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北京将注销295家“过剩”房企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自发布“9·30新政”以来,截至日前,商品住房交易回落、购房资格审核量涨幅回落,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市场预期趋于平稳,购房群体趋于理性。10月1日-16日,商品住房成交涨幅同比回落29.3%。另外,北京市将依法注销房地产市场中“过剩”的29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调研 二手房业主涨价冲动明显平息 10月1日-16日,商品住房(不含自住房)共签约8781套,较9月商品住房成交同比涨幅回落29.3个百分点。从购房资格核验情况看,10月1日-16日为1.74万户,较9月同比涨幅回落50个百分点。据调研情况看,10月份各售楼处及门店的合同签订量、客源量、房源量、带看量等全面回落,目前二手房业主涨价的冲动已经得到明显平息,挂牌报价更加理性。 注销 295家“过剩”企业资质被注销 为加快去除房地产市场中的无效企业供给,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企业供应结构,激发行业整体活力,北京市将依法注销房地产市场中“过剩”的29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近三年,已依法对878家不符合资质管理规定的开发企业进行了注销,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企业供给质量明显提升。今后北京市还将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等不正当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严查 紫御长安等4个销售项目被停止网签 “9·30”新政出台以后,北京集中开展了在售商品房项目和房地产中介机构执法检查工作,督促相关企业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杜绝发生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多种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行为。北京市住建委对30个在售项目和52家房地产经纪机构进行了执法检查后发现,石景山紫御长安、顺义新干线、大兴华远西红世、海淀云谷科技中心等4个销售项目存在捂盘惜售行为,目前已停止网签,并已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立案查处;同时,对我爱我家、汇鑫伟业等房地产经纪机构存在的未按规定如实记录业务情况、擅自发布房源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立案12起。 目前,北京市住建委已会同发改、工商等部门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恶意炒作、哄抬房价、捂盘惜售、虚假宣传、不明码标价等9项不正当经营行为,以及房地产中介机构发布虚假房源信息、炒作不实信息误导消费者、侵占挪用房地产交易资金、从事“首付贷”等12项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超额 保障房开工5.64万套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发挥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作用,截至9月底,保障房开工5.64万套,完成年度5万套建设筹集任务的113%;保障房竣工6.42万套,完成年度6万套任务的107%;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41万套(户),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下达年度4.4万套(户)任务的100.2%。 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举措 央行上海总部要求银行严格执行限贷政策 昨天,央行上海总部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全国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和住房信贷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上海市政府房地产调控精神。25家在沪主要中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房贷部门和资产负债部门负责人参会。 跟全国其他一线城市一样,上海的房贷规模伴随着房价的攀升快速膨胀,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央行上海总部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市新增个人本外币贷款3292亿元,同比多增2024.9亿元。按贷款投向来看,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前三季度新增2680.5亿元,同比多增1674.7亿元。 昨天的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要继续严格执行限贷政策,防止变相放松要求、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同时要继续强化对首付资金来源的审查,加强居民收入证明真实性的审核,并切实防范各类资金违规流入土地市场。会议还要求各商业银行密切关注房贷集中度,合理调整资产结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房地产调控和经济转型升级、风险防范统筹好。 国庆前后全国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收紧房贷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0月12日,央行召集5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会议精神,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个人住房贷款将不再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 文/本报记者 程婕 |
相关阅读:
- [ 09-30]证监会批复沪深交易所发布实施公司债券簿记建档指引
- [ 09-07]交易所收紧公司债发行标准 房企先“中枪”
- [ 06-28]融信发行10.5亿第三批私人公司债
- [ 06-28]中南建设计划非公开发行30亿元五年期公司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