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谢师宴”暗藏腐败难谢幕 公职人员屡“踩线”

2014-08-18 07:07:31 何璐 张文 叶琦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规定笼统难执行

认定、处罚均无硬性标准,有人“化整为零”逃避监管

对于变味的“谢师宴”,各地禁令看似严格,那么实际执行效果又如何呢?

其实早在2007年,盐源县就曾出台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副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律不准借乔迁、升学、祝寿等名义敛财。盐源县纪委监察局局长李树林介绍,这一政策出台之后,虽然机关的不正之风得到遏制,但在基层干部以及农村地区仍然蔓延。

为此,2013年,盐源县委补发通知,将整治范围扩大到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有干部职工,及农村村组干部,通知规定严禁办“升学宴”和“谢师宴”。为了加强执行效果,盐源县纪委监察局专门开设了举报电话和邮箱。李树林介绍,目前查处的违反规定办“升学宴”“谢师宴”的,几乎都来自于群众举报。但尽管如此,仍有大量违规办宴未能得到及时整治。“靠举报来发现违规现象有一定局限。”李树林表示,被邀请参加宴席的多为关系不错的亲朋和同事,很少有人会在受邀后去举报别人办宴席,即使举报,纪委办案人员前去查证时,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除此之外,如何认定宴席属于违规,也存在一定难度。“有的人就办一桌,而且不以升学、谢师的名义来办,只说是聚会。”盐源县纪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很多人“化整为零”,将一次“升学宴”化为十几次“聚会”,每次只一桌,以此来逃避监管。

对于处罚力度,该负责人认为州里和县里的规定太笼统,没有硬性标准,难以彻底落实。比如凉山州规定对顶风违纪者,要实名通报曝光,甚至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但是实名通报曝光的范围如何确定?以何种形式追究领导责任?这些都缺乏可操作性。

公职人员屡“踩线”

除了加大查处力度,还须监督纪委查办的效果和力度

“叫停‘谢师宴’,是移风易俗的清风。现在很多‘谢师宴’已经变了味,有人将其作为敛财、攀比的机会;而有的商家为牟取经济利益,将其分价码等次,对奢靡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斌表示,我国国民普遍存在好面子、爱攀比的心理,尤其对于投机钻营之人,如果不采取严厉措施狠刹,“禁令”必将流于形式。

有学者认为,“谢师宴”主要还是社会的风气问题,治理需要长期努力。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公职人员,屡屡“踩线”,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出台了制度,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至于执行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总结,对制度加以细化完善,不能因为当事人有意见就选择性执行,甚至虎头蛇尾。

对“升学宴”“谢师宴”一禁了之,是否能彻底刹住借机敛财歪风?“只禁止,不监管,禁令就成一纸空文。”四川文理学院教授陈仲认为,禁令屡被突破,是因为缺乏严格的执行机制。“群众的每一个举报都会去核查落实吗?会不会办人情案?”陈仲认为,除了举报电话和邮箱,还可以从群众中选出“监督员”,同时监督纪委查办的效果和力度。

“处罚的方式也要细化,宴席的规模不同,处罚力度应该有所区别。”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伏绍宏建议出台具体细则,将违规办理“升学宴”按照规模、收受礼金数额等划分为不同的处罚等级,使办案人员查处时有据可依,使被处罚者心服口服。

部分地区严查“谢师宴”(链接)

湖南宜章县出台“五不禁令”,严禁公职人员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不得邀请本单位、本系统以及有业务往来的关系人参加自己子女的“升学宴”“谢师宴”。

湖北宜都市开展预警防控,党员、公职人员计划举办“升学宴”的,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履行报告手续,并要求教职员工一律谢绝“谢师宴”。

海南海口市严禁各级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借“升学宴”“谢师宴”敛财,严禁使用公款公车操办“升学宴”“谢师宴”,并加强对配偶、子女的教育、提醒和约束。

安徽铜陵市纪委禁止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请客送礼或变相收礼,严禁参加“升学宴”“谢师宴”。

山东滕州市纪委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大办“升学宴”“谢师宴”;严禁教师参加“升学宴”“谢师宴”活动,或接受学生及学生家长赠送的礼金、礼品。记者 何璐 张文 叶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