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双11中,浙江消费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人造节日”引发排浪式消费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双11? 新一年双11再创数据神话的背后,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前几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还真的需要“双11”吗》的文章。他认为,双11走过7年,形转势移,万物焕然,当初的很多初衷及条件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从2009年,受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影响,阿里巴巴率先在全国推出双11网购节,当天销售总额为5200万元。之后的6年,销售总额如同坐火箭一般迅速上升,年年破纪录。到了今年,这一数字竟然达到了91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700多倍。 这样的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健认为,中国经济传统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比重正在飞速增加,而双11正是一个绝佳平台,承担起拉动内需的重任。 但也有专家指出,在“促销”、“打折”的诱惑下,很多消费者逐渐失去了购物理性,有些人甚至用这一天时间透支了全年的消费。 新华网撰发评论指出,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人造节日”带来集中爆发的消费更多了些排浪式消费的意味,这显然与个性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并不相符。这种模式透支了电商零售的各个环节,只会成为零售环境不佳的中国商业社会的一个浪尖,而不会成为潮流。 吴晓波则认为,这样的所谓“纪录”本身成为了一个可以被设置的结果,很像各地城市创造吉尼斯纪录的那种总动员模式,乃至于各个品类的排名等等,均可被操纵和运作,几乎没有了参考的实际意义。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童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选在一年中的几天来消费,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物流爆棚、大批量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最终也会引发一些难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对于在消费盛宴中受益最大的电商来说,双11所带来的也不都是牛奶和面包。“电商的良性状态,应该是低价的常态化、普惠化。”原国美在线CEO韩德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限时促销”是电商畸形发展的顽疾,供应链的剧烈波动会使运营成本急剧增加,由此而产生低价瞬间化、有价无货、有货买不到、买到送不到等一系列问题。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双11电商大战究竟伤了谁? 随着2009年阿里开启双11战略模式大获成功后,这种模式迅速被后来者效仿。随后几年,多家知名电商公司参与到双11中来,电商大战烽烟四起。 如今,“电商大战”已经成为双11前后的一场“固定节目”。去年,阿里天猫和京东商城因为“双11商标”闹得不可开交,而今年,他们又因“争抢商家”再次开战。 11月初,京东通过官方微信号“京东黑板报”宣布已实名举报老对手阿里巴巴。京东声称阿里在双11促销活动中向商家施压,强迫商家“二选一”。而阿里方面也迅速发出回应,将此次京东的“举报”定义为“炒作”,并表示,市场竞争的最终解决方案应让消费者选择。 天猫双11筹备委员会发言人芳娅在回应中还称,“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有分析认为,阿里方面如此回应其中隐含着一层意思,这些商家之所以放弃京东选择天猫,还是因为天猫本身的实力受到认可。 对此,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明确表示,电商平台企业作为构建诚信守法的网络交易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要依法依规开展经营,充分、公平、有序竞争,不得限制电商经营者参与公平竞争。 俗话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在这场两大电商巨头的市场争夺战中,缺乏话语权的小商家成为最受伤的群体。 吴晓波在《我们还真的需要“双11”吗》的文章中指出,任何一个商业游戏,发展是前提,共赢是基础,乐趣是条件,如果局中之人都咬牙切齿、形同死敌,那么,竞争本身便味同嚼蜡,失去了君子之姿、商业之美。 童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无可厚非,但作为电商平台,不应该在企业准入制度上设置门槛,应把选择权交还给商家,保证了商家的利益,也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企业之间的“口水战”,童光辉称,任何竞争都得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甚至达到了恶俗的程度,只会让消费者反胃,让整个社会诟病。 |
相关阅读:
- [ 11-12]“双十一后遗症”来袭:焦急盼快递 破产要“吃土”
- [ 11-11]双十一促销得注意 购物若不理性费钱又伤身
- [ 11-11]从加拿大海湾到中国餐桌:一只龙虾的双十一之旅
- [ 11-11]大学生获颁“双十一”“单身结婚证”与理想谈恋爱
- [ 11-11]从光棍节到双十一:光棍哪天不过节 剁手何须双十一
- [ 11-11]“双十一”电商大战开打 快递实名制首迎物流高峰大考
- [ 11-11]“双十一”快递实名了吗? 快递员不核实身份信息
- [ 11-11]“双十一”来临 网购想维权仍存三障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