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让“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

2017-01-16 22:24:22 张晓华 王恒涛 薛文献 王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巍巍喜马拉雅山,见证雪域西藏沧桑巨变;

滔滔雅鲁藏布江,歌唱高原大地幸福生活。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忠实践行“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工作原则,强基础、惠民生,社会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平安西藏、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屹立世界之巅。

科学发展: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全国步伐

寒冬时节,雅鲁藏布江畔,川藏铁路拉林段扎囊隧道,台车、钻机、通风袋等设备运转不停,现场机声隆隆,上百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

经济发展,基础先行。2013年以来,西藏强力推动公路交通建设,累计投资896亿元,新增公路1.7万公里,其中墨脱公路、米林至巴宜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使用,拉萨至林芝、日喀则机场至桑珠孜区、贡嘎机场至泽当高等级公路即将建成,拉萨市环城路基本建成。

此外,拉日铁路、藏木电站、川藏电网联网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国内外航线达71条,通航城市41个,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千方百计激活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西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着全国发展的步伐。

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西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教育和人才开发,重视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作为强区产业重点培育,把高原种养加、特色食品、生态林果、藏医药、民族手工业作为富民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多条优质矿泉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一箱箱产品被装上火车,运往内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产品,如牦牛肉、青稞食品、藏药、藏香、藏毯、唐卡等一批“藏字号”产品,依托便捷的交通,走向国内外市场,有的甚至已经成功打入美国、韩国等国际市场……

随着立体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现代旅游服务业正成为西藏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位于山南市雅砻河谷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是进藏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每天清晨,62岁的格桑老人都会牵着白马来到山脚下“上班”,等着带客人上山游览。

“现在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旺季时每天至少有300元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老人告诉记者。2016年,西藏有近10万名农牧民从事旅游服务,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改革促发展。四年来,西藏全面推进营改增、商事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累计下放审批权限686项,取消行政许可22项;依托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南亚陆路大通道建设,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藏博会”……以对内对外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格局逐步成型。

1月10日,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区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16年,全区经济增速达11.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16元,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各族各界代表纷纷为之“点赞”。

四年来,西藏始终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显著,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单一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拉动、产业发展、消费带动、创新创业多轮驱动转变。稳中有进的西藏经济,在全国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格外抢眼。

一连串颇具含金量的数字,描绘了西藏科学发展的辉煌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GDP增速排名从全国第四位,快速跃升到全国第一位(与重庆并列);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提升,2014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6年达到1610亿元、增长20%;

——“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57倍、1.68倍,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日前,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三五”规划项目189个,总投资达6576亿元,比“十二五”增长近一倍,投资规模之大、领域之广,都是前所未有。

处在大发展中的西藏,未来的前进步伐,会迈得更大、更坚实。

共享成果:

让“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位于拉萨河畔的达嘎乡三有村,曾是曲水火车站边的一片荒地。如今,一排排藏式两层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两边铺满绿植,家家户户门口挂着哈达,五星红旗在屋顶迎风招展,184户、712名贫困群众,搬离了贫瘠的土地,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让群众有事干、能致富,新村配套了奶牛、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开发了商品房。“这些项目可带动村民就业,仅奶牛养殖一项就能吸纳83人;总收入在年底分红,每人计划可得3013元。”达嘎乡乡长毛鑫说。

作为全国唯一集中连片省级贫困区,去年,西藏健全整体攻坚机制,落实精准扶贫举措,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等多种手段,帮助13万贫困群众拔穷根、摘穷帽,为在2020年和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关心重视什么,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期盼什么,自治区就抓紧推进什么。

四年来,自治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理念,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每年将70%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四年实现翻一番……

一件件民生实事,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的主题;一项项民生工程,给城乡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隆冬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天寒地冻。那曲镇居民扎桑的家里,暖意融融。得益于政府实施的高海拔地区供暖工程,他家的每个房间都装了暖气片,厨房有壁挂炉。“屋里温度能达到22℃,很暖和,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烧炉子了。”扎桑说。

为改善高寒地区干部群众生活条件,西藏逐步实施供暖工程。目前,已完成拉萨市城区供暖工程,那曲地区那曲镇和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也实现部分供暖。

四年来,自治区下大力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突出民生导向”新标准,将民生的投入和改善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经济环节中,让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过程,更是发展的动力,努力拆掉贫困这道“门槛”,补上教育这个“短板”,摘掉缺医少药这顶“帽子”,筑牢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真正让“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

——学有所教:率先在全国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有条件的县市报销大学生路费,发放生活补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至8年。

——病有所医: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疾控中心全覆盖,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城乡居民、在编僧尼免费体检,先心病儿童全部免费救治;“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实现“小病不出县”。

——居有所住:46万户、230多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

——老有所养: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人均预期寿命超过68岁;率先在全国实现孤儿集中收养。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四年来,西藏坚持每年选派两万名优秀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自治区拨出办实事专款,驻村工作队尽心竭力解民忧:泥水飞溅的村道实现了硬化,去牧场的临时便桥可以过汽车了,教室、村委会、困难户的房屋得到维修……点滴小事,春雨如油。

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

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吉古村,75岁的洛桑江白老人历经沧桑。46岁的儿子重症住院,花费25万多元,全由政府报销;他本人每月领取400元“幸福养老金”,还有低保等补贴,老人感慨连连:“日子越来越好啊,全托共产党的福!”

如今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全区各族人民衷心爱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党的治藏方略,衷心期盼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衷心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保护生态:

把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位于藏东318国道边的鲁朗镇扎西岗村,海拔3300多米,雪山耸立,林海茫茫,山间雾霭阑珊,古朴的藏式民居四周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仿佛世外桃源,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忘返。

据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介绍,全村共有43户开办了家庭旅馆,总床位达到997个,全村旅游年收入已超过2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西藏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把握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发展与民生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年来,自治区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建立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

——严格重大工程项目环境监管,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

——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业、清洁能源业、天然饮用水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食饮品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是第一红线。我们要以坚决的态度、严格的制度、有力的措施,不断强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职责,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洛桑江村说。

地处西部的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海拔高,常年风沙、干旱,植被稀少。2016年,阿里地区在建设重点水利项目——噶尔河谷雅莎灌溉工程时,为了不伤害1500多棵红柳,专门调整了设计方案,不仅延长了工期,还增加了施工成本和难度,“水渠为红柳让路”一时成为佳话。

“只要触碰生态底线,项目再好都拒绝。”从西藏自治区到各地市县,生态保护深入人心,成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目前,西藏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47个,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

最蓝的天,最白的雪,最清的水,最洁净的空气,已成为雪域高原最靓的“名片”。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撑起“无烟经济”,进藏游客井喷式增长,旅游引导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每年6至10月,西藏各地景区客流量倍增,进出藏机票、火车票一票难求。2016年西藏接待游客231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330亿元。

中国科学院发布评估报告称: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动物多样,依然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党的治藏方略正确指引下,西藏必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坚定不移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必将如雪山上升起的一轮朝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说:“一切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真诚关心、无私援助的结果,是“十二五”以来中央给予3305亿资金支持的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我们将扛起稳定第一责任、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生态第一原则、坚持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努力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区各族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张晓华 王恒涛、薛文献、王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