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体育> 足球> 国内足球 > 正文

足协计划引入工资帽制度 能为中超“降温去火”吗?

2018-10-17 09:35: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李赫)16日晚,新华社播发消息称:“中国足协正在研究制定2019赛季职业联赛改革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一项重大改革是将研究实施俱乐部投入限额、球员工资限额和转会费限额政策。”这也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中超“工资帽“制度,被正式拿上台面。

消息称:针对近年来职业俱乐部投入加剧入不敷出、球员工资和转会费虚高等问题,中国足协将借鉴欧足联和日韩职业联赛在财务监管上的成功经验,参照日韩职业联赛俱乐部投入和球员工资水平,设置俱乐部总支出限额和球员工资限额,并将继续执行引援调节费政策。

虚火旺盛,合同溢价严重

毫无疑问,这一政策的提出,对准的是中国足球近年来旺盛的虚火。

随着资本涌入,中超刮起了一股令欧洲赛场都胆寒的金元风暴,随之而来的就是联赛球员身价的水涨船高。如今,不只大牌外援身价高昂,许多本土球员的身价也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但这并不代表着各位动辄坐拥过亿身价的“大佬”们真正具有如此高的价值和市场号召力,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资本的裹挟中被推到了“浪尖”上。当身价与实力不成正比的时候,高额身价也只是“泡沫”。而可怕的是,这种“泡沫”在如今的中超赛场遍地都是。

此前,担任过河北华夏幸福、武汉卓尔体能教练的卡塞斯在接受西班牙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些中国球员也就是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的水平,但他们能够得到比西甲球员还高的薪水。

中超球员身价虚高情况严重,溢价合同更是遍地都是,已经成为中超的一大痼疾。然而这样泡沫化的高身价更是让俱乐部哪怕亏损也没法停止“烧钱”的脚步。同时,阴阳合同、签字费等盘外招更是层出不穷。

如此的背景下,“工资帽”制度被摆上台面进行讨论。而此前,为了抑制高价引援,漫天抬价的现象,足协已经出台了收取引援”调节费“的政策。

今年5月,中国足协在中超、中甲俱乐部财务工作会议时还提出了到2021年,所有一线队球员薪酬不能超过俱乐部总收入的75%的限薪计划。在此基础上,足协再度出手,可见其整治决心。

足协出手,效果将会如何

其实,这不是中国足球第一次与“限薪”这个概念挂钩。从甲A到中超,国家体育总局和足协曾多次出台限薪政策,但都不了了之。

1999年,中国足协第一次发布了“限薪令”。文中明确规定球员的月薪不得超过1.2万元,联赛中胜一场的奖金数不得超过40万元,与薪水挂钩的转会费也被控制在500万元内。然而仅仅三年后,随着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的退休,限薪令也沦为一纸空文。

2003年足协联赛部再次起草“限薪规定”。在这个规定中,足协将俱乐部所属球员分为三档,同时足协建议各俱乐部设定工资上限。但这份规定中,对于年满22周岁属当打之年的国内球员,中国足协对他们的最高工资并没有做出规定。这也实际上废除了此前球员月薪不得超过1.2万元的规定。

2005年,中超委员会又出台规定:对运动员、教练员工资实行总额控制,规定运动员工资和奖金最高限额。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几次限薪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并未被严格执行。直到近年来中超”烧钱“越烧越旺,球员虚高严重。

无论最终形式如何,可以确定的是,这都将是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限薪政策。也将给”燥热上头”的中超联赛“降温去火”。

对球员个人来说,虚高的身价在某些时候已成为了他们征战更高级别联赛的阻碍。据报道,2016年时,德甲霍芬海姆俱乐部曾经有意上港前锋武磊,当时德国转会市场为武磊标出1150万欧元的身价,但上港队给武磊的标价高达1800万欧元,因为在国内市场,武磊的身价确实达到了这个水平。

因此,在工资帽的限制下,让球员身价回归应有的水准,也是中超联赛与世界足球接轨的必由之路。

对整个联赛来说,无限制的资本涌入必然造成俱乐部贫富两极分化。而当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最终形成同一赛场各家资本的投入不在同一量级的情况时,必然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这样的局面,对整个联赛的其他俱乐部来说,其投入产出比是失衡的,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投资的积极性,并直接降低联赛的精彩程度以及联赛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危及联赛的长远发展。

因此,“工资帽”制度能够为资本划定一个界限,通过限制转会市场投入的方式拉近各支球队的实力,让联赛的格局更加平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