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年薪不够还人情,没托关系心难安

2014-05-07 16:31:36 刘巍巍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南京5月7日电(记者刘巍巍)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成绩即将公布,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张勃有些惴惴不安,他说:“能进面试就板上钉钉了,我爸都打点好了。现在就怕成绩不达线。”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像张勃这样想尽一切办法托关系的并不在少数。

一年工资赚不回找工作花的“打点钱”

去年进入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陈然月薪不足五千元,算上各种奖金福利,年收入在七八万元。“上班快一年,我还没赚回‘本’呢。”陈然称自己这大半年是“免费打工”,因为“目前为止,拿的钱还没找这份工作上上下下打点花的钱多”。

这个工作到底花了多少钱?陈然没有透露,只是说:“别的不说,光高档香烟前前后后就送了上万块钱的。”

无锡市民宋凯告诉记者,他有个朋友去年为了进一家事业单位,打点了10多万元。“其实还不算真正进去,以后还得考。不过那就是个形式,从结果来看,我那朋友全家都觉得很值。”宋凯说。

一位公务员对记者说:“找份工作花个几万块钱现在真不算什么。一般来说,就算关系极好的,至少也得万把块钱意思意思。”这位公务员也曾为人牵过线,他说:“总体来说,越热门待遇越好,花钱就越多。另一方面,如果经手的人多、需要疏通的环节多,花费往往就越大。”

求关系甚至不是为了“关照”而是为了“公平”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找工作”必须“托关系”的思维在一些人心中甚至成为定式。某事业单位一位领导说:“除非是去外企,现在想找个好工作,或者你条件特别出色,或者运气特别好,一般来说都要找找人,送送礼。”

在江苏某厅局工作多年的李某告诉记者,他们单位近年来招录的公务员,不少人都在面试环节前找过关系。“虽然不能说就是靠人情进来的,但很多人都托了人情却是事实。”李某说。

记者发现,其实很多人找关系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求关照”,而是为了求“公平”。南京市民陆齐辉就说:“找关系攀人情更像吃定心丸,你不知道别人是不是找了关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能找到关系就一定要找。不然,很有可能被那些找了关系的人硬生生挤下去。”

已经在江苏某地级市党报工作了三年多的王某回忆起当年自己求职时送礼被拒收的经历,仍然心存余悸。“先是给报社领导送了一万元购物卡,装在信封里,去办公室拜访时给了他,谁知两天后他让秘书还给了我们。我们全家整整两三宿没睡好觉,是嫌礼太轻、送得太‘简单粗暴’,还是人家在暗示不会录用我……无数个问号在心里闪烁。”王某说,最后还是在“高人”指点下,给领导又送了个玉石笔筒,“这属于文具,看起来不招摇,价格却不低”。

至于找关系可能带来剥夺了其他人的平等机会,被采访的人大多表示“各扫门前雪,这世界本就不公平,无法为别人想那么多”。

一位公务员说,其实很多人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但在所谓的“大环境”下,人们只要有一丝可能,还是希望能找到关系。

求职人情化伴生权钱交易腐败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表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人都有办事就要“托关系”的惯性思维。但如果“人情”成为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决定因素”,必然会产生不公,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很多求职“人情”伴生了各种交易腐败现象,值得警惕。

人情求职最常见的无疑是权钱交易,“你送好处,我给工作”。徐州一位公务员表示,公务员招录能进面试关的都不会差,这时候,招谁不招谁就比较灵活了。

此外,权权交易现象在求职中也相当普遍。陆齐辉认为,这种情况现在感觉越来越多:“一般出现在双方都有职权的关系里。现在招录相当讲究避嫌,那么就搞利益交换。你帮我儿子解决在你单位,作为回馈,我把你女儿安插在我手下。大家互相帮忙心照不宣。”

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接收了“关系户”的孩子。苏州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关系户”一般水平都不行,虽然自己也不想“养闲人”,但“都是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这点面子我们不能不给,毕竟以后要仰仗他们的地方还很多。”

邵晓莹认为,对于求职“人情化”中伴生的各种交易和腐败现象,有关部门要在制度上加强约束,特别是加强政府公务员和国企员工的招录合理性、公平性,“说来说去还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不能让徇私现象侵害整个社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