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

2021-06-09 15:11:01 作者:任维东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我来说两句

【记者来信】

编辑部:

“大象到哪儿了”最近忽然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连日来,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一路经普洱、红河、玉溪北上至昆明市晋宁区的15头亚洲象,引发了网络上的“全民围观”。各界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保护亚洲象,讲科学是解决问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依据。”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对本报记者说,“大型食草动物的季节性迁徙或觅食性迁移都属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但此次15头亚洲象的长距离北迁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原因会比较复杂,须基于科学依据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研判,不宜过度解读或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这不利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深层原因的分析研判。”

鉴于大象被激怒后所表现出的强烈攻击性,杨宇明教授特别提醒道:“当前最重要就是避免人象接触,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基于亚洲象对环境温度十分敏感,正遇滇中高原降温的环境因素,采取南向通道梯度间隔投食引诱,并采取阻拦北向通道等人工辅助措施,引导亚洲象折返南下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暖热地区,逐步回归到原栖息地。”

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的确更需要全面而科学的研究及冷静理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人象冲突问题古已有之,也并非只在云南存在,这是一个很久以前就出现的国际难题。据国际有关大象保护组织调查,在欧洲殖民者到达非洲前,非洲约有2000多万头大象,由于遭到疯狂猎杀,到1979年仅剩130万头,2007年至2014年减少了至少14.4万头。目前非洲现存大象数量不足50万头,亚洲现存大象数量已不足5万头。

如今,偷猎、栖息地消失、气候变化、人象冲突等因素严重威胁着非洲和亚洲大象的生存。因此,“世界大象日”才于2012年8月12日设立,旨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身处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

记者曾多次去西双版纳采访,并于这些天一直默默关注着事态进展,不由得想起了2019年12月中旬去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采访的事情。当时,中心工作人员讲述了救助的小象“羊妞”与“然然”在这里健康成长的故事,令人感动,也让人对这些一直为保护亚洲象而默默奉献的人们心生敬意。

于2008年11月建成的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野象谷,目的是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收容救助伤病及其他野象,不断增加亚洲象种群数量。据了解,中心已先后20多次参与野生亚洲象的野外营救,救助了一批老弱病残亚洲象,那些救助大象的中心工作人员因此被誉为“象爸爸”。前年采访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大象与“象爸爸”关系密切而友好。

在中国,亚洲象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直以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经过长期的努力,亚洲象分布区所在的云南省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等地各级政府特别是林草等部门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已经付出了巨大牺牲,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最好的明证。长期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保护研究的郭贤明认为,无论是我们的保护区也好,人们所说亚洲象的栖息地也好,都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把人的意志强加于亚洲象是不现实的。

那么,如何应对好亚洲象北迁?杨宇明教授建议:“坚持以科学为依据,应用生物地理学的价值观和动物行为学的方法论,认知过去、解读现在、预判未来,为亚洲象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记者看来,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条件,社会大众不仅要自觉增强爱护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也应尽可能不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最好设法让这群可爱的大象“安静”地离开。应当相信并耐心等待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努力工作成果,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这群北迁的亚洲象最终回归到它们原来正常的栖息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记者 任维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