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负面标签”如何消除——聚焦电商五大焦点问题

2016-11-10 07:55:02 高敬、赵文君、郭宇靖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负面标签”如何消除——聚焦电商五大焦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高敬、赵文君、郭宇靖

从诞生伊始,电商承受了多少赞美,也就承受了多少质疑——假货充斥、产品低劣、虚假报价、逃避税收……电商一路开疆拓土、高歌猛进,这些标签如影相随。如今,电商是时候该撕掉这些标签了。

假货如何剔除

北京的高女士花了100多元从网上买了一款女包,而这款包在商场里的售价要近千元。她和卖家都心知肚明,这款所谓大牌同款就是假货。

因为假货泛滥,中国的电商企业屡遭一些国外机构的质疑。

阿里巴巴集团回应说,截至2016年9月,参与淘宝打假系统的商家是上一年的2.5倍多,在阿里巴巴的帮助下,一年时间内约675个假货生产点、仓储点和销售点被关闭。

北京市工商局网络交易监管处处长陈建平说,假货不是电商的原罪,但却被电商无形放大了。平台公布信息时应该将关闭的店铺、售假者信息公示,通过技术手段让售假的人没办法“换个马甲继续干”。

互联网专家方兴东指出,电商平台是假冒伪劣集中的受益者,平台打假只是减少收益,并没有因为售假得到惩罚和受损。不是售假多就损失多,从机制上来说,这是失灵的。

宁夏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邱杰建议建立电商平台打假联动机制,只要一家电商平台上查出了假货,这家供应企业的货品就不能在其他平台再销售,要下架。通过互联网企业自身的严格自律,强化诚信制度,摆脱假货在电商土壤中的肆意滋长。

低质低价是电商发展的必然阶段

河北保定一家箱包制造公司的业务经理任梅告诉记者,该公司一款定价为29元的箱包已经直逼成本。然而,周边小作坊生产的伪劣仿品,卖19元甚至9元还包邮。“其实厂家也很头疼,商品质量差、利润低、退货率多,差评率高,长期形成了恶性循环。”她说。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场信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孟跃辉指出,劣质产业损坏了优质产业发展环境,高端消费持续外流,这也是近年来海淘一族兴起的原因。长此以往,必将损害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10月份公布了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情况,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大多数为内在质量不合格。显然,仅靠产品抽检不足以概括全貌。除了产品抽检,能否对电商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有效监管?

陈建平介绍,此前北京市工商部门曾与某互联网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将北京市4100多家涉嫌无照的商业网站一一对应到搜索结果,用户在搜索时就能看到工商部门做出的消费提示,这样有的网站连一单生意都没有了。

“这说明目前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实现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真正让消费者参与共治,要让政府相关部门将信息有效传导给消费者,合理加强监督。”他说。

电商究竟该不该全面征税

是否要对电商全面征税的问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电商该不该征税是个伪命题,法律从来没有规定哪类企业不能征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谢波峰说,一些电商企业没有申报纳税的情况是存在的。

专家说,电商平台在纳税方面相对规范,但在平台上经营的百万甚至千万量级的店铺,有些原本是正常登记注册的企业,却在线上通过自然人身份开店逃税,已经成为业内潜规则。这些伪装成自然人的网店,不在工商部门注册、无法被纳入税收征管范围,严重影响了税收公平,最终损害的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未按规定纳税的交易规模有多大?可以带来多大的税收空间?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商商品的品类极其复杂,每种商品的税率不同,尚无法准确估算。

然而,目前把全部电商纳入税收征管难度颇高。问题出在哪儿?

“比如个人开网店,你卖什么东西政府监管部门不完全知道。你开了几个店,监管部门也不尽知晓。”谢波峰说。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由于电商开店数量、交易额等信息都由平台掌握,有的平台以商业秘密或卖家个人秘密为由不向工商部门提供数据,同样税务部门也不掌握信息。连基本的信息都无法准确获取,何谈税收征管?

有电商企业宣称,如果对占绝大多数的小网店征税,中国的电商会很快死掉。不过有专家称,这是个伪命题,如果信息全透明,小网店完全可以享受减免税政策。

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认为,电商纳税应该走向法制化轨道,希望能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的电商平台抽成达20%至30%,即使卖家没挣一分钱,也是要交佣金的。相比电商平台的抽成、流量、搜索排列等成本,税收在网店的成本中只占很小部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