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瞒天过海”,花钱无人评估 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上是空白,而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是“放水”和“淡化”。 “谁弄的课题就是谁的钱,因为涉及多方利益,学校根本不插手。”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告诉记者,“从财务的角度,我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因为高校还有科研处之类的部门,还有项目负责人。他们通过了,我们就不管,只看发票是真是假。发票是真的,业务是不是真的,监督不了。” 该人士还透露:“一些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不定,要分给老师多少,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有关系的很容易打通关节。而且科研失败,钱白花了也就白花了,谁也不能说不允许失败啊?” 教育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很多科研经费就是专项。现在专项设的多,各个部门都在设,很容易脱离监管。立项管理几个人就定了,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潘老师说:“那些有本事拿到项目的人,就有本事结题。只要有关系,经费充足,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吃喝一番,大家都是熟人,能让他不过吗?即使课题做得很差,还是会给优秀。” 佛山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珠说,当前很多科研经费和成果针对性不强,不是落户在企业等有需要的地方,所以很多成果都难以转化。由于没有按需研究,实际成效并没人管。科研经费管理重征取轻监督,不抓过程和事后,而且科研过程一般都是跨年度,需要好几年,而地方财政是按年度审计,时间一长,就淡化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目前,关于科研项目的多数规定内容大而化之,过于笼统,不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制度措施,追加责任条款、验收评估,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纳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等。 另有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专家建议,应将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掌握财权的部门退出项目审批,再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如此方能遏制科研经费腐败乱象。(半月谈记者郑天虹 毛一竹) |
相关阅读:
- [ 08-29]科研经费应由行政监控转向学术管理
- [ 08-26]科研经费何以能转至院士名下公司
- [ 08-04]科技部首次点名通报四起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
- [ 08-04]要破除侵占科研经费“潜规则”
- [ 08-03]科研经费丑闻频现 分析称已成弥补个人工资潜规则
- [ 07-18]教育部:严查科研经费管理混乱、基建工程违规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