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广东援藏3年见证“西藏江南”之变

2016-06-26 15:53:02 马晓澄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记者马晓澄

站在具有“西藏江南”之称的西藏林芝市鲁朗镇开阔的草甸上,广东省第七批援藏队伍领队蔡家华难掩激动之情。他的前方,广东历年来援藏的最大“造血项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不久将正式对外运营。

“我们不分昼夜为之奋斗,日日夜夜为之牵挂,现在的幸福感也是难以形容的。”蔡家华说。

3年前,由73人组成的广东第七批援藏队伍来到了林芝。“缺氧不缺精神、奉献之美为大美、敬业更重创业”……这些贴在食堂墙壁上的文字,成为他们的格言,激励他们去完成3大任务:产业援藏、科技援藏、民生援藏。

产业援藏:让农牧民吃上“生态旅游饭”

依托林芝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业成为广东“产业援藏”的最佳切入点。其中,鲁朗又成为舞动林芝旅游业的“龙头”。

鲁朗在藏语中意为“龙王谷”。在这周边,集中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藏布巴东瀑布等多个国内顶级景观。

“长期以来,这里基础设施破旧,接待能力有限,严重制约旅游业发展。”蔡家华说,“广东援藏干部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这里具有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禀赋。”

此后,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多次指导小镇建设工作。在上批援藏干部工作的基础上,3年来,一座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小镇崛起在鲁朗的土地上。

小镇的价值将在未来逐步体现,而巴宜区嘎拉村村民就已经尝到了生态旅游的甜头。由广东援藏干部、巴宜区委副书记孙世宏带领的队伍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挥了当地桃花的旅游价值。今年1到4月该村旅游收入突破120万元,是2013年同期旅游收入的24倍。

“去年,我第一次从村里分到1万多元集体收入,减轻了生活压力,现在生活好得很,好得很。”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42岁的村民巴桑卓玛说。

科技援藏: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西藏康宝生物科技公司一个房间的墙壁上,这几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公司技术总监杨琴正在收集着虫卵,这是人工培育虫草的重要一环。去年,他们得到来自广东省5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

“我们前期没有任何的产出,都是投入,做得很辛苦。这笔资金为我们减轻了很多的负担,帮助我们熬过这两年。”她说。

广东援藏干部、林芝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张百尚说,广东省科技厅重点支持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产业,三年安排项目经费845万元,用于支持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除了资金,还有技术支持。2014年,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在林芝市波密县扎西岗村发现1株“白肉灵芝”,被鉴定为世界级新种。当西藏雪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淑娟,两年前开始在林芝建设灵芝种植基地时,“白肉灵芝”成为种植的不二选择,林芝市科技局提供了部分菌种。

现在,经过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鉴定,公司种植的灵芝有效成分多糖含量是野生灵芝的10倍,产业价值巨大。未来,公司预期将带动100名当地农牧民就业,每户每年增收3万元。

此外,林芝市波密县天麻种植已带动全县30%的农户发展致富,而墨脱县万亩茶园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这些背后都有广东科技干部忙碌的身影和广东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

民生援藏:让藏族同胞“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生态旅游、农牧业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为民生服务。广东省第七批援藏队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不断增强林芝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巴宜区布久乡珠曲登村,由一个相对落后的村落转变为“小康示范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变,医疗条件也得到提升。乡村卫生室里面,摆放着一些常见药物,旁边是输液室。

村医次仁曲珍说:“以前村民生个小病都要走到4公里外的布久乡看病,现在在这里就可以处理了,每月大约要接诊80名病人。”

而在林芝市具有重要影响的喇嘛岭寺,僧人们已经搬进广东援藏队伍新修的僧舍。不远处,是他们之前住的小木屋:漏水、进风,有火灾隐患。寺庙住持白玛赤烈说:“这里就像现代化的宾馆一样。僧人们住在这里感到很舒适,感觉到政府在关心着我们。”

3年来,像这样的民生项目、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广东共安排了111个,总投资近15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和完成项目共94个,另外17个正在建设实施。

“广东援藏工作成效巨大,干部们求真务实、乐于奉献,为我们林芝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做出很大贡献,得到了林芝老百姓的充分肯定。”林芝市委书记赵世军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