提醒,“泡过水”的环境中含有大量病菌等污染物,容易让人腹泻或患上皮肤病。苏州市疾控中心消杀与媒介生物防治科科长陈学良说,被污水泡过的地面、家具都带有大量病菌,应尽快消毒杀菌。 本轮汛情也使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爆发的风险增加。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汪天平说,疫区居民和参加抗洪救灾人员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饮用水一定要消毒或煮沸。 ——焦点4:农民受灾后如何获得补偿和补助? 秧田损毁、鱼塘漫堤、螃蟹跑光……入汛以来的洪涝灾害,让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6月以来强降雨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6720多万亩,部分设施农业、养殖业受损。 多地已经展开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武汉市江夏区农委主任黄东海介绍,目前江夏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40万亩,绝收面积近20万亩。办理了农业保险的可通过保险理赔获得补偿,各级政府部门将投入财政资金补助恢复生产,目前江夏区已划拨1970万元。 据介绍,武汉农业保险主要是水稻和蔬菜两类,初步统计江夏区农业保险理赔额度将达3000万元。水稻核定为绝收的,每亩可以赔付200元;蔬菜大棚保险则根据种植品种不同理赔额度有所差异,核定绝收的最高赔付每亩1万元左右。 一些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往年经验,中央、省市、区县都会划拨财政资金用于灾后重建,一般原则是“重点补生产”。“具体补偿标准需要根据拨付财政资金额度与受灾恢复生产面积,制定详细方案后才能确定,因此不同地区补助标准也将不同。”黄东海说。 |
相关阅读:
- [ 07-11]暴雨!停电有多厉害?!
- [ 07-11]今天福建省中南部地区有暴雨
- [ 07-11]福建省气象台7月11日8时57分变更发布暴雨蓝色信号
- [ 07-11]河南新乡遭遇大暴雨 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