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 尹力) 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平稳较快态势。1-5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总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北京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790.1亿元,同比增长9.3%。这些都显示出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 科技服务业成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839.4亿元,同比增长12.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增加值838亿元,增长9.3%,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1168.1亿元,同比增长8.5%;发明专利申请32,434件,发明专利授权10,839件,同比均有增长;新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08家,累计认定582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317家,占全国25%。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化 在电子信息领域,随着4G牌照正式发放,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多个公司创新突破了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工程。北京中科晶上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协议栈产品,销售到五大洲,成为国际上四大综合无线通信协议栈软件提供商之一。 在集成电路产业,北京多家公司的生产制造工艺已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大幅提高了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由北京企业研发出的国内首颗高性能高集成FPGA嵌入式SOC芯片,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对中国的长期封锁和垄断。 在生物医药领域,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立足北京在科技、人才、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国际化、高水平、有规模”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拥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精、特”发展的生物医药“代工线”。 产业技术联盟助推科技发展 北京鼓励产业联盟在产学研用合作、产业链协同创新、标准化促进、品牌培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大显身手。北京市科委于2014年牵头成立了首都创新大联盟,由近百家各类联盟组成,涵盖国有、民营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等各类创新主体5000多家,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用契约式手段、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结合以及产业界参与的投入方式,形成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其中,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中国半导体照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由联想、TCL等国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联合发起的闪联产业联盟,致力于制定并推广中国自主的3C协同技术标准。这是近年来中国信息领域打破传统产品界限和竞争关系、为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高端而联合创新的一次典型探索和尝试。 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 为解决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个“老大难”问题,北京市科委在今年建立了首都科技大数据金融共享信息平台,率先向社会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开了近年来形成的科技数据资源;建立科技信贷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合作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放贷信心;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公司,形成从“人才、技术”到“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育链条。 为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支持,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推出全新商务模式,力争3年内为中关村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少于500亿元,为近2万家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产业集聚化做强实体经济 坚持高端龙头项目带动和产业链条驱动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经验之一。目前,北京亦庄已形成了数字电视产业园、奔驰产业园和中国云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下一步,开发区将打造3个以上千亿级和6个以上五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 设计科技两相融合提升竞争力 设计已成为促进北京科技与文化紧密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品质、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正积极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促进设计产业发展,以设计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科技+设计”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模式,探索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的转型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北京有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等各类设计企业2万多家,设计产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培育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大兴)工业设计产业基地、751时尚设计广场等30余个设计创意园区。中国首家设计交易市场2013年实现设计合同登记额8.18亿元,201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0%。 科技创新带动环保节能 为防治大气污染,北京今年全面开启电动汽车时代。目前,电动汽车已在微循环、分时租赁、公交、物流等领域融入城市交通体系变革中,探索有效改善中心城路网承载能力方面。北京9个郊区县现已投运区域电动出租车,实现安全、绿色、便捷出行。 据测算,按照单车全年累计运营6万公里计算,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较,单车平均减排二氧化碳约10.8吨/年,全部1600辆年减排约1.7万吨。 由雪迪龙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填补了中国在固定污染源废气重金属排放中汞的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空白。(完) |
相关阅读:
- [ 07-22]中科院推出科技创新年度巡展 遴选19项重要成果
- [ 07-16]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依托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 [ 06-14]科技创新正改变世界面貌
- [ 06-09]习近平: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 [ 05-24]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