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北京准备好了吗? 收获“APEC蓝”和高效的城市运行效率,APEC会议周期间的单双号限行确实获得了不少北京市民以及有车族的正面反馈。然而,当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声音出现时,市民的争论之声也随之高企。 面对单双号限行这一“重招”,北京真的准备好了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缓解让人谈之色变的“拥堵”和汽车尾气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要条件就是高效有序的公共交通体系。截止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约2114.8万,每日六环内日均出行总量达到3099万人次。如此庞大的出行数据让环路基本处于停车场状态,网民戏称首都“首堵”。 北京市交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工作日在北京驾车的司机平均每天要堵在路上1小时55分钟,同比增长25分钟。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达到2779万人次。其中三分之一是自驾车,自驾量达到909万人次,这比乘坐地铁和骑自行车出行的总量还要多。 其次是,单双号限行的实施要充分听取民意,经过有效的决策程序,以保证结果的合法性。单双号限行常态化措施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辩论和广泛的听证才能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治理措施。 其实,伦敦、新加坡、东京等同类国际大都市也面临道路空间资源稀缺的现实。这些城市大多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采用经济杠杆来增加机动车的使用成本,进而起到治堵的作用。 以新加坡为例,由于有天价的拥车证,高价过路费、严格的惩罚措施等等,使得新加坡很少堵车。 针对北京治堵,此前就有呼吁之声,希望政府能够借鉴新加坡等城市的经验,收取排污费、拥堵费等,提升车辆使用成本。业内专家也建言,“对于北京最拥堵的二环或者三环征收拥堵费,或许能够解决这些区域的严重拥堵现状”。 糟糕的现实让各方都在积极行动,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在急速扩容。按照《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4—2030)》,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036公里。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48%左右,意味着北京市近一半的市民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伴随着北京公共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单双号限行的常态化也许会水到渠成,而不是目前的“口水相加”。(记者 李春 杨晓波) |
相关阅读:
- [ 11-03]单双号限行:城市公共治理的测试
- [ 10-31]污染天气限行就该“公车优先”
- [ 09-03]治堵限行不妨换种思路
- [ 03-31]警惕“限购+限行”副作用巨大
- [ 01-16]除夕还是别限行了吧
- [ 12-25]“乌龙限行”给政府应急管理上了一课
- [ 12-24]“限行乌龙”不是应急预案的错
- [ 11-21]实施单双号限行考验政府法治水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