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科技解决“弯腰之痛” 葱姜蒜全机械化有多远

2017-08-14 10:48:2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我国葱姜蒜生产全程机械化之路还有多远

济宁蒜农孙本光宣布自己结束了“挥汗如雨、腰酸背痛”的种蒜生活。

“你想象不到我们受多少罪。种蒜的时候,大家蹲在地里,弯着腰一点儿一点儿地人工种芽,腰酸背痛是经常的事。这还不算,从种到收全手工,这份罪刚刚开始呢。”改变老孙现状的是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一部“神器”。

国内首台高效精准大蒜播种机看似简单,却突破了单粒取种、鳞芽方向控制、直立栽种等大蒜播种关键技术难题,种芽直立率超过90%,这几点都在老孙的蒜田里得到了验证。

传统栽种收割多环节费人力

在水稻、玉米、小麦等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都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当下,从事葱、姜、蒜种植的农民兄弟像孙本光一样还俯身田间,手种刀割,忍受着“弯腰之痛”。不过,科技的神奇之处便是通过创造工具改变田里人的命运。

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机管理推广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业农机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共计近300人云集山东章丘参加大葱机械化移栽暨葱姜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题研讨会。

通过会议,专家们试图向外界展示科技在改变传统农业操作方式方面的作为——一台台被带至现场的农机“神器”,精整地机、开沟起垄机、大葱移栽机、大蒜播种机、大葱收获机、大蒜收获机、种子丸粒化、穴盘育苗机、叶菜收获机、大蒜分选机、蒜种分瓣机、黑蒜加工机……让现场的种植大户们大饱眼福。

章丘大葱“名”“特”“优”三字兼备,被誉为“葱中之王”。大葱好吃难收,何以见得?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胡延萍深有体会,“目前章丘大葱的种植面积大约10万亩,以其‘高、大、脆、白、甜’的特点而闻名,但其‘高、大、脆’的优势却成了机械化收获的阻碍因素,容易导致机械收获时破损率较高。”

“章丘大葱每亩收获成本约900元;人均收获效率每天仅为0.13亩。再说山东的生姜,每亩收获成本约800元;人均每天收获效率为0.2亩。人工收获劳动力短缺、效率低与葱姜晚收、急收需求的矛盾。”在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青江眼中,解决以上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高效的机械化收获装备。

科技发力解决“弯腰之痛”

消耗动力少、生产效率高、生姜粘土少,一小时可收获两亩的“4GJ-1型生姜收获机”是前来参会的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范本荣带给姜农们的“大礼包”,它主要根据生姜行业的“痛点”研发,“操作方便、灵活,不伤姜。”

而他和同事们研发的我国首台高效精准大蒜播种机,则直接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大蒜一直采用人工栽种的历史。

无疑,范本荣送给农民兄弟的“礼物”来得正是时候。

“相比去年,今年算是个丰收年,但这也就决定了大蒜价格不会太高。我以每斤2.4元的价格卖给收购商,每亩地也就挣个千八百元钱吧,主要是成本太高,能赚点总比赔钱强。”孙本光的语言里透露着无奈,“大蒜从种到收,再到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全部雇人的话,一亩成本高达2000元,是‘大头儿’。”

“近年来,大蒜生产环节人工费用已占到生产总成本的50%—60%。”在山东省农业机械协会会长吴肇明看来,劳动成本是对我国大蒜产业发展的明显阻碍,“现在田间地头主要以45—50岁的劳动力为主,十年后这部分劳动力将无法种植劳动强度如此大的产品。那么,谁来种大蒜?”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负责人荐世春研究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作业季节每台播种机作业300亩,作业费用150元/亩;每台收获机作业500亩,作业费用100元/亩,机手就可纯收入9.5万元。而且相比人工播种350元/亩,人工收获1000元/亩,蒜农每亩可节约成本800元左右。”

很显然,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让科技发力才是解决“弯腰之痛”的正确路子。

探索葱、姜、蒜全程机械化,路还有多远?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侯加林以大葱为例,“种植和收获是两个薄弱环节,尽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如大葱全自动移栽技术,大葱收获过程中减阻无伤挖掘、振动抖土技术、联合收获机柔性夹持输送等难点。”范本荣也坦陈,葱、姜、蒜全程机械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发展难度大,制约因素多。“但即便如此,我们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