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体育> 综合体育 > 正文

斯诺克人的“英漂”生活 台球在中国全面开花

2017-08-25 09:33:18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斯诺克人的“英漂”生活

2016年,16岁的颜丙涛来到英国,那是他第一次出国,“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坐在飞机上,之后一切就靠自己了。训练、生活,在谢菲尔德的日子非常简单,但晖哥(丁俊晖)在18岁就拿到排名赛冠军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也特别有动力。”

颜丙涛 小晖让他更有动力

前不久在广州结束的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颜丙涛表现出色,赢得世界冠军墨菲的肯定和看好,经过职业巡回赛的打拼,他有了更多的比赛经验,而他也是中国台协斯诺克学院的受益者。经过中国台协多年争取,为中国年轻选手争取到了更多参与世界职业巡回赛资格,2015年,颜丙涛就获得了这样的资格,“那时候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还是选择在国内斯诺克学院再打一年。”在北京,大家住在统一的宿舍,有专职教练进行专业指导,“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基本就是宿舍、食堂、球台,但训练非常有序,大家也都非常刻苦。”

2016年,当颜丙涛一个人登上去英国的飞机,他满心忐忑,“我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不知道到那里会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好在到了伦敦之后,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生活条件比较稳定,可以专心训练。”在北京有教练指导,但是在英国,很多时候要一个人安排训练生活,也要面对心理上的波折,会有一些挑战。“但是在英国有更多接触斯诺克文化的机会”,颜丙涛挺喜欢这份“清静”,“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别人不认识你,比赛也更放松投入,能够不太想比赛的结果。”

作为年轻人,现阶段还是需要更多家长的付出和支持,在伦敦基本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住宿和训练场地大约700英镑上下,因为上个赛季成绩不错,颜丙涛笑言:“奖金是挣回来了,但是现阶段对我来说,考虑最多的并不是钱,而是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比如上个赛季,我就希望能够进入正赛。后来进了正赛,也能赢一两场,甚至也能赢前十六球手,这个赛季就希望能够走得更远,不仅仅是进入正赛。”

比起同龄人,运动员有着更加成熟的视角,“训练比赛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工作,也是我热爱的事情。想想我已经17岁,晖哥(丁俊晖)在18岁就拿到了第一个排名赛冠军,20岁就拿到了三个,而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他的成就几乎是很难超越的。当然,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也会更努力去训练比赛,希望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成长。”

李行 当打之年坚持梦想

“如果没有家人、没有中国台协的支持,我也很难坚持到现在,但打到这个阶段,我还是希望自己未来可以做得更好。”1990年出生的李行,今年已经27岁,在广州中国锦标赛半决赛惜败止步四强,也是他职业生涯突破性的好成绩,“很多国外球员都是接近40岁才创造职业生涯的最好成绩,坚持了这么久,现在真的是比较好的时代,我也希望能够打得更久一点,成就更好的未来。”

早在2008年,李行就获得了职业排名赛资格,那个时候,18岁的他还获得了台协的资助,后来因为签证等问题,中断了参加职业排名赛,他一直在国内训练比赛,“那个时候我爸爸带着我,在国内训练比赛,心态上确实也有一些问题,后来一直到2012年,又获得了参加比赛的资格,也是非常珍惜,就到了伦敦,和奥沙利文、特鲁姆普一起训练比赛。”

回到英国,李行看到了世界顶尖球员的训练状态,“奥沙利文因为自己家里有球台,并不常来,但是每次要打比赛,他都会来找我们。特鲁姆普真的是每天都来训练,和我们一样。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确实非常刻苦。”李行感慨,“所有的职业球员,在面对球的时候,都要非常专注,真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球的感觉,才能有长进。”

经过多年打拼,李行已经非常适应在英国的生活,他现在也从伦敦搬到了谢菲尔德,和很多中国小伙伴一起打球,说起多年在外打球的经历,李行直言,“现在大家条件比我们刚开始那时候好很多,中国台协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机会,大家比赛也多了,视野也都不一样,年轻人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接近而立之年,经过多年打拼,现在李行的收支状况也比较稳定,“现在的状况很难说取得很多奖金,但一年下来,除去日常开销和在英国训练生活的费用,还是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这次在广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打到四强最终半决赛输球确实非常遗憾。”他也是之前调整了技术动作,心理调节得不错,“我也希望能请到更好的教练来指导,但现在我的英语也不算很好,国外教练费用也比较高,看看有没有其他方式,能综合提升,希望能够更进一步。”

在英国的日子简单而平静,李行重复着日复一日的训练生活,这中间,他两次在英国锦标赛打到了前32,国锦赛打到前16,随着整体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我还是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很多国外球员,都是到了30多甚至40岁,才有突破性的进步,比如滨汉姆,我觉得自己还有挺大的空间。这毕竟是我热爱的事情,我也希望有更大成长。”

北京晨报记者 宋翃

“年轻人是这项运动的未来”

台球在中国全面开花 台协着重年轻人成长

陈子凡成为最新一个拥有斯诺克职业资格的中国年轻球员。

近些年,小球中心、中国台协通过搭建完整赛事平台,让更多球员有机会接触世界顶级赛事;建立斯诺克学院,让年轻球员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通过推广九球和中式台球,全面普及推广斯诺克在大众健身上的作用,让中国台球运动有了非常稳定的发展。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运动三部部长、中国台球协会秘书长王涛坦言,“台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稳定而扎实的,我们也期待涌现更多明星球员,有更多人享受台球运动的乐趣。”

多层级赛事 逐级打造国内赛事

从2005年的中国公开赛,到如今多项斯诺克顶级排名赛事,中国已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顶级赛事品牌,对此,王涛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7年,中国台球协会承办了世台联在中国的第二项赛事——上海大师赛,此后又是无锡精英赛(现在的斯诺克双打世界杯)、国际锦标赛和海口公开赛,到2012年,世界最高级别的职业积分赛共有10站,在中国就有5站。国际赛事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可以让我们的优秀选手有更多机会不出家门就和世界顶级球员过招。”未来,王涛计划采取4+1的模式,“都是排名赛还是会有很多雷同的情况,我们希望有一站采用类似大师赛的形式,邀请前十六球员来比赛,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这些年赛事无论从赞助商数量质量,到比赛奖金,都有稳定提升,王涛说,“通过多年品质打造,大家已经对此有了一定认可。现在我们在赛事上也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在保证顶级赛事落地的同时,也更多致力于我们自己联赛的打造。”

王涛介绍,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及和世界台联的沟通,现在在中国职业巡回赛中获得好成绩的球员,有机会获得职业资格。对于自己的联赛,中国台协也非常重视,中巡赛的水平、中国自己国内球员的联赛也逐级打造,“我们也同时建立了青少年的比赛,让各阶层球员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通过比赛得到稳定成长。”

王涛认为,“这些年能够看到,参与到台球中的厂商、赞助商和企业等各方面资源越来越多,球员的状况比之前也有一定提升,大家有更多比赛机会,有更好的体系保障,整体收入上也有了一定增长。”

青少年体系 梯队建设也需布局

王涛特别强调,年轻球员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2013年开始,中国排名赛的所有外卡都给了中国青少年球员,王涛对此表示:“年轻球员的培养非常重要,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这项运动的未来。所以我们尽一切可能为年轻球员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职业顶级比赛的氛围。”正因如此,可以看到现在一批90后、00后球员出现在顶级职业排名赛赛场,并且在一些比赛中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另外,小球中心从国家队战略意识出发,布局高水平培训平台,国家队和国家集训队的制度,培养了中式、美式、斯诺克多个洲际赛事、国际赛事、综合运动会赛事的冠军。良好的梯队建设,形成了世界上领先的人才培养体系。王涛介绍说,“在北京我们有斯诺克学院,有很多球员都在那里打球,可以接受正规的斯诺克训练。在斯诺克学院,有不同层级的球员组别,根据球员不同情况选择教练进行专业集训。中国台协也组织了职业教练,对球员进行全方位指导。”据了解,北京的斯诺克学院为所有符合条件、爱好斯诺克的球员提供了学习训练的机会,球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有排名循环赛,还有升降级制度。王涛认为,“发现更多优秀的年轻球员,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训练、比赛机会,球员才能更好地成长。”

全民总动员 中式台球更为普及

台球运动的全面普及和推广,小球中心不仅着重搭建赛事平台,为专业选手创造更多机会,也非常关注中式台球、九球等比赛,打造了全面立体的比赛层级。王涛介绍说,“我们希望中国在国际赛事上有非常顶尖的比赛,同时在大众健身方面,也给大家创造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台球。”

王涛说,“中式台球是群众基础特别好的一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人从事中式台球运动,这项运动容易上手,也是全民健身非常好的一个方式。中式台球现在也已经形成规模,有成体系的赛事,所有这方面的高手,也有平台可以参与。”

在九球方面,中国台协通过多年打造,出现了一系列明星选手,“明星带动了九球的发展和普及,也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运动,我们近些年也组织了非常多的顶级九球比赛,每站比赛都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整个台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王涛还透露,在台球几个大的分类中,中国还没有开伦台球,最近也有开展引进这项运动的打算,“开伦台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开展的不多,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增长点。我们也希望通过引进开伦台球,让大家了解、欣赏、从事这项运动,可以更多元化地参与到台球中来。”

产业需提升 科学方式参与管理

良好的政策,让台球运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台协也保持了非常开放的态度,鼓励有意愿投身于中国台球运动的企业进入到台球产业中来。目前,在赛事运营、体育经纪、台球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很多民间资本。

对于目前发展的情况,王涛坦言,现在很多国内球员都面临到国外去生活打球的问题,中国台协也在积极寻找方式,帮助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更好适应,“现在创造了很多机会,有更多球员获得职业资格,也有很多人非常年轻就去打球,但如何在国外生活、让球员能够把握住自己,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要认真思考加强的问题。毕竟他们自控能力没有那么强,在技战术心理上也需要更多辅导。我们也在寻找更为合理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在整体产业管理上,中国台球协会通过建设台球运动体育管理平台,将会员注册、运动员管理、裁判员管理、教练员管理等信息规范化。另外基于鹰眼技术研发的中国台球协会教学、考评系统已经在中国裁判员、教练员的培训中服役超过3年,对台球技术进行了科学的量化,通过更为科学的方式,带领整个产业提升。

“让斯诺克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世界台联主席接受专访 期待在华深层次合作

随着多年在中国的推广营运,世界台联在中国已经拥有多项顶级排名赛事,市场和赞助商全面提升,在与体育总局小球中心、中国台球协会的合力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台联在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日前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世界台联主席杰森·弗格森表示,“我们希望在中国有更多成熟的赛事、培育出更优质的球员、打造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运动,和中国的合作让我们也学习收获了很多,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

赛事平台 让球星走近球迷

自从2005年中国公开赛的成功,到如今斯诺克已经在中国拥有多项排名赛,并且对于未来的顶级比赛有着明确规划,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杰森说,“中国是全球斯诺克推广发展最为重要的区域,我们计划未来在中国,举办大约6站顶级比赛。过去这些年,和总局小球中心以及赞助商的合作非常愉快,我们选择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和方式,让排名赛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品牌和规模。”

显然对于斯诺克在中国的推广状况,杰森是非常满意的,“欧洲是斯诺克的发源地和重镇,中国已经成为除此之外成长最为迅速的市场。我们已经搭建了稳定的赛事体系,而比赛也愈发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很多欧洲球员也都非常享受在中国比赛。”经过十数年的培育,中国已经拥有了完备的办赛经验,无论硬件软件,也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水平。另外赛事打造的平台,让斯诺克与中国球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要培养一个巨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么多年,顶级球星比如戴维斯、亨德利和现在的奥沙利文,都已经成为赛事旗帜性人物,而更多的比赛,也让这些球员真正走近了球迷。”

项目推广 新方式开拓思路

杰森坦言,斯诺克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和球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丁俊晖作为巨星,在整个斯诺克运动的推广上有着重要意义,他也是旗帜性人物,开拓了更多的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中国举办更多比赛,让很多球迷有机会接触到球星,这也促进了赛事的推广和普及。”

杰森的思路非常清晰,“中国非常棒,他们已经有丁俊晖,但更重要的是有年轻球员,可以培养未来的巨星。在北京的斯诺克学院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球手,他们也是未来的希望。”杰森盛赞,小球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和小球中心的合作,我们做成了很多之前想象不到的事情。我回到欧洲开会,和其他同事也在说,中国台协和小球中心的工作非常出色,他们全面推动了整个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非常多,包括很多我们之前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于项目推广的思路。”

对于未来和中国台协的合作,杰森说他有着更明确的想法,“不仅仅是赛事推广,还有教练培训、裁判培训、年轻球员打造,我们还计划有更多深入合作,有更多可以推进的环节。”杰森举例说,“特别是希望能够和教育机构、学校合作,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接触到斯诺克。在北京的斯诺克学院已经有了一批球员,这里面还有更大空间,这些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

未来规划 不仅立足大城市

多年在中国市场的深耕细作,世界台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举办赛事,进行商业推广的形式,杰森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我一直觉得体育具有巨大的魅力,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谢菲尔德,因为斯诺克世锦赛,这里成为所有球员心中的圣地。这里不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但斯诺克已经成为显著标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我们不仅仅关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希望真正能够让斯诺克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

有了这样的想法,玉山走进了视线,杰森说,“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我们的赞助商伙伴之前有着非常好的耕耘和沉淀,让这里有了一定的基础。未来我们也希望把更多比赛带进来,让一些小城市也有深入接触到斯诺克的机会,让体育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打造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概念。”

杰森笑言,“在中国这么多年,我们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小球中心的工作、赛事整体推广、赞助商伙伴的支持还有年轻球员的不断涌现,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期待,我对此也很有信心。”

北京晨报记者 宋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