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言: 时下,高校毕业生求职季已到紧要关头。上个名牌大学,学个热门专业,四年之后就能找到个好工作?当莘莘学子拿着厚厚一叠简历穿梭在招聘台前,面对着热门工作展台前人山人海的竞争者时,以何取胜?拼数字、拼爹妈、拼运气……我的“就业”是无奈的“拼图”,只能听天由命? “拼数字”:耀眼数字跃然纸上,实力已“满级”?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记者2日从教育部获悉,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于近日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对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链接发布。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直属高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详细 2013年留学回国就业报告:逾五成首选北上广深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9日在京发布《2013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报告》显示,57.94%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寻找发展机会,首选在其他省会就职的留学回国人员的比例为22.54%,选择其他地区的占19.53%。据悉,2013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同比增长29.53%,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 》》详细 该如何看待就业质量报告?总体不尽如人意? 日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据了解,这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 据记者不完全观察,清华、复旦、南开、重庆大学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在90%以上。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 与此同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根据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各校官网上发布的2013年度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做出的评价排名。出乎意料的是,多数高校不及格。其中,重庆大学综合得分最高,为72.4分;北京邮电大学得分最低,为37.9分,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北大、浙大均未达到及格分数。 》》详细 学者之言:该如何看待就业质量报告?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报告质量总体不尽如人意 针对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的要求,对报告内容完备性、信息公开化及公信力进行了测评。测评发现,就业质量报告的质量总体不尽如人意。 客观而言,目前各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有些疏漏是极为明显的。比如,不同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不同,而且时间节点也令公众困扰,有的高校就业率统计截至2013年7月15日,有的高校则截至2013年12月31日。这样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让公众怎么比较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截至7月15日的就业报告,怎么能算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呢? 》》详细 刘金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就业质量发布是高校信息公开重要内容 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分析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就业引导成效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总体而言,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培养、就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将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社会公众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就业质量的发布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社会公众除了最基本的就业状况以外,还可以了解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同时也可以起到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监督作用。 》》详细 陈鹏(南开大学副教授):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 对一所现代大学、公立大学而言,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一种主要方向。那么,就业、就业质量就是衡量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 》》详细 聚焦高校"就业战役" 美国高校如何公布就业率? 全国各高校又进入一年一次的“就业战役”中。用“战役”二字丝毫不夸张,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甚至全校教师全力以赴,组织招聘会,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同时定期不定期统计签约率,并且系向院,院向学校,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层层汇报。此时,就业率就像悬在高校头顶上的一把剑,丝毫不敢懈怠。 但是,就业是不是真的难,就业率如何统计,各方意见不一。有观点认为,由于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有些难度,短时间内供需匹配会有问题,但只要假以时日,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会有落实岗位。而近几年实行的月月公布的就业率,人为放大就业恐慌,不仅给人心理上的压迫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容易带来掺水的虚假统计率。 》》详细 拼爹拼妈拼运气:我的“工作”谁做主?向左向右? 拼爹妈:拼来公平伤痕累累 【现状】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说,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中“拼爹”显而易见。另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学生心声】一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微信上说: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会损伤我们追寻梦想的信念。 【委员建言】“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更要逐步实现好工作在体制外。“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黄德宽说。 》》详细 要求职业"高大上"? 围观高校毕业生择业观 “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半,应届毕业生们捧着简历,辗转在各个招聘会、宣讲会上,进行最后的搏杀。昨日,智联招聘结合百度数据发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对应届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与解读。报告显示,2014年的应届生求职市场中,各个行业、职位在供需上出现了“冷热不均”,毕业生扎堆儿某些领域择业导致了所谓的“就业难”。 求职要么轻松要么“高大上” 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一场例行的招聘会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每个招聘公司都会拿出市场销售、技术开发、后勤等不同的职位,但却出现了同样的“热点”——人力资源岗位,即使招聘人员表示名额有限,建议求职者进行多重选择,前来投送简历的求职者依旧络绎不绝。 小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场的一家公司对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热情邀请她参与技术岗位的面试,但小钟却坚定表示,自己只想当人力专员,对专业对口岗位毫无兴趣。“做技术据说经常要加班,做人力轻松多了。”小钟这样解释自己的求职意向。 》》详细 “求稳”与“求薪”成共识 “左手求稳定,右手求高薪。”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张这样概括自己和同学们的择业取向。所谓的“左手”是国企、事业单位,“右手”是外企与上市公司。在各个招聘会上,只要打出“国企”旗号的公司,基本上都会成为大焦点,而知名外企到各大高校宣讲时,也会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景观。 》》详细 专家之言:解决就业难还需转变观念 2014年“最难就业季”的概念已经流传甚广,但从具体数据来看,这种“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上: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比去年增长10.14%,增幅高于毕业生增长量(从2013年的699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从总体上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反而有所下降。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郝健认为,毕业生扎堆儿择业导致了就业难,这种“一窝蜂”现象背后是求职者本人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的匮乏。所谓“轻松”的岗位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人力、财会这种职能型的岗位往往上升通道短,有一定的职位“天花板”,而刚出校门的应届生也很难立刻胜任“高大上”的管理岗位。而看似低端的业务、销售类岗位机会多、能够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快速提高、职位发展也相对宽广。 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并非是传统观念中的“草台班子”,经过多年发展,多数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业务基础都在不断的提高,面对人才荒的瓶颈,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组织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从行业划分上,朝阳产业的薪酬优势不断丧失的同时,企业淘汰率高、人员流动过快的不安定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届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反观医药、制造、加工等传统行业出现技术、生产人才的巨大缺口,反而成为了高薪人才的摇篮。 在郝健看来,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多年教育体制的改变并没有给毕业生及家长认知带来变化,毕业生一路被灌输“精英式”的定位,过分强调自身价值忽视社会需要。但求职这件事本身既要考虑“供”的一方,又要考虑“需”的一方,为了将“就业难”转变为“新机遇”,毕业生要多种渠道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市场,规划好职场道路,按照市场价值,发展自我优势,避开“人多拥挤”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广阔天地。 》》详细 |
相关阅读:
- [ 03-13]代表委员建议打碎大学生就业拼数字、拼爹妈、拼运气
- [ 03-12]拼数字拼爹妈拼运气 议打碎大学生就业“拼图”
- [ 08-19]“不拼爹妈拼梦想”——大三学生江利斌的创业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