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勉县:“三扶三变”唱好产业脱贫戏

2017-07-21 22:33:13 韩秀峰 黄国鸿 来源:陕西传媒网  责任编辑:陈勍   我来说两句

面对全县1.5万余贫困户的脱贫任务,勉县坚持以产业转型促脱贫增收,把市场和低收入群众的需求作为方向,通过“三扶三变”,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双赢机制,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了产业脱贫的路径支撑。

扶志:变配角为主角

炎炎夏日,从勉县县城到同沟寺镇的路上,不时能看到各种脱贫攻坚的宣传标语。在照壁山村,一座座整齐划一的黑色遮阳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忙着摘香菇,分拣装箱后准备发往西安。47岁的李燕燕采完香菇又忙着给菇床喷水。

李燕燕家3口人,前年因儿子得脑瘤住院,家庭陷入了困境,成为村里的贫困户。今年5月,借助县农业产业脱贫激励政策,村上投入20万元在永盛食用菌产业合作社组建了产业脱贫基地,与李燕燕签订了食用菌产业脱贫协议。平时,除了在基地务工外,她还自己经营了2架菌床7000袋代料香菇。和她一样既在基地务工又能享受分红福利的,还有另外10户村民,共20架10万袋代料香菇。

“在合作社干活一个月能挣到1000元,架上的料菇7月份就有收成了,按每袋2元的保底利润,7000袋起码有1.4万元的收入。”她感激地说,“现在政策好,只要愿意吃苦,就能脱贫。”

王永杰2009年就开始务香菇,是全村出了名的能人。这些年,香菇行情好,加之他为人诚信,人脉关系广,产业越做越火,目前,他领办的合作社已发展到百余亩100万袋香菇的规模,产品远销西安、咸阳和四川、甘肃、宁夏等地。

“胖子”拉着“瘦子”走,脱贫路上有盼头。今年5月,为了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让贫困户担当产业脱贫的主角,勉县出台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明确结对帮扶、资金捆绑、主体带动、涉农保险和政策奖补、金融扶助等6项措施。

今年上半年,全县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94亿元,落实小微企业产业发展资金2100万元,投放各类扶贫贷款近2亿元,其中为贫困户贷款2294笔1.07亿元。

扶技:变买单为订单

一辆辆排成长龙的车队,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6月16日,金泉镇雍新村油菜制种收购现场人流如潮。“同样的地块,种子卖了2.2万多元,比去年种普通油菜翻了3倍,给钱给物还不如签个订单。”过完秤的贫困户吴礼成乐呵呵地说。

其实,吴礼成只是科技订单扶贫项目的众多受益人之一。

去年,勉县在3个镇8个贫困村发展油菜制种订单3523亩,带动3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700多元。

2017年,依托县内35家龙头企业和2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全县发展蔬果粮油种植订单面积达15.2万亩。定军米业公司与包扶的温泉镇刘家山村签订1000余亩优质水稻订单,实行统一育秧机插,定期技术培训,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回购,带动300余户贫困户户均每亩增收300元。

目前,全县已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1期,培训1.54万人次。森盛菌业科技公司采取免费供种、包销产品等形式,对100余户贫困户进行定点帮扶,先后配发光盘300套,编印中药材和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资料3万余册,上门培训16场次2380人。县中药材、林果、水产、种植、养殖等产业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对贫困村开展“一对一”产业技术零距离指导服务。

扶远:变授鱼为养鱼

“一年土地租金800多元,下地干活还能领工钱,猕猴桃挂果还有分红……”在定军山镇吴家湾村,58岁的刘兰娃对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充满希望。

2016年8月,吴家湾村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按照土地入股、劳务增收、保底分红运行模式,102户股民共入股土地203亩,今年又对28户贫困户分别按照每股400元、420元的标准进行土地和配资入股。经营权变股权,既盘活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带来的土地闲置矛盾,又能使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分红和政策性补贴,实现一份土地四重收入。

在脱贫攻坚中,勉县积极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对流转土地面积在200亩以上、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的农村合作社,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仅上半年,全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从2家发展到18家。定军山、元墩等镇有10个扶贫工厂(车间)相继开工建设。

“过去我办猪场政府给了很多支持,精准扶贫让我有机会回馈社会。”在已建成的定军山镇三叶生猪养殖场,业主杨文斌介绍。今年场里对59户贫困户采取了多样的帮扶形式: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在3年中,每年为每户提供8头15公斤以上的仔猪或一头母猪,场里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对缺劳力或特殊原因不能自家养殖的农户,由扶贫车间代管代养,每年一户有1200元的保底收入。

思路一变天地宽,放水养鱼思长远。目前,全县6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带动万余贫困户走上了产业化脱贫的路子。 (陕西日报记者 韩秀峰 通讯员 黄国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