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 奋斗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陷入山河破碎的艰难境地;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挫折,面临过一次又一次挑战。在危急关头、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

 资  讯 

“牛倌”赵昭:返乡女大学生的山乡牧歌

即时 | 2018-10-07 09:47

新华社郑州10月6日电 题:“牛倌”赵昭:返乡女大学生的山乡牧歌

新华社记者 甘泉

扎着马尾,不施粉黛,年轻的赵昭脸上显露着新时代职业农民的自信与从容。曾经的女大学生,返乡创业10年间,用火热的青春在农村唱响一曲山乡牧歌。

“没技术,没资金,当初只带着一颗不怕输的心就回乡创业了。”赵昭谈吐质朴,却藏着一股韧劲儿。2008年,24岁的赵昭毅然放弃在郑州的白领工作,选择回到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创业。

村子里很多人不解,好不容易读书飞出了大山,为啥又跑回穷山沟做“牛倌”呢?赵昭有自己的想法。在外面工作后每次回家都发现,曾经有着美好记忆的农村日渐衰败,她就想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其中,家乡南阳的黄牛享誉全球,但是市面上的肉制品较少。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她认定,和价格昂贵的神户黑牛处在相同纬度带上的南阳黄牛,前途光明。

建牛舍、购牛犊,一开始赵昭养了四五十头牛。没有饲养经验的她买来大量与养牛有关的书籍,夜以继日“加油充电”。不了解养殖和疾病防治知识,她向当地养殖户讨教、在网络上与专家远程交流。几十头牛一天要消耗千余斤饲料,饲料从卸车、运到牛棚,赵昭和雇来的人一起肩扛背驮。

冯庄村有养牛的传统,村里散养户养的牛病了,赵昭把药免费送给村民。她还将自己请专家为南阳黄牛研配的饲料以成本价提供给村民。随着饲养场慢慢步入正轨,2015年,赵昭成立雅民农牧有限公司,通过金融、产业帮扶,先后带动200多户村民致富,一些有技术能力的贫困户一年能赚2万多元。

历经疫病、市场的风风雨雨,赵昭的饲养场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发展了母牛繁育和肥牛饲养基地,年出栏1500头肉牛,年产值4000多万元。她还流转、托管周边3000多亩土地,发展循环农业。一头成年牛每天产生粪便约20公斤,日积月累便会造成污染。赵昭就利用牛粪和秸秆混合产生的草腐菌种植双孢菇,仅此一项每年增收30多万元。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创立公司到带富乡亲,赵昭也一路成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说自己还有一个愿望:“过去人们对农民的印象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却是越来越多‘手握方向盘,查看仪表盘,北斗开天眼,农机越云端’的新型职业农民。”赵昭说:“我想转变人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农业做好了前途光明,农村回来了大有可为,农民有理由充满自信。”

如今,赵昭带领的30多人创业团队里,返乡创业者占三分之一,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三分之一。南召县的青山秀水间,这曲山乡牧歌已从一个人的独唱变为一群年轻人的合唱。

北京中关村阿昌:“我一直在奋斗!”

即时 | 2018-10-07 09:45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北京中关村阿昌:“我一直在奋斗!”

新华社记者樊攀、盖博铭

阿昌是谁?如果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这么一问,很多创业者、投资者都会向你介绍他。阿昌本名王艳昌,他既是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位普通的咖啡厅服务员,也是中关村创业大街文化经营部运营专员,他用自己的“小奋斗”见证着中关村奋斗者的故事。

阿昌是黑龙江哈尔滨人,很早辍学的他在打工时遭遇了一起事故,险些丧命。这让他开始思考未来,决定往外走一走。

“当时没有概念,一个人背着小包就来到了北京。”1995年中秋刚过,原本打算到广东发展的阿昌由于钱不够选择先在北京落脚,没想到这一留就是23年。

为了生计,当年22岁的阿昌在酒店刷过盘子,在小胡同里卖过水果。后来,他经人介绍到北京大学的一家咖啡厅工作。从此,他便与咖啡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咖啡厅这个小社会里,阿昌每天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踏实肯干、善于沟通,借助咖啡厅这个平台结交了很多朋友。

阿昌认识的一位北大老师曾赠给他一本中学生英汉词典,鼓励他多学习。后来,他自己又买了本朗文词典,每天慢慢翻、一点点背,“今年已经翻第10遍了”。阿昌说,儿子有一次问他一个单词,他不仅能说出是什么意思,还能说出在词典第几页。

“感谢老师劝勉我学习英语,我现在的听力很不错。”2014年,昔日的海淀图书城向中关村创业大街转型,阿昌来到了这里的咖啡厅工作。随着中关村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创业大街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阿昌能熟练地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产品、交流工作。

“我是看着这条街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阿昌说,他还参与了创业大街基础设施等建设工作。现在,阿昌每天5点20分起床,一直干到很晚才回家,他忙着接待创业团队、组织创业活动、协助创业路演。他算了算,4年来,自己一共组织或参与了1700多场大大小小的活动。

老婆经常埋怨他是个“傻子”,说他每天起早贪黑不顾家、很少接孩子上下学,但他却乐在其中。今年,这位已经45岁的“傻子”由于出色的表现被聘为创业大街文化经营部的运营专员。

阿昌说,在中关村,他见证了一个个创业故事的演绎。“曾经有一家动画公司,起初很不错,最后由于内部分歧解散了;也有成功的,比如隔壁那家店,都是年轻人,每天反复试验、反复打磨,没黑夜白天干了八九个月,现在还挺不错……”这样的创业故事,阿昌有一箩筐,他曾见过为创业奋斗的雷军,也目睹过徐小平与融资人见面。

每天看着别人不停地奋斗,他也加快了自己奋斗的脚步。最近,他开始创业了。他参与创建了一个名为“solution大数据工场”的工程师俱乐部,为工程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平台。

“一些技术工程师缺乏好的工作环境,很多产品都败在了技术上,为什么不给他们牵线搭桥呢?”长期观察着周围创业故事的阿昌觉得这样的平台大有可为,身为项目发起人的他已经在创业大街租下了店面,10月中旬就要开始运营。

“创新、创意都需要行动。”阿昌说,“我的奋斗就是要行动起来,将过往的积累付诸实践,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成功就一定会到来。”

李长庚:当一任村支书 想着几代人的事业

即时 | 2018-10-06 09:45

新华社石家庄10月5日电 题:李长庚:当一任村支书想着几代人的事业

新华社记者 白明山

从“穷得叮当响”到挖煤矿实现小富,从“给煤矿贴封条”到“康必得治感冒,中西药结合疗效好”一语风行南北,从荒山秃岭到漫山遍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从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山沟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而这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庚。入党42年,担任支书41年,李长庚干着今天,想着明天,干着当代事,想着后代人,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实现栾卸村翻天覆地变化。

栾卸村位于太行山丘陵地带,山秃地薄、十年九旱。1977年,不满19周岁的李长庚担任栾卸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烂摊子,他暗下决心,“既然当了支书,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1978年,李长庚带领全村苦战一冬春,兴修水利,开山挖渠,使3500多亩“望天收”旱地变成了水田,当年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首战告捷,群众有了笑脸,也树起了党员和党支部的威信。

村民们有饭吃了,但没钱花,村集体更是穷得叮当响。1979年,利用地下资源优势,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村办煤矿,之后又建起5个,年产量达到20万吨。资源是有限的,当煤矿资源挖尽的时候怎么办?李长庚提出“挖出地下聚宝盆,栽上地上摇钱树”。1985年,又相继建起了食品厂、种鸡场、选矿厂、机制砖厂等集体企业,很快成为邢台乃至全省有名的富裕村。

1989年,李长庚决定上马制药厂,很多人不理解。有的说“泥腿子办药厂,除非鸡毛能上天”;也有的说“刚有点钱就瞎折腾,真是败家子”。面对这些冷言冷语,李长庚请专家论证、做市场调查。他们设计研发新产品,“康必得治感冒,中西药结合疗效好”一时让人耳熟能详,现在已从产品名称发展成为产品品牌,进而又成为健康事业品牌。

如今,栾卸村已实现村企合一,总资产近30亿元。现在的栾卸,村民不仅是农民,又是工人,还是企业的股民,先后从企业分得红利5.1亿元,户均60多万元,集体资产也增值了十几倍。

村民富了,栾卸变了。但如何把发展的好势头延续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过上好日子?上世纪90年代,李长庚制定了建设生态栾卸、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他带领群众从荒山治理入手,投资1200万元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栽植银杏树,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银杏园。

经过20多年不断栽植,昔日荒山秃岭,如今绿树成荫,100多万株银杏树漫山遍野。当时2元钱一棵的小树苗,如今已成景观树,一棵价值至少500元,总价值达5亿多元,成为栾卸村“挪不走”的绿色银行。万亩银杏不仅绿化了荒山,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为制药厂提供原料,降低企业成本。

漫步栾卸村,宛如画中游。随行者将无人机升起,对着操作屏幕。李长庚说:“你看,栾卸村边界很好找,绿色之处我们村。”

“石蛙女孩”王婷婷:“我期待‘哇’声一片!”

即时 | 2018-10-05 09:47

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金秋时节,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毛石社区黑神庙组,沿着清幽的乡间小路和缓缓流淌的山间溪水,到了山脚下,便是轩源飞泉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了。

黑黑的皮肤,不高的个头,说话干练,这是合作社负责人、“90后”致富能手王婷婷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28岁的王婷婷,父母都是地道农民,母亲还有残疾,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她初中辍学后在浙江、湖北打工多年,有了一些积蓄后,2012年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养牛。

2017年初,当地被划为赤水河水源保护区,她决定放弃养牛,转向既不破坏生态,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石蛙产业。石蛙具有较高食用、药用价值,属于高端养殖品种,对环境、食物等很挑剔,毛石社区植被茂密、泉眼无数,适合养殖生态石蛙。

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王婷婷和朋友通过自筹资金、贷款等方式,投入110多万元,购买了2000对种蛙及相关设施设备,创办了轩源飞泉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记者看到,5000平方米的饲养房,模仿石蛙的生长环境打造,种蛙池、孵化池、成年蛙池、虫房等分布有序,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少女孩看到石蛙会吓得“哇哇”叫,但王婷婷一点都不害怕,伸手便能捉住一只。饲养房像她的家,一天到晚待在这里,挖水渠、搭隔离网、种草、喂食……4月到9月是石蛙的产卵期,不仅白天要查看石蛙的繁殖情况,晚上还要和技术人员一起挨个检查幼蛙的生长情况。

“用手电照石蛙的眼睛,发亮的就是健康的,如果没光彩就可能是生病了,需要马上处理。”王婷婷说。养石蛙一年多,她快成了石蛙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销售蛙苗及成品蛙,合作社2018年已收入20万元,预计到2020年,成品蛙将达到100万只,全部投放市场后“钱”景可观。

王婷婷的另一个身份,是毛石社区最年轻的共产党员。2013年,返乡后不久,她便入了党。“党员要起示范带头作用,我想带领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富起来。”王婷婷说。

石蛙的食物是黄粉虫,目前要在四川、湖南等地购买,如果本地饲养,成本会降低不少。今年8月,王婷婷和村里的8家贫困户签了协议,明年由他们帮合作社饲养黄粉虫。

“等石蛙产业发展壮大后,我还打算往生态旅游观光方向发展。希望今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不光能听到‘蛙’声一片,更能‘哇’声一片。”王婷婷说。

西藏切洼乡:谱写民族共同发展赞歌

即时 | 2018-10-05 09:29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要及时清除杂草,杀灭菜秧上的害虫。”在蔬菜大棚里,徐文军正在向妻子央珍讲解种菜技术。这些年,在徐文军的指导下,央珍已经学会了独自打理3个温室大棚,种菜一年为全家带来7万多元的收入。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境内、318国道沿线上,有一个民族团结的典型乡——切洼乡,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他们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赞歌。

切洼乡下辖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724户,4200多人。其中7个行政村有民族通婚家庭,共37户,占全乡户数的5%。这些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共同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奔上了小康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2年,藏族姑娘央珍和来自四川的汉族小伙徐文军在务工时相识,并最终结成夫妻。2007年,切洼乡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徐文军、央珍和儿子一家三口搬入切洼乡普纳村新居。如今10多年过去了,儿子已上中学,两人恩爱如初。徐文军农闲时在外打工,央珍在村里侍弄着蔬菜大棚。央珍说:“10年前,全村没人会种菜,在文军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40多个温室大棚,20多户学会种植蔬菜,生活越过越好。”

切洼乡政府所在地普纳村,平均海拔3750米,该村无耕地、无草地、无牲畜,2006年,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属贫困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的外来人口,瞄准全村是拉萨到日喀则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来此创业。他们刚来时,举目无亲,乡政府和群众帮助他们找场地,垫资金,了解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久而久之,大家和谐共处,相互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民族团结则是我们的生命线。”切洼乡党委书记刘俊华介绍,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来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是切洼乡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宝。各族群众交流首先要解除语言障碍,增强各族群众语言交流能力。在农牧民群众中普及汉语,教习其他民族藏语,重点抓好青少年学习的“双语”教学工作。其次以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多样性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和文化认同。此外,乡党委、政府还组织“走百家、访千人”、邀请民族通婚家庭讲幸福、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天的切洼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少年,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都有着深刻、切身的认识。在普纳村民族团结大道上,家家户户房门上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刘俊华说,切洼乡各族群众团结互助谋发展、凝心聚力奔富路,使全乡变化日新月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以普纳村为例,目前村集体拥有一间砖厂、一个奇石销售点、村里群众创立两个农业合作社,开设几十个商店,家家都有了小汽车,年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发展走在全县前列。

位于雅鲁藏布江畔的仁布县,藏语意为“聚宝盆”。当地群众说:“过去我们守着宝盆过穷日子,今天我们才知道,只有民族团结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这个宝盆。”

广西贵港石羊塘社区:各族手拉手 共筑民族情

即时 | 2018-10-04 12:05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思

“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朵满园香;情深好比鱼和水,同上新阶奔小康。”伴着欢快的壮族山歌,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石羊塘社区“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喜迎国庆活动近日拉开帷幕,社区文艺骨干、各族居民相继登台,各展风采,其乐融融。

各族同胞一同活动一同歌唱,是石羊塘社区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一个缩影。石羊塘社区现有汉、壮、瑶、侗、毛南等12个民族7923户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81人,是贵港市城区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社区。2017年12月,石羊塘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家庭是社区的细胞,这项荣誉是每一个家庭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社区党支部书记黄雪文告诉记者,近年来,民族团结观念已浸入社区每一个居民的血液,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和追求。

2013年,瑶族女青年蒋秀萍与汉族丈夫结婚,婚后3年生了一对儿女。登记户口时,丈夫对妻子说:“既然我们是汉瑶联姻,那就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我们家结果吧。孩子一个随爸爸,汉族;一个随妈妈,瑶族。”

“增强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黄雪文介绍,社区把民族工作列入整体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负责服务少数民族工作,切实落实少数民族工作责任,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覃少英是一名壮族干部,她通过社区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了解到部分居民存在就业难、子女入学难、就医不便等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联系有关单位予以解决,受到居民一致称赞。

“社区统一规划建设,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茶厂巷片区74岁壮族老人韦丹泽告诉记者,她26年前刚搬过来时,这里只有12户人家,房子背后一片荒地,经常停水停电,生活诸多不便。“如今平整的水泥路通家达户,再也没有断水断电现象,还装上了路灯、娱乐设施等,过去想都不敢想。”韦丹泽乐呵呵地说。

社区还专门建立了“少数民族工作站”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社区讲课,帮助少数民族居民就业或创业。目前,已安置365名失业人员进厂务工或领订单回家加工,转移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就业86人。

国庆当天,石羊塘社区举行第六届邻里节“敬老专场”活动,壮族居民黄丽君、郑小婵和其他居民一道早早起床,亲手烹制壮乡五色糯米饭,邀请60岁以上老人免费品尝各家奉上的美食。“虽然牙口不行嚼不动了,但年轻人这份孝心甜到了心里。”现年78岁高龄的韦凤花老人高兴地说。

“邻里之间要多交流、多来往、多走动,距离越走越近,心灵越走越亲。”黄丽君感慨地说。多年来,石羊塘社区以活动为载体,增进各民族的友谊,居民之间相亲相爱如同一家。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少数民族百家宴、民族团结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交融。

(光明日报贵港10月3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4日 01版)

谢铁桥:甘为工匠四十年 苦研钢丝付一生

即时 | 2018-10-04 09:48

新华社记者王民

冀中平原,河间北张庄村。65岁的谢铁桥带着记者走进一处尘封的农家小院,感慨万千:“自1978年进入工业圈,当年圈里人所剩无几,我如一棵常青树,撑到今天。”

北张庄是老谢的故乡,小院是他创业的起点。凋敝小院见证了今日辉煌:谢铁桥沿着“一根钢丝”从这里走出,发展成市值5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出身农家、只有高中文化的他,由于对国家金属制品、水利民建、高铁轨道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

谢铁桥高中毕业后,到河北邯郸参与修铁路。工程结束后,他回到北张庄,先在村办企业当业务员,后与兄弟们在小院做拉丝模具,从此再也没离开钢丝。谢铁桥说:“我骨子里喜欢‘瞎琢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边干边学,边研究边改进,用4年时间把模具做精,大大提升拉丝速度和品质。

1988年,谢铁桥带领20名工人,乘中巴车北上,承包天津一家国营钢丝工厂拉丝模具车间,一年后成功研发直线型高速拉拔模具。钢丝是其下游产品,预应力钢丝更是高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桥梁、电力建设,许多产品依靠进口。

“国外的技术吃不透嚼不烂,不好消化吸收,如果只是追赶他们,永远只能当第二、第三。现成的技术资料,从来不点破那层窗户纸,核心的东西只能自己悟。”谢铁桥立志走自己的技术路线,研发中国的预应力钢丝。

1991年,谢铁桥研发成功螺旋拉拔模具和螺旋肋预应力钢棒、钢丝,填补国内空白。曾经遍布城乡的水泥电杆、空心楼板采用了这种钢丝,这项发明也应用于铁路轨枕,助力1997年我国六次铁路大提速。

1998年,谢铁桥创办天津银龙预应力钢丝有限公司。喜欢“瞎琢磨”的他,沿着钢丝越走越长、越钻越深。上至原料钢的炼钢、浇坯、轧制,下至拔丝机械设备、强弱电控制,没有一样他不精通,九成以上都是自主研究。

“原料钢没有我的技术参与不能用。”为开发合格原料钢,谢铁桥先后与17家钢厂合作,受尽冷眼,有的不信这个“土专家”。每到新品研发,他经常三更半夜在钢厂盯着炼钢,便于观测数据。

2000年,银龙预应力钢材开始大量出口国外,后拿到德国铁路认证。谢铁桥到德国出差,经常与慕尼黑大学教授讨论技术问题,还被邀请到大学讲课,同时密切关注国外高铁轨道技术。2006年,银龙大直径螺旋肋钢丝替代国外传统产品,应用在我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的轨道板中。

从此,谢铁桥向高铁轨道板的整体自主研发进军。2012年,核心参与铁路系统CRTSIII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无砟轨枕板及系列研发,2013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板试验成功,并陆续在多条高铁中全面应用,打破日、德技术垄断。

追逐热点,迎接风口,一夜暴富……谢铁桥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始终坚守预应力钢丝领域,凭技术占领高地,用实业报效国家。他用近乎大半生的心血和40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把公司打造成掌握合金钢水冶炼、浇坯,高端线材轧制,预应力钢材及金属制品,预应力混凝土制品全产业链领先技术企业,自己也成长为全产业链权威专家。

谢铁桥带领团队获得80多项国家专利、15项发明专利,参与起草7个预应力系列国家标准,公司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我从站起来的那一天起就不想爬着走,每天都在研究、进步、提升,总是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谈起技术,谢铁桥总是底气十足。

生命不息,事业不止。很多人都说老谢做得太辛苦,老谢这样回应:“做实业心里踏实,能找到价值所在。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对社会有贡献,我一辈子就做一根钢丝。回首40年前的小院,再看今天的成功,没白辛苦,我充实,我幸福!”

站在互联网发展潮头 与知产司法保护共成长——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曹丽萍

即时 | 2018-10-02 09:48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站在互联网发展潮头 与知产司法保护共成长——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曹丽萍

新华社记者熊琳

初见曹丽萍,是在海淀法院的会议室里。面容清秀的她身着法官制服,头扎马尾。很难相信,这个顶着一张娃娃脸的“80后”姑娘,早已是民五庭的“老资历”。

专业、敬业、爱业,是曹丽萍给许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毕业的曹丽萍顺利考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五庭,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从书记员、代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副庭长,曹丽萍脚踏实地,扎根一线,一路走来。

“著作权纠纷、商标权纠纷、不正当竞争……在这里,可以见到许多新类型的知识产权案子。一些案子甚至是全国首例,这给一线法官带来很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谈及十多年扎根基层的原因,曹丽萍这样回答。

辖区内有创新驱动前沿的中关村,海量的科技创新企业、互联网公司云集。海淀法院的收案特点,让勤于钻研业务、乐于接受挑战的曹丽萍常常处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2013年,作为主审法官,曹丽萍审理了一起某浏览器过滤某视频网站广告的不正当竞争案。作为我国首例浏览器过滤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案件代表了互联网行业内容服务提供者与技术服务提供者的生存边界之争,判决将对互联网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认真研读案情,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深入多家互联网企业调研,多次召集合议庭评议,举办专家论证会研讨,通过专业法官会议深入讨论,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最终,曹丽萍理清裁判思路,写出了长达38页、23000余字的判决书,最终认定过滤器企业构成不正当竞争。

“这份判决对互联网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创新性探讨,明确了工具软件经营者不得违法利用技术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损害竞争秩序的规则。”海淀法院民五庭庭长杨德嘉告诉记者,本案的裁判不仅获评当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也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保护50件典型案例”,为此后全国法院受理的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

“探索未知,深入行业,预判发展,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法官的职业成就感。”讲到这里,曹丽萍深情地说:“法官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有随时进入一个领域的学习能力、对行业发展的预判能力以及允许他人评判的胸怀。”

勤奋、刻苦、钻研,是很多同事对曹丽萍的共性评价。民五庭的微信群里,她时常抛出最新审判案例链接和大家探讨;遇到专业问题,口头禅总是“你怎么看”,虚心求教……

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业务的精进和多方的认可。开庭时,曹丽萍总能迅速找到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围绕焦点展开庭审;裁判时,她抽丝剥茧,将疑难复杂案件变得条理清晰;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兼顾调研、讲课等工作,主笔民五庭发布的5万余字的《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获得业界认可。

独立办案以来,曹丽萍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500余件,至今无因错被发回改判的案件。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获得海淀法院优秀嘉奖,获得“北京市先进法官”“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市审判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

“既敬畏职责和法律,又尊重探索创新;既扎根基层一线,又放眼行业未来。这是以曹丽萍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法官在新时代履行使命的突出特点。他们正通过不懈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贡献着自身力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院长焦慧强说。

从海拔1000米到8000米的2018——青藏高原上三位年青人的故事

即时 | 2018-10-02 09:46

10月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青藏高原,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山上,26岁的高山向导边巴顿珠在一顶帐篷中醒来。每个国庆节,他几乎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度过。

向东北方向行进约600公里,海拔降至3650米。拉萨城内,“85后”姑娘德庆玉珍没有时间享受假期。作为西藏一家专注边缘青少年教育的社会企业创始人,她习惯了马不停蹄。

坐标再向东移700多公里,藏东南山谷中的墨脱县平均海拔降至1000米左右。水稻收完,38岁的广东省援藏干部喻晓坤已开始筹划冬种蔬菜的工作。

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收获季已近尾声,但奋斗的脚步仍未停止。从雅江河谷到世界之巅,追梦的年轻人仍在日夜兼程。

社区教育、女孩教育、在押青少年陪伴成长……德庆玉珍讲起今年开展的项目时滔滔不绝。纽约大学教育与社会政策专业硕士毕业的她,2015年回国创业。彼时,“社会企业”“公益创业”在西藏还是超前的概念,企业也一度面临经济困难。

“但我们坚信能为西藏边缘青少年带来改变。”德庆玉珍说,一次,她无意中在培训时提起,自己的梦想曾是当一名咖啡师。一名在押少年记住了这话,专门找到她说,重返社会后要跟着她学做咖啡。

“所以我们今年做了一个咖啡厅项目,既是培训场所,也为重返社会的青少年提供就业,这是我心里对那个孩子的小小承诺。”初心不改,德庆玉珍看到了改变,也收获了感动。

怀揣初心,收获满满的,还有喻晓坤。他2013年申请援藏,2016年才得以成行。

“我从小有个当兵梦,男孩子就该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磨炼。”喻晓坤说,听说墨脱2013年才通公路,他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西藏的山高路险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尽管如此,他依旧徒步走完了墨脱县46个行政村。在走访加热萨乡一个偏远村时,村民赶了一个小时的路来迎接他们,临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

“每次在外出差、开会回到墨脱,就感觉到家了。建设墨脱就是建设家乡。”喻晓坤说。

山脚下长大的高山向导边巴顿珠也在为家乡奋斗着。他出生在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背靠喜马拉雅山脉。今年,他带领北京大学登山队一名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秋季,他又在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上为民间登山爱好者保驾护航。

目前,登山产业已经成了喜马拉雅山区几个县的重要经济来源。西藏登山学校和当地登山探险公司实行校企联合,让许多像边巴顿珠一样的年轻人实现了就业,甚至通过海外登山项目走上了世界登山舞台。

“2018,我在努力学英语,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新一代登山人的风采。”边巴顿珠说。

“2018,国家更注重边疆和民族地区发展,墨脱的明天会更好。”喻晓坤说。

“2018,我们会继续做好社区服务,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尽绵薄之力。”德庆玉珍说。

触摸国家历史 共筑民族复兴

即时 | 2018-09-28 19:21

而今13亿多中华儿女行走在筑梦中国征程中,更应坚持党的领导,真抓实干推动民族复兴从梦想变为现实。

国庆佳节到,全民皆欢腾。再有两天,我们就将迎来祖国母亲的第69个生日。伴随着69周年华诞而来的,是7天的长假。漫步公园欣赏秋色、举家外出游览美景……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浓浓的爱国之情。当然,有国才有家。在秋高阳暖的美好季节,在享受新时代美好生活之际,我们本就应缅怀历史、感恩国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祝福我们的祖国母亲。

触摸国家历史,厚植理想信念。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69年前,在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而起。因为13亿多中华儿女清楚,为了新中国成立,为了同胞们生活美好幸福,这些英雄烈士付出了极大心血乃至生命代价。栉风沐雨69载,在这个改变国家和国人命运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触摸国家历史、浓郁家国情怀,厚植理想信念、谱写筑梦新篇。

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好生活。40年改革开放,40年春华秋实。凭借着改革这一“神兵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今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成熟、胸怀视野更加开阔。13亿多中华儿女更应从容自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好生活。

坚持党的领导,共筑民族复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69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而今13亿多中华儿女行走在筑梦中国征程中,更应坚持党的领导,真抓实干推动民族复兴从梦想变为现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也有着不同的践行方式。比如,战争年代抗击侵略是爱国,和平年代做好工作也是爱国。更何况69年沧桑巨变,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为祖国母亲庆生同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应成为13亿多中华儿女的座右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其实,中华儿女的内心里也都有着一份乡愁,就是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69年风风雨雨,其就如同一部家书,书写着每个人的家国情怀,记录着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国庆69年之际回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做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坚定勇毅的“信仰者”、担当有为的“拓荒牛”、只争朝夕的“实干家”,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秦豫

1  2  3  4  5  


更多>> 图片新闻
三代铁路线路检修工
井冈山精神
更多>> 视频播报
红叶四题之一:红叶涂染 大美中国
更多>> 媒体评论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