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低”、“认同差”成两大难题 在采访中,问及为什么选择在社工事务所工作,年轻人们的回答出人意料地相似:“希望学以致用,帮助不幸的人找到生活的阳光。” 然而,在社工专业毕业生中,能够耐住清贫、坚守理想的郭昊、悦悦算是硕果仅存的“少数派”。 如果按社工成熟国家的标准,我国目前至少需要200万专业社工,即需要设置200万个工作岗位。但每年近万名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中,留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转行或选择继续深造。 记者注意到,收入待遇低一直是社工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2008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专业的小张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但在一个社区做了不到一年就换了工作。“工资太低了,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要爸妈支援。而且我并没能去做真正的社工要做的事,仅是一些打杂的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去从事其它工作,起码工资会高一些。”小张很无奈。 一位刚刚放弃社工岗位的年轻人坦言:“大家都知道社工是帮助人,港剧里也总这么演,可你帮助人前提是你得有帮助人的资本,收入不高、社会认知度低,自己都不看好自己,怎么帮助别人?” 显然,付出与回报的失衡,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最大障碍。 以北京为例,政府推行了“一街一社工”,一个社工岗位每年补贴5万元,扣除保险等之后拿到手的不过三四千元,在项目购买中也大多不包含人员经费。拥有高学历文凭的社工,收入不仅低于其它行业同学历人员,甚至还远低于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 社工的待遇偏低,也与社会缺乏认同不无关系。一位在山东某殡仪馆工作的社工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地区社工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很少有社会上的资金支持,这也说明公众对社工的认同不足、知晓率不高。 在“家丑不可外扬”观念影响下,一些受助者甚至会排斥社工的帮助。 小怡进入悦群社工事务所两年多了,还没有做过一个完整的青少年个案,“主要因为服务对象中途停止了。”她告诉记者,在青少年个案中,大部分家庭遇到问题时并不愿主动向社工求助,即便经人介绍前来咨询,也大多在接受几次帮助后半途而废。 小怡说,从那些“问题少年”身上能看到曾经的自己,“如果在青春期的时候,我能有社工帮助,也许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 让年轻的社工们感到难受的是,大多数学校、家庭和公众并没有意识到社工的价值,“平时总会有人误以为我们是社区大妈、保姆或小时工。”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即便在社工起薪并不低的香港,资深社工的薪水仍不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毕竟,社工是非商业性的,不能简单地用金钱衡量价值。” 社工队伍如何“壮大”? 社工流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培养成熟的社工队伍,导致专业社工机构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并不成熟。社会上对社工有三种不同的解读:社区工作、义工或志愿者,最后才是社会工作。 “社工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社工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有关专家表示,社工并不能与“社区工作者”和“义工”混为一谈。他们是职业人,既要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又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但面对广阔的服务领域,政府和社工机构都在急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社工队伍“壮大”。 资金投入似乎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北京日前表示,2014年将投入7000多万元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社会组织的民生服务项目;广州则在2013年投入了3.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服务。 对此,有专家感到担忧,政府加大投入,固然能够解决社工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但也催生了众多“看中商机”的机构,这并不利于培育健康的社工组织。 不过,郭昊觉得,社工机构“井喷”未必是件坏事。“专业服务机构增加,就会有更多年轻人留在社工行业工作,也就会有更多人得到专业服务。我们不担心竞争,会通过自己的专业性,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社工像医生,但又不像医生。”受访社工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像医学一样,标准化,流程化。 据了解,社工专业技能繁多,仅社工理论的流派就有10多种,每项个案在方法上可以根据被服务对象的特点采用70种到80种技巧。同时,社工要与受助对象签订协议,遵循保密原则。此外,根据社工个人气质、情商等特点,其职业方向也会有十分详细的划分。 “一方面,我们要帮助游走于社会边缘的人们向社会走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另一方面,让社会离这些不幸的人更近一些再近一些,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共存与发展。”这就是社工事务所年轻人们的简单理想。(记者郑莉) |
相关阅读:
- [ 05-20]福州市总工会一项调查显示 公交驾驶员面临大量流失
- [ 05-19]地摊上大量馆藏书?河北师大:图书馆流失书籍已追回
- [ 05-18]专家:国企职工持股或致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
- [ 05-15]4月住户存款流失1.23万亿元 钱都去哪儿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