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三藏奥义添新典 苦心孤诣传斯文——汤一介先生与《儒藏》

2014-09-26 14:20:00 李中华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学界同仁眼中的《儒藏》

汤一介先生的上述看法,学界多有共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然而历史上其主体是儒学。儒学的主体地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实际上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之所以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就是因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代文化,启迪了后世。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重点探索儒学。“我们现在有《儒藏》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把历代的儒学著述汇编起来,真是功莫大焉。”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也认为,编纂《儒藏》“是一项超时代、跨文化、多学科的文化工程”“现在国内最优秀的一批学者愿意聚在一起,来完成《儒藏》编纂这项伟大的工程,这本身就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不仅仅代表学术界,更是向社会、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正在很严肃地对待我们文化资源的整理”。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称赞《儒藏》的编纂与研究乃是“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和“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时代”过程中的学术盛筵。为此,他专门撰写了《〈儒藏〉与新经学》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在这篇文章中,饶宗颐先生充满激情地写道:“我们现在生活在充满进步、生机蓬勃的盛世,我们可以考虑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来看待,不免可惜!现在许多出土的简帛记录,把经典原型在秦汉以前的本来面目,活现在我们眼前,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去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现在正如苏轼诗句‘大千在掌握’之中,我们应该再做一番整理工夫……我所预期的文艺复兴,不是一二人的事,而是整个民族的事,也是世界汉学家共同的期待。”饶宗颐先生还特地为汤一介先生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三藏添新典”,下联是“时中协太和”,以示他对汤一介先生和《儒藏》工程的全力支持。

《儒藏》工程不仅得到国内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也得到海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支持。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在《〈儒藏〉的世界意义》一文中指出:“不仅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在人与宇宙的观念方面,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大相异趣,有着完全不同的路向。启蒙运动后,西方思想家不再对中国感兴趣,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被认为在现代化发展上难有出路。然而,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表明了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的文化能力。与此同时,面对后现代化的挑战,西方反而表现出无能为力……西方人文主义面对近代社会以降的挑战,迄今无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为什么不能思考一下儒家思想可能指引世界的道路,例如‘天人合一’提出的尊重自然的思想,‘远神近人’所倡导的拒绝宗教的完整主义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呢?可能还应该对儒教精神在当今世界诸多问题的清晰追问中进行重新认识。依我之见,《儒藏》的重要意义是给当代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最重要的思潮中汲取精神遗产的一个平行的通道。”

成如容易却艰辛

汤一介先生主持编纂《儒藏》的举措及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贡献,得到广泛的认同、支持和肯定。但他没有满足于“编纂”,而是在“编纂”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儒藏》中的儒家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此,汤一介先生在主持《儒藏》编纂的同时,又积极推进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在《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招收儒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以培养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研究的后备力量;二是成立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汇聚人才,对儒学进行专门研究。截至目前,《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共招收十届博士研究生,已毕业35名,在读35名。在儒学研究方面,汤一介先生亲自筹划设计研究课题,已完成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其他如十卷本《中国经学史》、五卷本《儒释道三教关系史》及多卷本《中国解释学史》和多卷本《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研究课题皆在有序进行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汤一介先生对中国文化复兴所做的艰苦努力、所具有的文化自觉和学术担当精神。

汤一介先生晚年把全部心血和精力乃至生命都投入到《儒藏》的编纂与研究中。编纂这样一部历史上未曾编过的文化“大典”,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汤一介先生对此虽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施起来后却尝到了与他“读书”“教书”和“写书”无法比拟的困难和艰辛。若没有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融入其血液里的祖训和家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和大我情怀,《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总编纂及《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的担子是难以承受的,因为他不是挂虚名,而是做实事。宋代大儒张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许正是支撑汤一介先生负重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汤一介先生学术生涯的生动写照,是他留给后辈学人的崇高治学风范和宝贵精神遗产。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