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际>>今日国际热词>>2014 诺奖

昨日,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61岁的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以表彰他在研究市场力量与调控方面的贡献,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111万美元)。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说,梯若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理论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理解与规范存在少数大企业的行业。梯若尔认为,最佳的调控和监管政策应该谨慎地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殊情况加以实施。

至此,2014年诺贝尔奖全部揭开谜底。

你想知道诺贝尔奖114年漫长历史中还藏着哪些秘密吗?如哪些国家是摘金霸主,要活到多少岁才有机会跨过诺奖的门槛,女性得到一个诺贝尔奖到底有多难……南都数据今天为你解答。经梳理发现,自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用其遗产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诺贝尔奖已向860个个人和22个机构颁发了889块诺贝尔奖章。无论是按获奖者出生地还是获奖时所在国计算,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获奖人数均稳居前四,如诺奖的四个“常任理事国”。其中生于美国的诺奖得主达到267位,获奖时在美国工作的得主更是高达365位。

要拿诺贝尔奖,还得“活得够久”。虽然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新晋得主马拉拉把最低年龄刷新到了17岁,但据统计,诺贝尔奖的平均获奖年龄已高达59岁。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年龄“门槛”高达67.2岁,意味着可能要等到退休。

纵观诺贝尔奖,几乎就是一部男性获奖史,女性获奖者仅占获奖总人数的5 .3%。也就是说,几乎每20个获奖者当中,才会出现一个女性获奖者。114年历史上只有36个年份出现了女性获奖者,1912-1925年以及1948-1962年两个时期,女性获奖者分别消失了14年和15年之久。尽管2004年以后女性获奖者数量有轻微回升,但性别比例仍然高度畸形。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诺贝尔获奖数:

“生理学或医学”得奖者最多

仅有两名女性得主

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一共颁发108次。47次由一位科学家独享,3 1次由两人共享,30次由三人共享。

居里夫人家3人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一共颁发10 6次,114年间共有16 9名科学家获奖,其中,6 3位科学家曾独享,2 2次由两人共享,2 1次由三人共享。

生理学或医学奖华人没得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颁发10 5次,至今114年间共有207名科学家获奖,其中3 8位科学家曾独享,32次由两人共享,35次由三人共享。历史上从未有人两次获得过该奖项,而华人科学家亦从未获得过该奖。

1/4用英语写作

诺贝尔文学奖114年间已经颁发了107次,共有111名得主。除19 0 4、19 17、1966和1974年4次出现两人分享文学奖,此后文学奖再无共享之说。瑞典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是唯一去世后被追授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31年)。获奖者总共使用了25种语言写作。

刷新最年轻获奖者

自190 1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只颁发了9 5次。和平奖也是诺奖唯一可能颁发给机构的奖项,114年来除10 3位个人外还有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等22家机构获奖。前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是唯一去世后被追授和平奖者(19 6 1年飞机失事,因公殉职)。


得主平均年龄最大

诺贝尔学经济学奖只有45年历史,但它从未中断过。4 5年来,经济学奖授予了75名学者,华人学者始终与此无缘。经济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诺奖中“门槛”最高的,不过统计亦显示该奖得主的平均寿命特别高,超过了86岁。

外籍诺奖得主的中国缘

根岸英一(日籍科学家,2 0 10年化学奖得主),1935年生于吉林长春。他在美国执教常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其课题组80%以上的学生来自中国。

赛珍珠(美籍旅华作家,1938年文学奖得主),中文是其母语之一,曾长期在江浙一带教书,其代表作《大地》以安徽宿县为素材。

沃尔特·布喇顿(美国物理学家,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1902年生于福建厦门。

埃德蒙·费希尔(美国籍生物化学家,199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 2 0年生于上海,7岁离开中国。

中村修二(日裔美籍科学家,2014年物理学奖得主),广东引进的“氮化物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去年还得到40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资助。

中新社巴黎10月13日电 (记者 龙剑武)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13日因其“对市场力量及其调控的分析研究”而成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是26年来法国人首次摘得经济学诺奖。让·梯若尔也是今年第二位荣获诺奖的法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13日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家让·梯若尔,并称之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该院认为,让·梯若尔“指明的方法有助于理解被数个大集团主导的经济领域,以便对这些领域进行调控”。

多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都是美国人的天下。上一次法国人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是1988年,当时莫里斯·阿莱因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贡献而获奖。拥有美国和法国双重国籍的罗拉尔·德布鲁曾经于1983年获此殊荣。让·梯若尔则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人。

让·梯若尔在获奖后发表声明说,他对此感到意外,同时也满怀感动和自豪。他感谢图卢兹经济学院的同事和他的家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并尤其缅怀已故的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并称这位图卢兹工业经济学院的创建人为“良师益友”。

法国总统府当天发表新闻公报说,奥朗德总统对让·梯若尔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称其获奖是法国的骄傲,表明了法国研究领域的高品质。公报还强调,让·梯若尔是法国总理府经济分析委员会成员,并且担任图卢兹经济学院院长,此项殊荣也证明了该校的辉煌。

法国总理瓦尔斯当天也在其推特账户上发文祝贺让·梯若尔,称他是今年继莫迪亚诺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后的“又一登顶的法国人”,并认为让·梯若尔荣膺经济学诺奖是对所谓“反法情绪”的“莫大嘲讽”。

让·梯若尔1953年出生于法国中东部小城特鲁瓦,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让·梯若尔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科路桥学院,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1991年,他参与创建图卢兹工业经济学院,该校后来改为图卢兹经济学院,成为欧洲顶级经济院校。2007年获法国国家科研委员会金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3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以表彰他在研究市场力量与调控方面的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说,梯若尔是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经济学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理论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理解与规范存在少数大企业的行业。

声明说,梯若尔认为,最佳的调控和监管政策应该谨慎地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殊情况加以实施。梯若尔在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著作中为相关政策的设计提出了整体框架,并将其应用到从电信到银行等不同的行业中。凭借这些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政府可以更好地促使有实力的大企业提高效率,同时防止其损害竞争对手和客户权益。

梯若尔通过现场电话连线表达了自己得知获奖后的激动之情。他随后向媒体表示,他对获奖感到极为惊讶,并立即与妻子和母亲分享了好消息。“她(梯若尔的母亲)90岁了。我告诉她这个消息之前,得先请她坐下来,”梯若尔说。

梯若尔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全球银行业监管的问题时说:“政府应该做更多,尤其要重视涉及银行业流通性的法规政策。”他强调,法规政策的力度应尽可能轻到不削弱银行本身的商业性,政府最好仅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梯若尔1953年生于法国特鲁瓦,1981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他的代表作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标志着产业经济学新的理论框架完成。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经济学奖是今年揭晓的最后一个诺贝尔奖项。(记者 付一鸣 和苗)

中新网10月13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当地时间13日揭晓,该奖项颁发给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以表彰其“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

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主义分析”作出的贡献。

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中并未设立经济学奖,不过瑞典央行为了纪念诺贝尔,在1968年增设此奖项。奖项全称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起开始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中新网10月13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当地时间13日揭晓,获奖者为让·泰勒尔(Jean Tirole),其获奖理由是“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

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主义分析”作出的贡献。

【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 杨迅 丁良恒】巴基斯坦17岁少女玛拉拉10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然而,巴基斯坦国内却对此褒贬不一。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玛拉拉得奖后,巴基斯坦各大主流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大肆报道,刊出题为《玛拉拉,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得主》、《玛拉拉的奇迹时刻》等文章。报纸上的玛拉拉身着鲜花图案的巴袍,笑容沉稳自信。《黎明报》在11日的报道中多处引用玛拉拉的发言写道,“获奖不是战役的终点,而是起点”、“巴基斯坦的女孩不比男孩差,也不逊色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特快论坛报》11日的报道则介绍了玛拉拉的国际胸怀,称其获奖后邀请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和印度总理辛格参加颁奖典礼,希望借此缓和印巴的紧张局势。

然而,巴基斯坦塔利班分支“加马欧哈”组织11日痛斥玛拉拉“缺失信仰”,并威胁要“干掉”她。《今日印度》网站11日报道称,该组织发言人伊赫桑在社交网站上发表题为《玛拉拉VS塔利班》的文章,称把奖颁给玛拉拉会让诺贝尔奖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塔利班已准备好用锋利的刀对付伊斯兰世界的敌人。

不少巴基斯坦国民也对玛拉拉的获奖提出质疑。《环球时报》记者的巴基斯坦朋友阿卜杜拉说,很多巴基斯坦人都不喜欢玛拉拉,一是因为她在成名后大走商业路线,难逃炒作之嫌;二是因为她在遇袭后就前往英国读书,获知得奖消息时也是在伯明翰的学校里,让很多巴基斯坦人感到被这个少女“背叛”了。巴基斯坦商人扎法尔谈起对玛拉拉的印象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富有深意地说:“玛拉拉与美国走得太近,其宣扬的价值观也有不少西方色彩,让很多巴基斯坦人不舒服”。不少对玛拉拉持否定态度的巴基斯坦人认为,她是西方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刻意树立的“领袖”,只是一个道具而已。有观点称,美国大肆渲染玛拉拉遭塔利班袭击,点燃巴民众的怒火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击巴基斯坦塔利班势力;还有巴基斯坦网民称,对玛拉拉获奖没感觉,这是她自己的事,我们的生活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媒体不该过分关注玛拉拉,应将报道重心放到其他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上。

此外,巴基斯坦一些私立学校禁止学生阅读玛拉拉去年出版的书籍《我是玛拉拉》。 全巴基斯坦私立学校联盟主席米尔扎 卡什夫表示,该书并未对伊斯兰文化和理念持完全尊敬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米尔扎说,“巴基斯坦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这种信仰根植于伊斯兰文化,玛拉拉书籍中的很多观点与我们的信仰有所违背”。

中新社巴黎10月10日电 (记者 龙剑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博科娃10日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表明教育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日宣布,把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和马拉拉·尤萨夫扎伊,以表彰他们反对压制儿童和青少年、为所有儿童争取教育权所进行的斗争。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发表新闻公报说,此次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决定承认了教育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该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对凯拉什和马拉拉获奖发表评论说:“这两名教育权利的积极捍卫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向全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教育对于构建和平、可持续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博科娃在声明中说:“教育的力量在于可以教会人们尊重和包容,加深相互了解和构建新的对话桥梁,并且有助于消除贫困。尊重所有成年男女和儿童的平等尊严是和平最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这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表示,她将这一诺奖视为重视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的奖项。她认为,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任人嫁娶,都不应工作,都不应成为买卖的商品。

博科娃最后强调,因此教育应成为各国制定2015年后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让所有人都接受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这是实现一切可持续发展和为和平构建永久基础的最强大力量。

中新网10月10日电 综合报道,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最新消息,诺贝尔和平奖于当地时间10日揭晓,获奖者为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及巴基斯坦为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而遭塔利班组织枪击的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诺奖官网称,两人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而获奖。

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博客,以亲身经验批判塔利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分子枪击,头部中弹。在英国接受治疗后,马拉拉恢复良好。

塔利班曾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说如果马拉拉逃过一劫,一定会“再想办法追杀她”。

去年4月,马拉拉登上《时代》杂志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7月,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曾在白宫会见了马拉拉,马拉拉曾是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她并于2014年被提名“世界儿童奖”。

另一名获奖人萨蒂亚尔希则是印度著名的儿童人权活动家,他继承了先贤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多次组织和参与和平示威活动,他的主要目标是抗争严重剥削儿童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儿童正当权利,为儿童发声。

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因开发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3名科学家成功突破传统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将显微技术带入“纳米”领域,让人类能以更精确的视角窥探微观世界。

创新破“极限”

3名获奖者中,现年54岁的贝齐格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现年61岁的莫纳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现年52岁的黑尔同时就职于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效果被认为受到光的波长限制,无法突破0.2微米即光波长二分之一的分辨率极限。这三位科学家则以创新手段“绕过”这一极限,通过激光束激活荧光分子,在荧光分子发光的时候通过特别手段消除或过滤掉多余荧光,从而获得比“极限”更精确的成像。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通过荧光分子的帮助,这些科学家实现了这一突破,使用这一革命性显微技术在各自专业领域研究生命的最微小组成部分。

其中,黑尔通过研究神经细胞了解大脑突触现象,莫纳研究与亨廷顿氏症(一种神经退化性紊乱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贝齐格研究胚胎内部的细胞分裂。


探索“无止境”

这一“纳米显微”技术问世前,人类凭借光学显微镜对细胞内分子作用的观察一直存在局限。

按照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说法,3位科学家的成果将显微技术带入“纳米”领域,让人类能够“实时”观察活细胞内的分子运动规律,为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带来革命性变化。

“在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或亨廷顿氏症发作时,他们(科学家)可以跟踪与之有关的蛋白质(变化);受精卵分裂并发育成胚胎的过程中,他们也可以观察这些单个蛋白质(变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3人的研究成果为微生物研究带来了几乎无限的可能,“理论上讲,如今没有什么物质结构小得无法研究。”

如今,“纳米显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每天人类都能从其带来的新知识中获益。

获奖“太意外”

获得诺贝尔奖,对德国科学家黑尔似乎太过意外。他告诉诺贝尔奖基金会,接到电话时,他正在安静地阅读一篇科研论文,以为打来的是一个恶作剧电话。

“太令人意外了,我没敢相信。我一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个恶作剧,”黑尔说,“幸运的是,我记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教授的声音,我意识到(他)旁边还有其他人……才认为这是真的。”

不过,黑尔没有陷入惊喜中,而是挂完电话继续阅读论文。

“我读完了那篇我希望读到结尾的论文,然后再给我妻子打电话,还有几个和我关系密切的人。”黑尔说,他没有去理会如潮水般涌来的电话和采访请求。

回忆起研究成果,黑尔说,他的研究最开始时遭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抵制,“人们觉得这个‘极限’自1873年就存在,再去做一些研究……有点疯狂,不太现实”。

“然而,我的观点是,20世纪发生了那么多物理学(研究发现)……我觉得一定有某种东西或现象能帮助你突破那个极限,”黑尔说,“我一直都乐于挑战事物,挑战公共智慧。”

本版据新华社京华时报记者郭莹 张思佳


□解读 显微镜下的更小世界

从光学显微镜到能探知纳米世界的超分辨率显微镜,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科学研究突破了以往物体观测尺寸的界限,使人类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孙育杰介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领域。孙育杰说,传统光成像分辨率一般是波长的一半200纳米。这个分辨率在细胞成像上有些大了。很多细胞结构小于这个,很多生物分子排列很紧,这样也看不到。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超分辨率领域的研究。

孙育杰介绍,超分辨率领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1994年,德国人斯特凡·黑尔最先从原理和技术上实现了超分辨率,当时称为STED,但因为生物兼容性很差,很容易将生物样品烧坏,因此一直没能大范围应用。2006年,此次诺奖得主埃里克·贝齐格与华裔科学家庄小威几乎在同一时间各自独立发表论文,发明了新的超分辨率技术。二者在原理上非常像,且生物兼容性非常好,“这个技术一下子火起来”。

此后,最早推出超分辨率技术的黑尔教授也在技术上不断改革,使得生物兼容性很好。因此,目前该领域主要广泛使用这三种技术。“这3个技术都很成熟,也有公司投入生产。比如尼康、奥林巴斯等,已经商用化了。北京还有10多家实验室在用这个技术。”

目前,这几种技术把传统成像分辨率提高了10到20倍,最好的能达到10纳米,“这种提高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超分辨率技术推出后,科学家们可以看到细胞内的细节,包括细胞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定位及动态过程等。“好比一个近视眼的人突然戴上了合适的眼镜”。

化学奖属于跨界出品

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最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令一些人感到困惑。对此,孙育杰说,这几个技术都是跨界技术。实际上黑尔和庄小威都是物理专业毕业。他们都是一直从事物理研究,最后转做生物,用物理理论解决了生物的技术需求。“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诺贝尔奖,也是跨界的结果”。

对于此技术获得化学奖,他说这几类技术实现超分辨率,都是利用荧光探针的性质,包括化学有机染料、荧光蛋白等。在2008年也有科学家凭借荧光蛋白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这其实是个生物领域”。他表示,这个技术就是利用了生物分子、化学分子的性质,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反应 学界为华裔学者叫屈

昨天,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很多学界专家都认为华裔科学家庄小威更有资格获得该奖。

原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第一时间发表文章称,“贝齐格的工作不仅与华裔教授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也一样,令人不解为何厚此薄彼”。

孙育杰认为,在荧光显微技术这一领域,庄小威也是极为重要的贡献人。

有学者说,莫纳虽然在成像领域里德高望重,备受尊敬,但是相比诺贝尔奖,还有一定差距。在质量上远不如黑尔、贝齐格和庄小威。

据介绍,庄小威目前任哈佛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生物动态成像中心研究员。庄小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40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埃里克·贝齐格

1960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8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他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

2011年7月,贝齐格接受BBC的采访介绍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时说,我们第一次掌握了这种技术,可以让我们了解正在发生的复杂的三维动态。

2006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究行业翻开了新的篇章。贝齐格和其他三个科研小组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科研成果。贝齐格和研究伙伴一起在2006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斯特凡·黑尔

1962年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于1981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并于1990年获得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国籍,是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

1991年至1993年,黑尔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物理医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4年,黑尔发明了STED显微镜,是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的一大突破。

1997年,黑尔迁往哥廷根,成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哥廷根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3年至今,黑尔也是位于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技术部门的主任。

2002年,黑尔获德国雷宾赫激光技术奖。2008年,曾获德国科学技术最高奖——莱布尼茨奖。


■威廉·莫纳

195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198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是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

1981年至1995年,莫纳在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的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客座教授。1995年至199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杰出教授(物理化学领域)。1998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

莫纳曾获得不少荣誉,1984年获得罗杰·I·威尔金斯全美杰出年轻电气工程师奖;200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厄尔勒·K·普利勒奖;2008年获得以色列沃尔夫奖化学奖;2009年获得欧文·朗缪尔化学物理学奖。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于当地时间7日揭晓,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获奖。图为日本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资料图片。

中新网10月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LED改写人类照明技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但当时科学家多次尝试研发蓝光LED均无功而还,不少人更因此气馁而放弃。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名城大学终身教授赤崎勇7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当时经常有人对他说蓝光LED不会在20世纪开花结果,“不过我从没这样认为,我只是从事想做的事。”

赤崎对获奖感到无比荣幸,又感谢松下电器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和名城大学的同僚,认为自己不是单独达成这项成就。他又寄语新一代科学研究员选择研究题材时,不应只追随潮流,而是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这样即使短期内没有成果,也不会轻言放弃。

据天野浩任职的大学网页介绍,他自称学生时代讨厌学习,不明白有何意义,直至接触到赤崎勇及蓝光LED的研究后,才醒觉到学习目的是要造福人群,自此醉心科研工作。

中村修二毕业后曾进入日亚化学工业公司任职,其间成功开发蓝光LED而声名大噪,被誉为“蓝光LED之父”。他6日发表声明称,“看到自己的LED照明梦想成真感到十分满足”,希望LED节能灯泡能有助减少能源使用和降低全球各地的照明成本,又称接到得奖电话时感到难以置信。

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左二)宣布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新华社发

  ■人物

中村修二 勇于追讨报酬的科学家

被誉为“蓝光之父”的中村修二1954年生于日本伊方町,1994年从日本徳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2000年以来供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现为美国国籍。

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公司(简称“日亚公司”)做技术员的中村开发出蓝色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使LED向实用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样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却在2000年离开日本前往美国,着实令人费解。2001年8月,中村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原东家日亚公司,要求归还其专利所有权,并支付200亿日元专利使用费,由此揭开了这一秘密。

1993年,中村发明蓝光二极管后,由日亚公司申请获得了专利。同年12月,日亚公司开始生产蓝光二极管的照明成品,获得了巨大利润。但是,日亚公司只向中村支付了2万日元的“奖励”(申请专利和注册专利时各1万日元)。2000年,中村决定前往美国,办理辞职手续时,公司要求他签署合同,保证3年内不再从事蓝光二极管的基础技术研究,中村拒绝,并因此未能领到退职金。中村前往美国的大学就任后,日亚公司居然追到美国让他签合同,中村再度断然拒绝。未料到该公司居然在2000年12月以涉嫌泄露企业机密,将中村和他担任顾问的美国克利公司以及北卡罗莱纳大学告上法庭。

于是,忍无可忍的中村将日亚公司告上日本的法庭。2005年1月11日,在东京高等法院的主持下,中村与日亚公司达成和解,由日亚公司向其支付共计8亿4391万日元的发明补偿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赤崎勇 坚持绽放的花朵最美丽

赤崎勇,1929年出生于日本,196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在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现为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

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掀起氮化镓的研究热潮,而利用它开发出蓝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一个大胆设想。上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但赤崎勇坚持研究,最终为利用氮化镓材料制造蓝光二极管奠定了基础。2009年,赤崎勇被授予素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

赤崎勇在日本以毫不气馁和坚持不懈著称。他曾经说:“即使失败,也绝对不要放弃。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要气馁、不言放弃非常重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天野浩 站在导师赤崎勇的肩膀上

天野浩是日本工程学家,专长半导体器件制造,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1960年出生于日本滨松,1989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到名城大学任助理教授,1998年至2002年升任副教授,2002年成为教授。2010年,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院任教授。

1982年,天野浩作为一名本科生加入赤崎勇教授的研究小组,从此开始了蓝色发光二极管中使用材料的研究。

天野浩和导师赤崎勇在名古屋大学合作进行了蓝光LED的基础性研发,1989年首次研发成功了蓝光LED。

3名日本出生的科学家因发现新型节能光源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3名获奖者发明了一种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帮助人们以更节能的方式获得白色光源,依据这一原理问世的LED灯“将点亮整个21世纪”。

蓝光LED问世仅20年

3名获奖者分别为85岁的日本明城大学教授赤崎勇、54岁的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60岁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中村修二为美国籍。此前广受关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无缘诺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的声明说,这3名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早期通过半导体导出蓝色光束,却为照明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转变。

据介绍,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耐久等优势。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且让消费者感受舒适的白色LED光源。

1973年,当时在松下电器公司东京研究所的赤崎勇最早开始了蓝光LED的研究。后来,赤崎勇和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合作进行了蓝光LED的基础性研发,1989年首次研发成功了蓝光LED。而中村修二当时任职于日亚化学工业公司,他的实用化研究让该公司于1993年首次推出LED照明成品,从而引发了照明技术革新。

按照评选委员会的说法,这项只有“20岁”的“年轻”发明之所以获奖,是因为这种用全新方式创造的白色光源已经“让我们所有人受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全球15亿人从中受益

“他们的发明具有革命性,”评选委员会的声明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

根据研究数据,多数高级LED灯的能耗可以低至普通灯泡的不到二十分之一,但耐久度分别是荧光灯和白炽灯的10倍和100倍,且照明效果更加稳定。

因为全球发电总量的大约四分之一用于照明目的,LED灯的面世对节省全球资源贡献不小。如今,不少国家正推动向LED照明领域转变,以节省更多照明所需的电力乃至资源。

评选委员会还认为,LED灯对电力的要求非常低,依靠当地低成本的太阳能便可使用。这种新型光源的问世为全球15亿未能受益于电网的人口带来了更高生活品质。

马里兰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物理学家菲利普·舍韦说,LED照明研究获奖,说明物理学研究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而不仅仅是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获奖感言

看到LED照明梦成真很满意

85岁的赤崎勇在获奖后举行的记者会上首先感谢他的研究团队,称“我无法一个人完成这项成果”。

提及成功的秘诀,赤崎勇强调了研究团队的执着精神。他坦言,不少人之前对他说,他的研究在20世纪结束时也不会取得成果,“但我决没有这么认为……我只是一直在做我希望做的事”。

事实上,科学界先前在发明蓝色LED方面已付出数十年努力,却没有取得突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这3名科学家“在其他人已经失败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身在美国的中村修二当地时间凌晨接到获奖电话,惊喜之余连道“难以置信”。他随后发表声明,称对获奖感到荣幸,“看到我们的LED照明梦想成真非常令人满意……希望节能的LED灯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全球范围的照明成本”。

■北大学者

带来能源革命获奖实至名归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所长龚旗煌教授昨天表示,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对照明产业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且他们的发明经过长达10年的检验。目前,LED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其低能耗带来了能源革命,成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学界对他们的获奖都非常认可。

龚旗煌介绍,赤崎勇是导师,天野浩是他的学生。他们是第一个发明氮化镓LED的科学家。当时的LED灯主要呈红色或者黄色,发明蓝光LED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中村修二最终使发明变成现实,将红黄蓝光结合,形成了现在使用的白光光源。这三位科学家的发明从学术角度说非常有难度。

龚旗煌说,LED灯如今已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飞机上卫生间照明采用的是LED灯,电脑显示屏上的小点就是LED灯,孩子们玩具上几乎全部都使用LDE灯。

“物理学总是要对人类作出贡献,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这10年LED发展很快,也验证了他们的成果。”龚旗煌表示,每年预测获奖的科学家都有几十个,但是最后只能有一个项目获奖,此次三位科学家最大的贡献在于能源革命,学界对他们的获奖也都非常认可。

本版据新华社京华时报记者郭莹 张思佳

中新社北京10月7日电 斯德哥尔摩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7日宣布,日本物理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无缘获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称,“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明亮、节能的白色灯光。

据诺贝尔奖官网介绍,赤崎勇是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天野浩是日本工程学家,专长半导体器件制造,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

中村修二则是日本电子工程学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爱媛大学客座教授。

2014年诺贝尔奖自10月6日起陆续揭晓,来自英国和挪威的三位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负责定位系统细胞获颁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和文学奖将分别于8日和9日宣布,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也将于10日和13日陆续揭晓。(完)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于当地时间7日揭晓,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获奖。图为门外等候的记者。

中新网10月7日电 据诺贝尔官方网站消息,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称,“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源。

此前广受外界关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无缘获奖。

赤崎勇是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天野浩是日本工程学家,专长半导体器件制造,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

中村修二则是日本电子工程学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爱媛大学客座教授。

据诺贝尔奖官网10月6日消息,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梅-布莱特-莫索尔(May 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新网10月7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 Keefe)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储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够找到相同的路径?”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就展示了较高认知功能的细胞基础。他们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内部的GPS”,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

1971年最早发现脑部GPS

1971年,奥基夫发现了这种定位系统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发现,老鼠在房间的某个特定位置时,其大脑海马区的一些神经细胞总是处于激活状态,而老鼠移动到房间其他位置时,其他神经细胞则被激活。奥基夫总结出,这些“位置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房间的“地图”。

30多年后,莫泽夫妇于2005年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关键构成——“网格细胞”。这种细胞能形成坐标系,可以精确定位和寻找路径。他们随后的研究还展示出,这些“网格细胞”是如何确定位置并导航的。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拉开了今年“诺贝尔周”的序幕。未来一周内,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将陆续揭晓。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一对挪威夫妇,历史上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妇由此达到了四对,而开此先河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妇。

居里夫妇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夫妇一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对人工放射性的开创性研究,法国科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弗雷德里奥·约里奥共同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居里夫妇的女儿和女婿。

美国科学家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共同获得了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四对就是获得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挪威夫妇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了,目前两人都在挪威科技大学从事脑科学方面的研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