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4日5时,埃及吉萨省杜基区革命大街上的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女子中学门外就有人开始排队。今年53岁的贾迈勒站在队伍最前面,他为在这个投票中心第一个投票感到自豪。
14日和15日,埃及举行新宪法草案公民投票,全国5274万有选举权的公民,将分别到13867个投票中心和站点投票,对新宪法草案说“是”或“不”。埃及最高选举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希沙姆·穆加特尔表示,计票工作将在15日晚9时投票结束后开始,结果将在72小时内公布。12日,散居国外的68.1346万名埃及公民已在海外参加了投票,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约90%的海外投票者支持新宪法草案。
安保如临战争 民众参与积极
14日9时公投开始。8时30分许,本报记者在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女子中学门外看到,东西两侧都排起了选民队伍:东侧为女士,队伍短一些;西侧为男士,队伍有上百米长。校门对面马路上,许多记者架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在拍摄。校门内外,数十名士兵和警察在维持秩序。进入投票站的人都要被仔细检查证件,现场一位军人告诉记者,他们昨晚9时就到投票站上岗,排除安全隐患。
据埃及官方宣布,公投期间,有16万名士兵和20万名警察被部署到各地,上万辆装甲车和坦克守护重点机构和敏感区域,还有精锐突击队随时待命,一些投票站点附近秘密部署有狙击手,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约有1.4万名法官和检察官监督投票。有600多名外国记者申请报道埃及宪法公投,最高选举委员会将每天3次通报情况。
投票中心入口处的办公桌上,放着用于身份识别的电子设备,每个选民都需出示身份证,在联网确认投票资格后方可进入。选民在引导下依次完成投票程序。选民情绪平稳,气氛轻松。
80岁的女选民卡里迈特拄着拐杖来投票,她说:“虽然我年纪这么大了,而且子孙成群,但我认为依然有义务来参加公投,这代表对国家的热爱和尊重。”
选民萨米亚·萨德克女士说,这部新宪法能够为埃及带来安全和稳定。刚刚投完票的萨拉亚·萨林说,来投票前她认真读过宪法草案文本,并且了解了新旧宪法的区别,她更喜欢新宪法,因为新宪法强化了对妇女权利的保护。
3年3次修宪 穆兄会不甘失败
埃及原宪法于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穆巴拉克下台后,2011年3月19日经全民公投通过宪法修正案,重新规定总统候选人资格等,将总统任期由6年缩短为4年,无连任限制改为最多连任一次。2012年12月15日至22日,埃及举行新的宪法公投并获通过。这部由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主导制定的宪法具有浓厚“伊斯兰化”色彩,因而受到世俗自由派强烈反对。2013年7月,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罢黜,“穆版”宪法只生效了190多天便被中止。此后,埃及成立了由阿盟前秘书长穆萨领衔的宪法修订“五十人委员会”,并于去年12月1日公布了新宪法草案。这部草案相对“穆版”宪法有较大改动,其中不少改动成为争议焦点。例如在政党制度方面,新宪法草案禁止基于信仰进行政治活动或者建立政党,这对穆兄会是一个沉重打击。
尽管穆兄会已被埃及执政当局宣布为“恐怖组织”,但其影响力仍不可小视。由穆兄会等多个伊斯兰党派组成的“支持合法性全国联盟” 和“反政变全国联盟”在其网站上公开呼吁民众抵制公投,并号召民众于15日举行“百万人大游行”进行抗议。
14日投票开始前,开罗一家法院门前发生爆炸,目前没有任何组织宣布对爆炸事件负责。另据英国媒体披露,穆兄会成员在伦敦四处联系,策划组织在埃及境内的破坏行动。这一动向已引起埃及警方高度关注。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开罗、亚历山大等地14日发生了示威游行。当天下午,开罗上空频繁响起军用直升机盘旋声。南部的索哈杰、贝尼·苏夫省当天还发生了军警与穆尔西支持者暴力冲突事件,导致8名抗议者死亡。
公投意义重大 决定埃及未来
这次宪法公投是不到3年时间内进行的第六次公投和第三次就“修宪”进行投票,也是穆尔西被解职后进行的第一次全民投票。因此,这次宪法公投被认为是埃及政治过渡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埃及还将进行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新宪法草案如能获得较高支持率,将被看作埃及民众赋予临时政府以合法性,是对穆尔西和穆兄会的彻底否定。
开罗大学教授哈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公投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可能通过一部新宪法,更大的意义体现在穆尔西被罢黜总统职务这一特殊背景下,新宪法能否为过渡政府奠定合法性基础。哈桑认为这部宪法对埃及未来政治过渡有积极影响。
公投前夕,埃及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塞西强调,埃及处于重要历史转折关头,还暗示自己有可能竞选总统。这次公投也被认为是对塞西的“信任投票”。
开罗美国大学历史系教授巴西拉在投票时对记者表示:“旧宪法只能代表某个特定组织的利益,因此大部分埃及人都会反对。新宪法则更加包容和全面,让人看到国家未来的希望”。
埃及政治学者侯赛因·伊斯梅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宪法有着广泛民意基础,公投代表着对法律的尊重,这不仅仅意味着一部新宪法诞生,同时也是对埃及未来做出重要的抉择。
(本报开罗1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