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 奋斗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陷入山河破碎的艰难境地;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挫折,面临过一次又一次挑战。在危急关头、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

 资  讯 

《新青年》: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即时 | 2018-11-08 09:36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黎子承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新青年》杂志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谁能想到,在眼前这方有些逼仄的小院里,诞生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这些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知识分子皆以《新青年》为舞台,从而使《新青年》领袖群伦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精神镜像。多少青年受此鼓舞,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新青年》的创刊,是当时黑暗中的一束光。恽代英写给《新青年》的信颇具代表性:“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就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比较,它对于一代中国青年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渔阳里的星星之火,给上海城市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8日 04版)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奋斗者——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群像

即时 | 2018-10-30 09:57

历经6年前期设计、9年建设,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于10月23日宣布正式开通。这座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堪称世界交通建设史上的新标杆。

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国桥梁建设者队伍。14年间,他们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奋斗精神。

从零开始,志在报国

2004年4月17日,正在午休的张劲文突然被电话吵醒,来电人是朱永灵,邀请他加入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

15年过去了,现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的张劲文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在广东省高速路公司任职的张劲文才29岁。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2014年3月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时任广东省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的朱永灵被粤港澳三方任命为总负责人,苏权科成为技术总负责人。

朱永灵开始招兵买马,笼络英才。像张劲文一样,怀着对港珠澳大桥的憧憬,余烈、苏毅、江晓霞、刘少燕等13人聚集一堂。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图纸设计、投融资方案、口岸查验模式论证、环评等都需要开展大量的专题论证。”朱永灵说,“基于三地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一项问题都要反复论证、反复协调。分歧一度甚于共识,我们‘三方受气’,胸怀也被撑大了。”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保留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画面中的人都洋溢着笑容。2007年5月,前期办工作人员在广州拍下这张合影。“由于融资问题久拖不决,前景一度十分迷茫。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打气,约定自掏腰包,定期轮流请团队吃饭、组织活动互相打气。”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运营管理部江晓霞说。

“当时整个OA系统一个月没有一封需要处理的公文,电话也不响了,我们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我们不定期分享各自近期工作经历和感受促进成长。”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3月13日,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传来好消息:港珠澳大桥融资问题已经解决,年内一定开工。“我忘不了这一天,消息公布当时我们正在开会讨论项目,听到消息后大家非常高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兼融资财务部长苏毅激动地说。

2009年10月,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获国务院批准,翌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成立。以“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为目标,历时6年前期研究,办公室共完成了51项专题研究报告。

至此,前期办作为一个临时机构完成它的历史使命。13人小组中,有3人离开,10人坚守至今。时光荏苒,他们中的热血青年已经渐生华发,张劲文也从“小张”变成了“老张”。

“工程师就是为工程而生,就是为解决困难而来。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项目对于奋斗者是充满‘诱惑’的,国家需要这样的工程,百姓需要这样的工程,我们必须顶上去。”张劲文说。

凝心聚力,成就伟业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设计使用寿命120年的港珠澳大桥用钢量达到42万吨。在钢梁方案决策落地前,有人提出两个问题:钢结构的疲劳问题怎么解决?钢桥面的铺装质量怎么保证?

当时我国钢箱梁生产线较为老化、装备陈旧,在3年合同期内制造出42万吨钢箱梁,完全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反复调研碰撞中,朱永灵等人提出,要打破固有思维,借鉴其他行业经验特别是汽车制造经验,实现钢箱梁的流水线制造。

这是一次“殊死”的转型升级。作为业主的大桥管理局和承包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矛盾一度尖锐到双方几乎“一拍两散”。

创新要有成本,更要有机制。张劲文带队出国考察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研究,摸索出一条“通过招投标设置强制性技术资格审查,同时提高标的价格激发市场热情”的双管齐下路径,最终,全球第一条板单元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在国内建成,大桥的需求得到满足,国内的钢箱梁产业也脱胎换骨。

“超级工程”变“超级引擎”。大桥建设者们将国内产业发展和大桥建设有机结合,以海纳百川的气魄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再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最终将大桥打造成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纪工程”。

经过34次“海底穿针”,由33节沉管和最终接头组成的全长6.7公里的世界最长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

“去韩国考察得到的是一张整平船的远景照片,到荷兰公司寻求合作则遭遇天价咨询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经理林鸣决定自主研发,带领技术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半刚性”沉管结构方案,实现了滴水不漏的效果, “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问题,但没有一次是绕过去的,全是闯过去的。”

寒来暑往、潮起潮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汇聚成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项目经理余立志临危受命,短短半年时间,乌黑的头发七零八落。设计大师孟凡超在手术后仍未脱离生命危险,坚持与同事讨论设计;90多岁高龄的孙钧院士,30多次深入现场为大桥排忧解难。

“工程是人造物,造物先造人。我们始终坚持与承包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激发参建各方的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朱永灵说,实践证明,大桥局建设的组织、管理是有效的,桥梁、岛隧、交通、房建、桥面铺装等五大工程顺利推进,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

再踏新征程

伶仃洋海域,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荣与辱、兴与亡。

“理解了伶仃洋,就理解了大桥文化的根。”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说,建设者已经把大桥作为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大家不愿意见到工程上有任何瑕疵,精益求精,正是共同的精神追求成就了伟大工程,成就了世界奇迹。

“我们不追求为个人留下什么,但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为这个时代留下彰显自豪的载体。”朱永灵说,“港珠澳大桥未来1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祖国的强盛。”

如今,上万建设者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的大桥“由建转营”进入“下半场”。为实现大桥从建设期向运营期的平稳过渡,大桥管理局的100多名建设者将就地消化转入运营岗位。

“进入营运期后,所有的建设管理人员都要有归零意识,不能居功自傲,不能有吃老本的思想。” 朱永灵说,“在营运管理上我们都是新兵,没有经验,当然也没有包袱,可以大胆探索。一流桥梁要有一流运营。”

重整行装再出发。

历经港珠澳大桥洗礼的建设者又走向了其他工程。港珠澳大桥旁边的深中通道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一项面向国际前沿的重大科研项目——悬浮隧道工程技术已在珠海正式启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就是一个奋斗不息的伟大民族挺立在一个伟大时代的豪迈!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救亡图存”路径

即时 | 2018-10-30 09:56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 陈文广)湖南邵阳火车南站前坪是当地最大的广场——魏源广场,高6.4米的魏源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主铜像左右两边是反映魏源历史贡献的四座浮雕,包括解读中国、改革现实、研究世界、启迪未来等内容。

从魏源广场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的木结构四合院安静地坐落在金水河沙洲之上。这座宅院的主人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1794年,魏源便出生在这里。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更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精神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形成影响十分明显。

清朝末期,封建制度不断走向僵化,封建专制不断加强。同时,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强的入侵,也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面对晚清深重的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以及近在眼前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人开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的心态中觉醒,积极寻求中国“救亡图存”的良策,进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

当时,为了帮助全国上下了解世情,忧愤交加的魏源广泛搜集中外有关资料,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即编成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在书中,魏源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所提倡的“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长技”,即“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在魏源看来,“师夷”是手段,“制夷”才是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并改革兵制,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兴办实业以及对西方采取宽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态度等内容。

“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魏源思想研究者、邵阳学院党委书记陈晓飞教授说。

遗憾的是,由于统治势力的墨守成规,尤其是封建统治势力中的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称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使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未能得到晚清腐朽统治势力的肯定。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对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开始向着近现代化不断迈进。

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保家卫国 后辈景仰

即时 | 2018-10-29 10:04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顺彬

“百年痛史湿战衣,千堆忠骨掩萃旗;万里危城风飘絮,烽火南关存一息……”10月26日,广西钦州市群众艺术馆排练厅,馆长陈懿正带领演员排练纪念冯子材的歌曲《冯子材·南关令》。

1884年,法国侵略军悍然对广西镇南关发动攻击。早已解甲退隐、年届七十的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由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之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开战以来的战争形势,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百余年来,历史始终没有忘记冯子材的丰功伟绩。在其出生地广西钦州,处处可见人们对他的由衷景仰与深切缅怀。

“这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桥梁。”在钦州市区,一座长920米的自锚式悬索桥被命名为“子材大桥”,是钦州人致敬民族英雄的见证。负责桥梁管理的钦州市政管理局工作人员廖俊说,虽然时光走远,但我们仍要时刻铭记英雄、感恩英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在普通岗位上作出应有贡献。

钦州市钦北区子材小学,同样为纪念冯子材而得名,该校少先队专门成立了“子材中队”。“要让孩子们以生活在英雄的城市、学习在英雄的校园而自豪。”子材小学校长黎相艳说,在每一次队会上,辅导员都会以各种形式让大家重温“国泰方才民安”的爱国情怀,在少年心中播撒下爱国种子。

“我们正走在前人铺就的‘幸福大道’上。”钦州市子材大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钦州市政局局长庞东介绍,大街全长5公里,只要有损坏,就会第一时间进行维修。“这是一条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大街,做好卫生保洁和保证交通畅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崇高的责任。”

在钦州,除了有“子材大街”“子材大桥”“子材学校”,街道办事处也被命名为“子材街道”,满城皆以曾拥有这位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而自豪。在钦州举办的第九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上,新落成的展会公园内修建了一个“仰萃亭”,“萃亭”正是冯子材的号。

近年来,广西各级各部门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冯子材。电视剧《冯子材》在多家卫视热播,动画片《英雄冯子材》深受青少年欢迎,壮剧《冯子材》走进北京演出……冯子材故居“宫保府”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我们没有忘记这位为国为民的英雄,他的精神一直在我们中间传承。”前不久,钦州市举办纪念冯子材200周年诞辰专家座谈会。钦州市委书记王革冰说,我们纪念冯子材,就是要学习弘扬他爱国担当、崇高为民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升华为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成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9日 03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即时 | 2018-10-27 10:13

拾级而上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两只大手、漫卷的红旗和岩石组成的雕塑首先映入眼帘。它象征着路矿工人在共产党的召唤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由湖南株洲到萍乡安源的株萍铁路的合称。安源煤矿是德国、日本资本控制的汉冶萍公司重要组成部分,共有工人1.7万人。安源路矿工人大多数是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破产农民。矿局在安源驻扎军队,设立地主武装,豢养矿警镇压工人。“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这是当时安源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反动当局对工人的残酷压迫,激起安源工农群众举行多次反抗斗争。由于没有党的领导,这些反抗斗争,在敌人的武力镇压下,最后都失败了。

党的一大决定在全国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毛泽东出席一大后回到湖南,担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安源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安源党组织当时由湖南党组织领导。

湖南党组织非常关心安源路矿工人的疾苦。1921年秋冬,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调查,向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当年底,湖南党组织派李立三等到安源开展工作。1922年2月,建立了中共安源支部,这是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成立的党支部。到7月间,党员发展到10余人。同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李立三被推选为俱乐部主任。9月初,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对罢工作了部署。接着,党组织又派刘少奇到安源,加强对罢工的领导。

经过充分的准备,安源路矿工人于9月14日举行大罢工。俱乐部发表《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发清欠饷、废除封建把头制等17项要求,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这次罢工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工会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安源路矿当局在工人罢工后极为恐慌,玩弄各种阴谋诡计破坏罢工,甚至悬赏银洋,密遣暗探。工人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发誓“俱乐部主任若被害,当使路矿当局全体职员不得生离安源”;同时加强戒备予以保护,使路矿当局的阴谋无法得逞。路矿当局迫于工人罢工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派出全权代表,于9月18日同工人俱乐部的代表正式签订有13款内容的条约,条约反映了全体工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完全胜利。工人俱乐部随之发表了上工宣言,宣布复工。

条约签字的当天,工人俱乐部举行了罢工胜利庆祝大会和游行。俱乐部在发表的上工宣言中表示:“从前是‘工人牛马’,现在是‘工人万岁’!我们的第一步目的已经达到”“从今日起,结紧团体,万众一心,为我们自己权利去奋斗!”罢工的胜利,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扩大了党的影响。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遵照毛泽东“弯弓待发”策略,立取守势,注意内部的训练和团结,从而使俱乐部巍然独存。1923年至1925年,大批干部陆续来到安源工作,一时间安源成为我党保护干部、培养人才的一所大学校。1924年,安源党组织创办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党校之一——中共安源地委党校。

安源工人成为迅猛发展的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走上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自己有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过日子。”曾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革命先辈高自立的孙媳妇曾继华表示,家里代代要传承他“自强自立”的家训,一心一意跟党走。

抗美援朝精神谱写时代赞歌

即时 | 2018-10-26 09:53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周晓菲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彼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危难时刻,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祖国人民的嘱托进入朝鲜战场。

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出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十几万英雄儿女长眠在了朝鲜半岛的土地上。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说:“面对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战争威胁,我们并没有被帝国主义的威胁吓到,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了国家安全,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他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浩然赞歌。

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命令重机枪排长撤退,自己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上甘岭战役中,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毫无畏惧,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的黄继光……

据了解,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2014年至2017年,先后有56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率香玉剧社巡回义演半年,用演出所得以及变卖首饰、剧社的汽车,两年内筹到15亿元人民币(旧币),捐献了一架名为“常香玉号”的战斗机。全国城乡到处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去担任战地运输和勤务工作,医务工作者组织了大批医疗服务队为中朝军队服务,全国规模的慰问志愿军运动、捐献武器运动、优待志愿军烈军属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新时代如何理解、诠释并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李蓉研究员说:“今天,我们要把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历史记忆的传承需要外在的载体。为让后人全面了解抗美援朝历史,1958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在辽宁省丹东市开始兴建。塔高53米、寓意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实现、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巍然挺立在纪念馆外。

据抗美援朝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000余万人次,为社会各界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缅怀志愿军英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6日 10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即时 | 2018-10-25 10:03

10月11日起,光明日报持续刊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报道,在全国各地引发热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报道字里行间体现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激励着大家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需要精神力量的强力支撑和持续推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勇说,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对真理和道义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勇敢担当,构筑起崇高而神圣的精神领地。有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才会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和洗礼。他说:“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使之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说:“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和重温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可以总结经验、获取规律性认识,可以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动力。”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和重温中华民族的峥嵘岁月,不断加强和深化自我教育、精神滋养和心灵洗礼。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伟大的历史创造伟大的精神。”山东艺术学院王志军说,“从一个小村庄来到高校工作,我懂得奋斗的艰辛,深知奋斗的价值。我们要在时代的风雨中不断磨砺,为更加美好的生活砥砺奋进。”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程刚说,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之一,光明日报开辟专栏讲述系列故事,有深度有温度,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幸福生活需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来。”山西右玉县委书记吴秀玲说,近70年来,右玉广大干部群众凭借“右玉精神”,绘就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奇迹。今天的右玉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绿水青山”转变成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金山银山”,需要继续以“右玉精神”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的新路。

“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山东惠民县清河镇党委书记刘其亮说,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贵在实践,重在行动。位于清河镇的白龙湾,自古以来多次发生决口,为了保护家园,清河人民积极投身黄河治理,形成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现在,连年水患的白龙湾被改造成造福当地的水利灌渠,浇灌全镇6万亩良田。“将工作沉到百姓家门口,沉到生产发展第一线。”刘其亮说,在治黄精神激励下,清河镇在打赢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

“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谭嗣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的毛泽东,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湖南长沙雨花区左家塘街道工委书记周建雄说,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基层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以开放的视野、改革的思维、团结的意识、实干的作风,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更加幸福,用实绩书写出时代担当。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散发着耀眼光芒。”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晓东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光明日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系列报道带领我们重温了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矢志奋斗的光荣历史,让我们再次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5日 01版)

虎门销烟:中国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伟大起点

即时 | 2018-10-23 18:23

新华社广州10月23日电(记者 黄浩苑)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东南一隅的沙角,2376254斤鸦片被销毁,历时23天,对外国不法商人产生极大震慑,这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鸦片给近代中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鸦片泛滥,不仅损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摧残人的精神与灵魂,给国家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凡鸦片上瘾者,极难自制,为了吸上一口鸦片烟,不惜家产当尽,甚至鬻妻卖子。

鸦片走私让列国掠走中国无数白银,造成中国银源枯竭,银价上涨。原来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鸦片战争前,则需铜钱一千五六百文,足足涨了50%。林则徐在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于是,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禁烟措施。鸦片的源头在广东,广东的毒源在趸船。趸船停靠在大海上,但外国鸦片烟贩却住在洋馆。于是,林则徐制定了“缴烟”与“具结”两条具体措施,“将已来之鸦片速缴到官”“未来之烟土具结永断”。

在缴烟上,林则徐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庄严誓言,通过先礼后兵、恩威并施、区分对待的斗争策略,通过传讯行商、围舱封馆的坚定行动,迫使外国鸦片贩子缴出鸦片。在具结上,林则徐要求外商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在策略上,林则徐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法,用最小的代价开展禁烟斗争。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第9天,就将外国人以“惯贩鸦片之奸夷”和“不卖鸦片之良夷”进行区分对待。对良夷“照常贸易”,对奸夷“暂则封舱,久则封港”。对呈缴鸦片的夷人,“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对拒绝遵守具结的商船,则不许其进入港口贸易。

擒拿销售头目,迅速瓦解鸦片贩售力量,这是林则徐取得缴烟斗争胜利的关键。林则徐在到达广州之前就秘密下达了查拿鸦片行销商的命令,不但断绝了鸦片的行销之路,也顺藤摸瓜,从销售头目中获得鸦片走私的大量信息和证据。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择其囤贩最久,姓名尤著者”16人,罗列其名,先行驱逐。鸦片头子“铁头老鼠”查顿闻风逃跑。另一名鸦片头子颠地想逃跑,林则徐下令,封锁商馆,派兵把守,防止颠地逃跑,直到英商将鸦片全部缴出为止。

广大老百姓是鸦片的受害者,对鸦片烟贩深恶痛绝。林则徐颁发《禁烟章程》,鼓励民众举报窝藏、销售鸦片之人,以及揭发受贿包庇鸦片走私、销售的官员。通过发动民众举报,林则徐充分掌握鸦片存放处所、行销路线和贩卖鸦片的夷商情况,也明确知晓广州、东莞、顺德等地鸦片窑口以及勾结英人售卖鸦片的“沿海奸徒”“侵匿贿纵”的巡缉营员。

清代1斤(司马斤)约为现代1.2市斤。按此计算,虎门销烟销毁的鸦片约280万斤,即约1400吨。虎门销烟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抵制毒品侵害的严正立场和坚强决心。1928年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之日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然而,这一事件的意义远远超出禁毒本身。从世界范围来看,18、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正迅速向全球蔓延,鸦片成为英国殖民侵略中国的罪恶武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则徐厉行禁烟并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是对英国殖民中国图谋的沉重打击,吹响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殖民斗争的第一声号角!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即时 | 2018-10-17 15:04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在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木结构四合院,魏源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这间家庭私塾里,挂着魏源19岁时自撰的一副对联:“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从这副对联里,看得出魏源年轻时候的理想抱负。

魏源,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和诗人。1794年4月出生于湖南隆回。他是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改革者,是古老中国走向近代、封闭中国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人物,是最早具有近代意识的民族觉醒的代表、中国近代爱国思潮的开创者。

现在,人们了解魏源,多因魏源的名著《海国图志》。其实魏源在编著《海国图志》之前,就已经有杰出的成就。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而实际具体主编此书的就是魏源。魏源又是经世派首领人物陶澍的重要幕僚,作为陶澍智囊团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参与协助漕运改革和水利建设等,成绩显著,并撰有《筹漕篇》《湖广水利论》等著作,将实践上升为理论。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将禁烟主战的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林则徐北上途经镇江,与魏源彻夜长谈,并将自己组织人力翻译的《四洲志》以及《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济世泽民、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唤醒国人放开眼界,学习西方,富国自强。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57万字的《海国图志》,1843年正式印刷出版,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思想指导,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到1852年,经修订、增补,《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同时,魏源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1857年3月26日,魏源在杭州去世,终年63岁。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后来的洋务派和维新派沿着这条新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

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先后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湖北枪炮厂、山东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21个军火制造局,还聘请西方洋人作为设计师,制造各类枪炮舰船。他们还购买了大量外国舰船,组建了庞大的清朝海军。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办了航运、煤炭、纺织、电讯等40家近代企业,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魏源的一生,致力于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隆回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戴鹤说,“魏源传承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髓,吸收了江浙文化‘汉学与理学’的成就,并将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直接激励引导了一代代湖湘子弟、中华儿女奋勇投身民族主权独立和国家富强事业。”

延续中华文脉 锻铸中国精神

即时 | 2018-10-17 10:17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每一个个体都有珍重的文化记忆。

假如,请一位中国人,谈一谈这几年间最触心弦的文化收获,我们也许会听到:是从老牌文学期刊的微信公号上读到了一部好作品;是在家门口新建的剧场欣赏了一场精彩演出;是在晨光中来了场“故宫跑”与数百年来藏于深宫的《千里江山图》相遇;是与父母孩子坐在电视机前与《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一起,情不自禁地吟诵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动丰富的时代文化景致;一个个愉悦心灵的瞬间,折射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对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着力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共享发展理念。

把目光投射得足够辽远,更能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继往开来的文脉延续和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建设的谋篇布局

即使时光之河已向前奔涌了整整四年,回想那一次不寻常的会议,仍让人心旌激荡。2014年10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2位文艺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次特别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全程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重要讲话。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工作者的又一次盛会。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对文化意义的深刻把握。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这是我们党对文艺为了谁的价值基点的重申。

此前此后,一系列重要讲话陆续发表,清晰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确立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一系列重磅文件密集出台,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政策支撑机制保障,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组成。

2013年12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中央统一部署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入法入规。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顶层设计。

2015年7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让处于困境中的地方戏曲看到振兴契机。

2015年9月,《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是文化体制改革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将文化改革进一步推向纵深。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重要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2015年11月,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重要一环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2017年5月,《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印发,对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2017年6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实施,计划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让琅琅书声,香飘九州。

2018年10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成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总抓手。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实施,文化立法正在驶入快速路。

有点也有面,重体亦重魂。布局谋篇,层层推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上,用如椽巨笔,勾画了一幅幅壮丽的图景。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溯源是力透纸背、意味深远的篇章。

从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中,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母体和文化基因中寻求智慧、汲取滋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勇气和历史担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历史必然,是时代要求,有学理的逻辑,更有实践的回响。

2017年9月,由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工作首批10部图书出版,秉持“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编选理念,学术界潜心研究、钩沉发覆、辨伪存真,对历代典籍中最精髓、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深入阐释,《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经典焕发时代华彩。

2017年新学年伊始,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更多经典名篇进入课本,楹联成语、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涵盖其中。戏曲、书法、传统舞蹈等进校园进课表,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秉持客观、科学、亲切、礼敬的态度,浩瀚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云气霞光映射进当代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和教材体系正在形成。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已播出四季,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的千百年传承,探寻古老文明以怎样的形式“活”在当下,累计收看观众超百亿人次。《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票房口碑双丰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广受欢迎,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为当代文化创造提供元素、激发灵感。

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正在统筹实施。《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正在组织编纂。京剧“像音像”工程、地方戏曲振兴计划致力于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我们的节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醇厚的文化内涵。

当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浸润日常,当中华优秀传统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渗透心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更加强烈地迸发出来。

从高原到高峰的自觉求索

今年夏天,一部没有当红明星的电视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最美的青春》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的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让多少人热血沸腾。

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用青春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感动了主创者,主创者又把千锤百炼而成的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这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从实践到传诵的必然轨迹。

我国有许多值得骄傲的数据:世界图书出版数量第一、电视剧制播数量第一、电影银幕数量第一……但亮眼的数字下,并非没有隐忧。

如何实现数量与质量并进?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如何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是萦绕在中国文艺工作者心头沉甸甸的“时代之问”。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中国文艺工作者做出的诚恳回答。在脱贫攻坚战现场,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时代内部,到处都活跃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大地上的行走”,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突出引领作用、示范效应,这是党中央推动文化艺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坚实举措。为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提供支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形成长效机制;大幅压缩评奖数量,评价体系导向更加鲜明;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加强对演出活动和从业者的管理引导。“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的定海神针。

“能感觉到整个创作氛围和评论氛围的变化,大家的心态变得比较沉静,同时也能感觉到作家们的心气、对自我的要求更高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创作的民族性、主体性更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作家艺术家共同的文化自觉。”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真切感受。

那些为未来播下的种子,终会有新的收获。文艺的生命力迸发出来,收获了无数令人激荡、令人回味的作品。

《战狼》《湄公河行动》《我们诞生在中国》《百鸟朝凤》《海棠依旧》《平凡的世界》《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一部部凝神聚气的影视剧作品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数年间颁发的中国两大文学奖项,标志着近年来中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无数次实践证明,观众和读者终会把掌声,献给一部好作品,致敬艺术家对人民的书写对理想的坚守和对艺术的追求。

欢迎好作品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观众和读者。越来越多中国作品走向世界,成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作家,站在国际大奖舞台上。《媳妇的美好时代》《超级工程》《小别离》等一批作品境外热播,让世界更加细致又深刻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

扎根大地,深入人民,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奋力攀登文艺高峰——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楼大厦、万里长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必将做出更多的担当。

1  2  3  4  5  


更多>> 图片新闻
三代铁路线路检修工
井冈山精神
更多>> 视频播报
红叶四题之一:红叶涂染 大美中国
更多>> 媒体评论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