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今日国际热词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芒罗。新华社发(石天晟)摄


当地时间10月10日,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当地时间10月10日,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10日,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资料图)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在面对常人难以抵御的逆境时选择了坚强的生存下来,这一个真实的故事如今已经在全球传播开来。从一个记录塔利班统治下巴基斯坦的博客作者,到一个遭到暗杀而幸存下来的女孩,并在16岁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马拉拉成为了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少年人。

《卫报》网站梳理了马拉拉从出生到现在的每个重要人生节点:

1997年7月12日,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斯特河谷(Swat Valley),她的名字起源于一位普什图族女诗人,马拉拉名字的意思是“悲痛欲绝”(grief stricken)。

  初次演讲

2008年9月1日,马拉拉的第一次登台演讲是在白沙瓦市当地的一个记者俱乐部。她的演讲题目是“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受教育权?”。那次的演讲处子秀里,我们看到了马拉拉内心的激情。

那年,她11岁。


2009年1月3日,马拉拉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用化名撰写个人网志,内容是斯瓦特山谷的生活。

当时,一名BBC驻巴基斯坦的记者咨询马拉拉的父亲,问他是否有人可以撰写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当地人的生活。而当时,塔利班的统治延伸在全国各地,他们禁止女性出席各种活动,包括购物和受教育。博客的开通让马拉拉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自由领地。

那年,她12岁。

  2009年1月15日,塔利班发布教育法令。炸毁了100多所女子学校,并发布法令称2009年1月15日起,禁止女孩上学。而那时,马拉拉在博客里写道,她在继续准备着她的考试。


2009年2月18日,马拉拉利用一个节目发表言论称反对塔利班禁止女性接受教育。

  2009年2月21日,塔利班进解妇女不准上学的禁令。时任塔利班领导人Maulana Fazlulla在广播中宣布,他将解除妇女不能受教育的禁令,但是女孩必须要穿上长袍(burqua)。


2009年3月12日,最后一篇博文。马拉拉的最后几篇博客写的是关于开学后她和朋友们提交论文。

  2009年5月1日,背井离乡。当巴基斯坦军队开到马拉拉家门口后,她被迫与家人分开,前往其亲戚家暂住。这段时间里,纽约时报记者Adam B. Ellick将她和她的父亲拍成了纪录片。


  2009年7月24日,会见理查·霍布鲁克。

当总理宣布人们可以返回斯瓦特山谷后,马拉拉和家人团聚并启程回家。在途中,他们遇到了一群被邀请去会见美国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特别代表理查·霍布鲁克,马拉拉向他表达了寻求教育帮助的请求。

  2009年12月1日,有消息称马拉拉是匿名博客的博主。

BBC从未对外透露那么巴基斯坦博主的真实身份,但是由于马拉拉对外的宣传活动的增多,她的身份也被一一曝光。


  2011年10月1日,13岁的马拉拉被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

南非圣公会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在提名介绍中写道“马拉拉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和其他女孩争取权益,并利用国内和国际媒体让全世界了解到女孩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011年11月1日,马拉拉获得了巴基斯坦的首届国家青年和平奖。

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为马拉拉颁发国家青年和平奖。在颁奖仪式上,马拉拉表示她希望自己能推动教育的发展。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遭遇袭击的新闻占满全球新闻头条。

由于马拉拉的成功宣传让塔利班恶从心生,在马拉拉回家途中,塔利班对她及另外两个女孩开枪射击。

  2012年10月12日,马拉拉受袭后,民众对袭击马拉拉的枪手感到无比愤怒,并激起了一场跨民族宗教的声讨浪潮。巴基斯坦政府拿出10万5000美元悬赏枪手。马拉拉受到了全球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2012年10月15日,联合国请愿书

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开启了支持马拉拉的请愿书,旨在确保至2015年,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其口号为“我是马拉拉”。

2012年12月31日,马拉拉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时代周刊提名为2012年度风云人物。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联合国演讲

在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她第一次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经过。她说道:“我们的书籍和我们的笔是世上最强大的武器。”

  2013年9月9日,马拉拉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13年10月8日,被塔利班枪击头部、大难不死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马拉拉出版个人回忆录《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

  2013年10月8日,马拉拉再遭塔利班威胁。

诺贝尔和平奖临近,塔利班再次威胁马拉拉。一位发言人在一次电话采访中指出,10月8日,该组织称如果马拉拉仍然继续批评巴基斯坦严格实施的伊斯兰法,他们将再次行动。而10月9日是马拉拉被袭一周年。

在中国国内,爱丽丝·门罗的作品多见于《外国文艺》等专业文学期刊,她的作品最近一次现身国内刊物则是,由国内知名80后女作家张悦然主编的文学杂志《鲤》7月号“旅馆”中曾发表过一篇她的作品《布克兰达旅馆》。

今年宣布封笔

获奖后,加拿大媒体电话采访门罗,问到获奖的感受时,82岁的她简单地说:“我一直在赛跑,但未曾想到我会赢!”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诺贝尔奖对她的颁奖词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门罗7月10日迎来她82岁生日,但她对《纽约时报》确认了退休消息,门罗表示:“我也许不再写了。”

等烤炉间隙进行早期写作

平淡无奇,爱丽丝·门罗自己和笔下的故事几乎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今年82岁高龄的她出生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个郊区小镇上:她的小说写的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只是涉及的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

门罗在文坛中引人注目时其实已经37岁、已是3个女儿的母亲———1968年她37岁时,她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并获得了她的第一个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这部她前后花了20年时间才创作完成的作品,更多时候是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等待烤炉的间隙中完成的。门罗表示,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门罗大多写女性故事,她将更多笔墨分给了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的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以及后期的挣扎于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的女性。

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女士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并以此屡获大奖。门罗自己曾表示:“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稍长的短篇小说对我最为合适。”

上世纪80年代,门罗曾到访中国。国内知名80后女作家张悦然主编的《鲤》在今年7月号“旅馆”中也收录了爱丽丝·门罗的一篇作品《布克兰达旅馆》。《鲤》杂志的官方微博昨晚重提此事(7月号刚发表过门罗作品),一度让网友笑称这是“押中了今年诺奖”。不过,晨报记者昨晚致电《鲤》的主编张悦然时,她只是表示“我们一直都非常喜欢她的作品,所以只是一直都有关注她。”(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艾丽丝·门罗 诺奖颁给她又如何?

  艾丽丝·门罗 图片来自网络

加拿大的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今年掠过我们文学上空的一只大雁。她年纪很大,也写了很多年,只不过咱们中国人见识得晚。

门罗的小说里有一种自然的属性,既亲切、温暖但又让人如临深渊,给了人最有力的启迪。门罗就是这样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在她那东拉西扯,充满着朴素观感和触感,淡淡交代的当口,闪烁着明净的智慧。她用一种类似剪纸的方式讲故事,似乎写的都是下脚料,琐屑的事,不成个形状,然而完整读下来,却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逻辑上如此严密完整。

短篇小说最重大的特点是陡峭,门罗是平淡至极归于绚烂,这种小说才难写呢,也考验读者的眼力。看似家常,回过味儿来却几乎没有废笔。

门罗的小说里充斥着各种奇迹,在《匆匆》里,牧师唐恩来看望朱丽叶病重的母亲,朱丽叶在大学里主修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一个有妇之夫(他妻子相当于植物人)同居,并生养孩子。唐恩给朱丽叶的第一印象像个推销员,因为朱丽叶不上教堂不给孩子洗礼,两人发生争执。

朱丽叶说,我不相信有神的恩典,我们不想让孩子在谎言中长大。

唐恩说,世界上千百万人都相信了,你称之为谎言,你不是太狂妄了吗?

朱丽叶说,那千百万人不是相信,只是上教堂罢了。而且还有千百万的人相信旁的东西,比如佛。

唐恩说,基督是活的,佛却不是。

朱丽叶让他拿出证据证明哪个是活的,哪个不是。

唐恩说,你知道亨利·福特二世吗,世人想要的一切他都有了,然而他每天晚上跪下来向上帝祷告。

———亨利·福特是汽车大亨,这时候,话题已经变得很俗气了,想想,一个乡村牧师和一个大学高材生,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关系嘛。情急之中,唐恩的糖尿病发作了,话说不出来,直打抖,朱丽叶给他倒了一杯葡萄汽水喝,这才缓过来。朱丽叶明白了,这是“散兵坑理论”,在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唐恩的病需要信仰支持。

然而,朱丽叶的悲剧没有停步。门罗采用三联剧的方式来写这个知性女孩的命运:《机缘》《匆匆》《沉寂》。三个短篇像三个戏剧片段,《机缘》写朱丽叶有些生冷的罗曼史;《匆匆》的时钟往后拨了两三年,这时她刚生了孩子,母亲却快死了;《沉寂》则往后推了十几年,朱丽叶的孩子长大成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家出走,彻底抛弃母亲。朱丽叶成了女性的李尔王,年老体衰之年,却遭遇女儿的背叛。这个故事尽管门罗用波澜不惊的话语描述着一切,不作高声,但非常高明。

门罗的另一大特色是本色。时下流行的小说不是意识形态化,就是形式主义,要不就是集各种学说或学科之大成,小说成了跨界的多媒体,所谓多元化。而门罗成功地摆脱了这一切,有点让小说素面朝天的意思。她完全靠细节、笔触去感知和把握人物。她使故事隐藏在叙事之中,仿佛老祖母在讲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语气平淡,然而选择的都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相逢,相爱,生育,死去,错过……她这本《逃离》全部以女性为主角,清一色的女性视角,一篇一万字的东西常常涵盖了一个女孩悲情的一生。 最重要的,门罗使“女性”由性别而发展成为某种世界观,她们的忍耐、忠贞以及任性和神奇,使世界变得更加丰饶和成熟。

据《北京日报》

  芒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盘点诺奖得主作品的改编电影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19时,备受瞩目的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芒罗最终获奖。据悉,芒罗的新作《亲爱的生活》中文版将于近期出版。回顾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们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拍摄成相关电影。

艾丽丝·芒罗的早中晚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主要有《太多的欢乐、《快乐影子舞》、《恨、友谊、追求、爱、婚姻》、《少女和女人的生活》、《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爱的进程》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作品改编拍摄的电影也将会与我们见面。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国人沸腾。而他的小说则被改编成《红高粱》、《暖》、《幸福时光》等多部电影。我们借机盘点诺奖一百多位获奖者的浩瀚作品中,较为成名、或者较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带你一同感受文学照进电影的奇妙旅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山东高密县人,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著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丰乳肥臀》等,2012年10月11日,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 Red Sorghum (1988)

导演:张艺谋

主演:姜文 巩俐 ...

影片简介: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影片并未照搬小说的意识流结构,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

改编点评:

张艺谋用大红大黄的艳丽涂抹出了莫言原著的豪放气韵,极度奔放的情色写意,原始粗犷的沙尘之美,较之《红高梁》小说中乡土中突出“土”的意境,电影版更融入了张艺谋自我的审美趋向,浓墨重彩的描述情节之余,有一种文字难以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暖 Nuan (2003)

导演:霍建起

影片简介:记录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城市中的"我"与农村里的"暖",无奈而美丽。片中延续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的质朴淳厚的风格,但更灌注了导演霍建起对于人生的认识,凸显出一种难得的情怀。

改编点评:

改编自莫言《白狗秋千架》的电影《暖》早已超脱出原著简单直白的乡愿情怀与残酷,霍建起以男主角林井河的视角见证了美丽女人暖跌宕起伏的命运之链。电影中抹去了书中的白狗,只一心一意关注暖的生活形态,故事也较之小说要温柔许多,尤其就意境而言,与《白狗秋千架》更是天渊之别。

幸福时光 Happy Times (2000)

导演:张艺谋主演:赵本山 董洁 ...

影片简介:一部讲述中国人内心的感情戏,是导演张艺谋的首部贺岁作品。片中下岗工人老赵的幽默、盲女的纯真、徒弟小傅等人的善良,使影片充满着温情,也是该片最大的特色。

改编点评:

改编自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电影《幸福时光》,有一个荒诞便绝妙的故事创意,正因如此,用文字表现才更具黑色幽默魅力。然而张艺谋的电影却没有达到犀利的艺术效果,却是在荒诞之余流露一丝淡淡的惆怅,温馨多过扭曲,正能量也因董洁的治愈外形而频频四溢。


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 (2000)

导演:弗朗西斯科·J·隆巴蒂

影片简介:刚被提拔为上尉的潘塔莱昂被派去组建劳军女郎(妓女)网络,来满足士兵们的需求。然而他却渐渐爱上了这群劳军女郎中最具声望、也最具爆炸性的那一位女郎。

改编点评:

就原著而言,《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绝对是一部有意思的小说,该书不停玩弄叙事技巧,甚至用公文报告的形式将一个荒诞讽刺又极喜感的故事讲述出来。相形之下,2000年略萨秘鲁老家的导演弗朗西斯科·J·隆巴蒂执居的同名电影,也狠狠保留了书中犀利幽默的部分,书中要读者靠脑补才能完善的色情部分终于通过影片得以实现,绝对是又厚重又让人捧腹的佳片。

仆人 The Servant

导演:约瑟夫·罗西

主演:德克·博加德 詹姆斯·福克斯 ...

影片简介:金发优雅的英国绅士和冷漠刻板的英国仆人之间精彩迭起又充满讽刺的故事,通过主仆之间的角色互换,深刻探讨了英国的阶级关系,精确表达出男性心理。

改编点评:

《仆人》是探讨英国阶层关系之微妙虚伪最成功的剧本之一,品特的这个脚本利用主仆关系的逆转,让两个主要角色进行智慧上的角力,野心勃勃的仆人巴雷特被塑造成一只城府极深的贪婪的狐狸,片中出现大量带镜子的画面,折射身份的分裂与转换。《仆人》无论放到哪个年代,都是一部有特色的电影,玩尽了心机,也保证了品质。


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2001)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伯努瓦·马吉梅、安妮·吉拉尔多

影片简介:备受母亲压迫、外表优雅的40岁钢琴女教师,经常以各种自虐的形式发泄欲望。当18岁的英俊学生闯入她的生活后,她似乎开始找到自己的幸福,然而男孩却很快厌倦了这一切。

改编点评:

女作家耶利内克以冰冷粘稠的文字描写了一位受母亲变相折磨而导致性压抑的女教师,哈内克的诠释同样冰冷,虽然无法组筑起书中大量心理描写的内容,然而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表演却是振聋发聩的。静默透亮的镜语,配以残酷的内核,令电影宛若冰刀一般凛烈尖锐。更绝的是,影片把小说中几段灼烧的性描写与自虐桥段都演绎得极为克制,就这方面来讲几乎超越了小说本身。

耻 Disgrace (2009)

导演:史蒂夫·雅各布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 艾瑞克·艾伯纳尼 ...

影片简介:百变的美国演员约翰·马可维奇担纲演出守着旧时代价值观的南非白人教授,舍弃旁白,将生涩严肃的小说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让镜头说话、让角色发声、让观众反思故事中的种族、阶级、历史与性别议题。

改编点评: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耻》是一部矛盾而忧伤的小说,深切地勾勒南非种族问题连绵不绝地带给当地人的困惑与压抑。事实上无论电影人手法是优是劣,原著凭借强大的故事性及深邃的自审之内核都能让电影变得很好看。它就像电影《成事在人》的黑暗版,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却用了一种走极端的方式。影片着重于展现南非的瑰丽风光,用中规中矩的腔调进行叙述,却起到了最震撼的效果。


非关命运 Sorstalanság (2005)

导演:拉乔斯·科泰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 奥丝·图思 ...

影片简介:讲述了一名匈牙利犹太男孩在一系列纳粹集中营,其中包括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生活经历。接二连三的冲击迫使他重新面对人生,他的父亲被纳粹掳走,卡维也被送进一座集中营接受非人的待遇,在那里,活下去是唯一目标。

改编点评: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小说《非关命运》表现了作为人的群体在被视为蝼蚁的情形下强烈的求生意志。导演拉乔斯·科泰用幽暗中渗入一丝阳光般冷峻却又饱含希望的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竭尽刻画纳粹凶残之能事,画面出人意料地精致厚重,在众中反应纳粹集中营生活的作品中,《非关命运》也散发出独特的气韵,因为它是那么平静而揪心。

铁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 安吉拉·温科勒 ...

影片简介:以一个畸形侏儒奥斯卡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

改编点评:

可以讲,施隆多夫改编自君特同名小说的《铁皮鼓》达到了与原著同等程度的“伟大”,电影中畸形的德国通过永远长不大的主人公小奥斯卡之视角一一呈现,那些为读者熟记的小说细节,电影都作出了精确的还原,甚至奇迹般地营造了书中荒诞而浩瀚的气势,黑色幽默气氛贯穿始终,扭曲的热血情节更是教人铭心刻骨,因此《铁皮鼓》电影版至今仍是公认的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


盲流感 Blindness (2008)

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主演:朱丽安·摩尔 马克·鲁法洛 ...

影片简介:本片讲述了一个类似《鼠疫》的故事。某一天一座城市里突然爆发了传染性的失明疾病,整个文明社会逐渐陷入崩溃的边缘,一些暴力组织开始控制一切,在这样的末世景象中,一位坚定勇敢的医生和几位女人开始了拯救人类的旅程。

改编点评:

根据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失明症漫记》改编的电影《盲流感》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若泽的原著以眼盲症袭卷地球的方式展示末世,故事说的是未来,实际却是意义深远的政治寓言。电影遵从原著,以白色为主基调,让眼盲症患者们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抵抗野蛮人的统治,卡夫卡式的荒诞气氛,乖张的想像力,在影片中被还原得淋漓尽致。唯一的缺憾大抵是朱丽安·摩尔扮演的那名视力完好的少妇,没有小说里描写得那样坚强而复杂。

安静的生活 Shizukana seikatsu (1995)

导演:伊丹十三

主演:佐伯日菜子 渡部笃郎 ...

影片简介:本是一场平静的生活,父母出国后,妹妹带着智障的哥哥独自在家,为了哥哥身体好,妹妹美智子带着哥哥去学游泳,可是就是教练昭乃却跟他的父亲有一段过节,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往事,一切都等着美智子去解决。

改编点评: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安静的生活》都是一部神奇的作品,大江健三郎以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写下了诗一般静谧却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伊丹十三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一样安静流淌于胶片上,结构精妙,气韵清冽。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自闭症少年的日本男演员渡部笃郎,他作为大江健三郎小说中自己儿子的大江光的一个分身,其表演灵气十足,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


童年无悔 Lord of the Flies (1963)

导演:彼得·布鲁克

影片简介:籍著一群因为战争被迫漂流到一座与世隔绝的热带小岛上的少年们,由无知天真最后演变成动物般野蛮,来突显希特勒式战争的恐怖,并且阐释自古至今人类潜在的野蛮特质:制造罪恶就像蜜蜂制造蜂蜜般自然。

改编点评:

无论再过多少年,威廉·戈尔丁的《蝇王》都是可媲美《1984》的政治寓言之杰作,在两个改编版本中,仍以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那版最为经典。电影保留了威廉原著里对于人性中权力欲和占有欲的极端描述,把片子拍得触目惊心,也完全遵从于那个经典的爬满苍蝇的“蝇王”结尾,突显人性与兽性之间一线之隔的恐怖真相。

霍乱时期的爱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2007)

导演:迈克·内威尔

主演:哈维尔·巴登 乔凡娜·梅索兹殴诺 ...

影片简介:在这个发生在南美洲的故事中,费洛伦蒂纳·阿里萨为了接近他生命中的爱人,竟然不惜花掉整整50年的光阴,但是从他的身上,让人察觉到普遍存在于人类当中、对于爱情的各种奇特的经历,他生活在希望里,他的愿望最终会得以实现。

改编点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许很难被搬上大银幕,但格局稍小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被迈克·纳威尔诠释成一部繁华似锦的爱情文艺电影,片中以五十年的大跨度来展示坚贞执着得近乎变态的恋情,对形式上的美感追求显然要远远多过于内核。女演员乔凡娜·梅索兹殴诺的造型非常成功,但哈维尔·巴登显然缺少“小生气场”。由于原著线索庞杂,布局细腻,无法用一部电影的容量概括,所以片中疲于叙事而缺少魂魄的现象比比皆是。


血色清晨 XueseQingchen (1993)

导演:李少红

影片简介:在一个晴朗冬日的清晨,大水坑村办小学教师李明光前往学校的路上被杀了。杀人者是同村李平娃、李狗娃兄弟。调查中,证人们叙述混乱,但他们认为教师就是低人一等,死不足惜。事实上李明光被杀是一件事先被张扬的谋杀案。

改编点评:

李少红的电影生涯中做过最大胆的一次尝试,便是改编了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原著重点在于点穿人性的冷漠与残忍,对即将发生的血案坐视不理的残酷现实。但李少红却是借用了马尔克斯这帮故事的“皮”,反应的却是中国农村传统观念对人性的迫害,所以基本谈不上遵从原著。相形之下,1987年弗朗西斯科·罗西执导的同名电影版本可能更体现原著神髓。

爱与群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

导演:希尔达·伊达戈

主演:艾丽扎·特里亚娜 帕布罗·德奎 ...

影片简介:娓娓道出一段禁忌的爱:在教廷当权、奴隶制度盛行的年代,情窦初开的红发贵族少女,一日意外在市集惨遭狂犬病狗咬伤,一位年轻传教士负责为少女驱魔。两人的灵魂逐渐相互吸引,在同情与欲望之间交缠,分不清是爱情的诱惑,还是魔鬼的试炼。

改编点评:

《爱与群魔》的电影改编版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同一个毛病,注重形式上的花俏更胜于对故事精神内核的挖掘,所以只能为观众呈献一部文艺腔十足的爱情电影,沉沉缓缓,有气无力。


没人写信给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1999)

导演:奥图罗·利普斯坦

主演:费尔南多·卢扬 玛丽莎·佩雷德斯 ...

影片简介:退休的老上校,被承诺可领到一笔退休金,但这个承诺却迟迟没有兑现。人们都清楚,他的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而上校依然执著于他的梦想,抵抗饥饿、抵抗太太的怨言及永无止尽的询问,他终于给了一个隐忍了20年的答案。

改编点评:

《没人写信给上校》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也是非常特别的,它更像是凋零的落叶在苦苦支撑最后的骄傲。同名电影版本也是一样沉闷而缓慢,却是老老实实地填补了小说中留白的部分,以尽可能丰富的画面将故事调动得活跃一些。无奈的是,同样是讲老年人维护尊严的故事,小说情节本身缺乏《老人与海》中那种有激烈冲突的桥段,所以电影也就成了慢条斯理的腔调。

嘉芙莲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oder: Wie Gewalt entstehen und wohin sie führen kann (1975)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安吉拉·温科勒 马里奥·阿多夫 ...

影片简介:善良、朴实、温柔的卡塔琳娜因为与一个被警方追捕的联邦德国逃兵路德维希邂逅,一见钟情因而卷入了一场警方的侦查中。警方对她的毁谤和小报记者的捏造事实,使得她不得安宁,最终卡塔琳娜忍无可忍,击毙了逼迫她的记者。

改编点评:

海因里希·伯尔用血淋淋的“现实”描述了名誉这把“双刃剑”对人的影响,导演施隆多夫和玛格蕾特精确把握了小说神髓,让女主角嘉芙莲娜从平静、单纯、温和逐渐走向崩溃,片中大量的脸部特写串连起了人物精神异变的心理过程,德国女演员安吉拉·温科勒的表演更是惊为天人。更绝的是,电影并未随着人物受舆论压迫而产生性格转变而变得狂暴,却是永远平静而冷漠地注视着女主人公的命运。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导演:西河克己主演: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

影片简介:故事根据川端年青时因一次平凡的伊豆之行,而带出一段与歌舞女郎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川岛(三浦友和饰)到伊豆去旅行,遇见娇小玲珑的舞娘,董(山口百惠饰)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两人四目交投,互相吸引住了。

改编点评:

根据川端康成小说改编的六个版本的同名电影中,以西河克已拍摄的两个版本最为著名,其中山口百惠扮演清纯舞女阿唯的版本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川端原著中传统内敛却蕴含着蠢蠢欲动的情欲,然而西河克已却将其净化为彻底的纯爱初恋,所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才会频频在镜头前眉目传情,以暧昧的交往为观众带来一股清新的暖意。而结尾的哀愁,也是浓烈而纯真的,让电影更像一部适宜年轻人在地铁里阅读的轻小说。

古都 Koto (1963)

导演:中村登主演:岩下志麻 长门裕之 ...

影片简介:描写了一对双胞胎姐妹的不同命运:姐姐被富人家收养,成了养尊处优的小姐,襁褓中便成了孤儿的妹妹独立细心,处处为姐姐的幸福着想。反映了由于生活道路的完全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差异。

改编点评:

小说《古都》中深沉克制的东瀛古韵之美,其实很难在电影里表现,所幸中村登执导的电影版本做到了。因为女主角岩下志麻的古典丰腴,一人分饰姐妹两角也是游刃有余,加之电影掌控得当的力道,华丽的织锦和服更烘托昭和气质,使得电影品质非凡。当然,市川昆版本的《古都》也非常有名,山口百惠的清纯婉丽同样具备书中佐田千重子的神韵,不过中村登的版本更接近于当时的时代氛围。后来上户彩也曾主演过一个电视电影版本,凡响不大。


雪国 Yukiguni (暂无)

导演:大庭秀雄主演:岩下志麻 ...

影片简介:落寞失意的画家岛村从都市来到一望无涯的北地雪国散心,重遇痴情的驹子。年届中年的他期望藉此为自己惨白无味的人生注入一点生机,沦为艺妓的驹子,不甘受命运作弄,到头来尝尽个中的甜酸苦辣,发展出一段凄怨的恋情。

改编点评:

川端康成的《雪国》刻画的是东瀛特有的余情哀婉,大庭秀雄执导的版本很有特色,一是因为女主角岩下志麻风情万种,扮演艺伎信手拈来;二是电影画面优美至极,教人完全沉浸于小说里的银色世界;三是电影完全忠于原著,一丝一缕都能在书中有迹可寻。所以这一版《雪国》无懈可击,只存在观众对原著想像部分产生的观影落差。

静静的顿河 And Quiet Flows the Don (1958)

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主演:皮约特·格勒博 ...

影片简介: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革命、内战大约十年间的动乱时代为背景,透过哥萨克青年格里戈里与少女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命运,以及格里戈里一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变迁,呈现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与战争时期展现的个人命运。

改编点评:

作为肖洛霍夫分四部成册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拍成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所幸当时的苏联电影人有心,耗费六个小时的片长,将书中的精华部分一一囊括,一板一眼地还原小说,并以丰沛的感情展现了书中一对恋人的跌宕命运,颠沛、浪漫、残酷、悲怆,小说里描画的感知,电影中一样也没有少。以电视剧的长篇幅,制作了一部严谨恢弘的电影,可说是当时影坛的一个传奇。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导演:约翰·福特主演:亨利·方达 简·达威尔 ...

影片简介:描写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一家人从中部农村移民到西部加州的艰难历程。这个从贫困地区进城打工的家庭中,一位主要成员曾经坐过牢,他们到达加州后又接触了当地的“进步势力”,然而生活的磨难从未停止。

改编点评:

《愤怒的葡萄》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在中国人看来都有一种相当熟悉的格调——社会主义倾向。约翰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用焦虑的笔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普通平民的排挤与摧残。电影同样表现了这种愤怒与不安,虽然将原著中很多桥段加以浓缩甚至舍弃,但强烈的表现风格,苦难与幸福交织的现实感,令这部现实主义力作熠熠生辉。

伊甸园之东 East of Eden (1955)

导演:伊利亚·卡赞主演:詹姆斯·迪恩 朱丽·哈里斯 ...

影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加州,一名聪明明伶而多愁善感的农家青年由于一直得不到严厉父亲的爱,故意想法打击天真的双胞胎弟弟,把母亲未死而沦为老鸨的真相揭露出来,最后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改编点评:

卡赞执导的《伊甸之东》和约翰的原著小说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原著洋洋洒洒近七百页,讲述的是两个家族经历时代风云的过程,内容含量浩如烟海。卡赞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重点讲述了残酷的父子关系。詹姆斯·迪恩扮演的小儿子卡尔因得不到父亲的爱而歇斯底里,他在片中啼血般痛楚的诠释远远超出导演本身所需要的张力。


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 (1992)

导演:加里·西尼斯主演: ...

影片简介:打零工为生的农场工人乔治,每次出行都带着他智力迟钝的表兄弟伦尼,从没有动念头想要离开他。在受雇于富人奥谢的期间,他们与老板好斗的儿子柯利发生了一场冲突,伦尼无意间扼死了柯利的妻子,导致了更为悲惨的结果。

改编点评: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残酷故事,曾两度被搬上大银幕,美国著名男演员加里·西尼斯拍摄的同名电影版本别俱特色,从故事角度来说片子和小说里的内容一模一样,但画面很有美感,金黄的暖色调充斥始终,也与悲剧结尾的作品形成奇异的反差。电影还拍得尤其感人,没有将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残忍作为卖点,而是着重刻画两个主人公的友谊,像搭起一座漂亮的积木塔,最后再突然将它推翻。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导演:大卫·里恩主演:奥马尔·沙里夫 朱莉·克里斯蒂 ...

影片简介:通过讲述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史诗般地呈现了俄国革命前后的宏伟场景,以气势磅礴的场景和摄影忠实地再现了原著小说的意境。

改编点评:

帕斯捷尔纳克的杰作《日瓦戈医生》虽然在2006年时有个俄罗斯的原汁原味电视剧版,但1965年的美国电影版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经典,影片弱化了大革命背景及书中抨击前苏联社会制度对平民造成的精神与肉体摧残,着重表现日瓦戈人人的爱情与生活经历,你看到的不再是动荡中的俄国,而是动荡中的个人体验。虽然影片公映时遭受种种杯葛,然而电影精良的制作,受信仰迫害的痛楚历程之表现,令电影光芒四射。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1957)

导演:约翰·休斯顿主演:罗克·赫德森 珍妮弗·琼斯 ...

影片简介:一战期间,医院接受疗伤的亨利中尉和一位英国护士凯瑟琳在相恋了。凯瑟琳未婚先孕,二人准备结婚之际,被医院发现赶了出去,他们逃离了意大利,凯瑟琳却因为难产死去,亨利万念俱灰。

改编点评:

作为海明威最好的作品之一,《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是鲜明的,要爱不要战是小说主题。1957年公映的版本,可说是忠实还原了小说里最好的那个部分,虽然还是端着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那种鸳鸯蝴蝶式的凄美缠绵的架子,但对于战争本质也有尖锐的刻画,男女之间逾越道德界线的部分更得以保留。

乞力马扎罗的雪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52)

导演:亨利·金主演:格利高里·派克 苏珊·海沃德 ...

影片简介: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作家,看着远处的乞利马扎罗山,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幕往事:在生活中苦苦挣扎,从追求爱情到艺术,从情场失意到纵情声色,最后到神圣的乞利马扎罗山下寻找精神归宿的故事。

改编点评:

长久以来,《乞力马扎罗的雪》电影版都被视为一部“患难见真情”的爱情电影,也是海明威真实爱情纠葛的写照。可事实上海明威的原著是一部虚实结合的意识流小说,根本没有特别具体的故事主线,甚至结局也安排了男主人公的死亡。可电影却完全流于俗套,讲了一个皆大欢喜的文艺爱情故事,走了大众路线。就这一点来讲,原著与电影根本就是两回事,完全没有对照的必要。


战地钟声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3)

导演:山姆·伍德主演:加里·库柏 英格丽·褒曼 ...

影片简介: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来自美国的大学老师罗勃跟白求恩一样到西班牙帮助当地人民抗击法西斯。他认识并爱上了美丽的玛莉亚。在共同理想的催化下,他们相爱了,但罗勃却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

改编点评:

《战地钟声》的小说精彩之处在于紧凑而细密的情节,在短短三天的时限内利用人物对话与回忆纵横时空,气势如虹。电影版本则完全属于意料之中地将男主角罗伯特·乔登与少女玛丽亚的爱情作为主线,忽略了书中很多个性鲜明的狠角色。尽管《战地钟声》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烽火爱情”片,但较之原著的大气魄,在境界上仍有巨大的差距。

太阳照样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1957)

导演:亨利·金主演:泰隆·鲍华 艾娃·加德纳 ...

影片简介: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后者却在西班牙迷上斗牛士罗梅罗。不过她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改编点评: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里集合了他最钟情的几大元素:性、战争、创伤、西班牙斗牛;这部讲述一群人在精神与肉体上饱受动荡时代摧残的著作,在改编成电影之后,深刻不足,香艳有余。所以片子展示给你的只是错综的多角恋爱关系,以及泰隆·鲍华与艾娃·加德纳这对艳惊四座的金童玉女的绝世容颜;除此之外,别想看到海明威想传达于读者的凄凉。


导演:约翰·斯特奇斯主演: ..

影片简介: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五天钓上一条大马林鱼。一番殊死搏斗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

改编点评: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其精神力量不可估量,在诸多的翻拍版本中,当属1958年斯宾塞·屈塞主演的那一版最为经典,虽然勇斗鲨鱼的情节因当时的技术限制而无法表现完美,但屈塞这个演员本身就有一种坚韧的气质,面对逆境,他的眼神中仍充满乐观的笑意,这不像表演更似本色,同时电影用旁白的形式弥补了无法表现书中大量心理描写的问题,风光旖旎的海滨美景也令观众赏心悦目。更值得敬佩的是,剧本几乎写成了另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

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59)

导演:马丁·里特主演: ...

美国南方没落贵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剧故事。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由于性格上的问题、与父辈们冲突不断。由于原著小说采用女佣的角度进行叙述,且四个主人公的故事采用插叙和倒叙手法,这些造成电影改编的困境,顺序讲述的电影因此变得平淡无奇。

改编点评:

福克纳没有一部作品是能很容易改编成电影的,尤其《喧哗与骚动》,精湛的意识流手法注定要依靠很多心理描写来阐述故事以外的精髓,所以1959年的电影版注定失败,它竭力将小说还原成一个悲惨的南方家庭悲剧,书中四个角色的视角在电影里几乎被完全抹煞,以平辅直叙的方式表现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情节。


漫长的炎夏 The Long, Hot Summer (1958)

导演:马丁·里特主演:保罗·纽曼 乔安娜·伍德沃德 ...

保罗·纽曼饰演的美国北方青年本奎克,被诬陷为纵火犯,一气之下他跳上火车,来到潮湿的南方城镇,遇到两位美女,一个是当地首富的独生女,一个是性感的尤拉。于是,家族之战纠缠着爱情故事就此展开...保罗·纽曼凭借此片获得195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改编点评:

无论《漫长的炎夏》是不是福克纳最好的作品,它的电影版绝对是保罗·纽曼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他扮演的乡下痞子搅乱了一个南方富裕家庭的生活,也是片中最具福克纳作品“残酷美丽”之特质的人物;当然,奥逊·威尔斯的表演也值得尊重。一众优秀的演员,撑起了一个相对原著来说绝对平庸的剧本,多少也让人欣慰。

流氓好汉 The Reivers (1969)

导演:马克·雷戴尔主演: ...

充满田园气息的成长电影。单纯的孩子在成人世界的欺骗、交易、赌注中学会了成长,而成人们永远看不懂这些,他们固执地认为是孩子犯了错,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意识到他和过去不一样了。 Rupert Crosse凭借此片获得1970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改编点评:

在福克纳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流氓好汉》绝对是一部难得的欢愉而热闹的儿童成长电影,让一个孩子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里历练,以最干净单纯的视角见证大人们荒诞的价值观。轻松的电影氛围,深入浅出的主题,虽然绝非佳作,但至少是值得一看的有趣电影。


田园交响乐 La Symphonie pastorale (1947)

导演:让·德拉努瓦主演:米歇尔·摩根 丽内·诺罗 ...

牧师收养了一位盲女,向她进行文化启蒙,牧师对盲女深深着迷,牧师的儿子也爱上了她。后来盲女重见光明后发现三人间的微妙关系,她爱牧师的儿子,引来父子间的嫉恨和不和。在情与义之间承受着折磨的她,最终跳河自杀。米歇尔·摩根凭借此片获得首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纪德的《田园交响乐》有至今仍不过时的“三角恋”元素,所以这个著名的电影版本也不存在老旧之嫌。尤其是片中对三位主角的性格刻画,立体而丰满,使得这场悲剧的发现变成了纯粹的无辜犯下的错误,几近完美地诠释了“爱之过”的主题。尤其扮演盲女的法国女演员米歇尔·摩根,那夜莺啼血式的演出让人铭心刻骨。

荒原狼 Steppenwolf (1974)

主演:马克斯·冯·西多 多米尼克·桑达 ...

一个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苦闷无处消遣,遇到几位在乱世浮生享乐的奇人,这几位奇人特立独行可视作是魔鬼诱惑他的诱饵或试验剂,让他经历生死与劫数,蜕变出一个新的自我。导演将原著的内心意识流改编城cult味十足的战争背景下的个人际遇狂想曲。

改编点评:

黑塞的这部被称为“德国版《尤利西斯》”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必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正如这位文学功底深厚的美国导演弗雷德·海恩斯老爱动文学名著,并且硬生生将《荒原狼》拍摄成一部气质诡异的古怪电影,原著中能引发共鸣的描述,放在胶片里就成了天马行空的绮丽场景同,甚至用了动画来竭力还原书中的意象。不过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要完全解读透晦涩的电影语言实在是一件难事。


庭院中的女人 Pavilion 0f Women (2001)

导演:严浩主演:威廉·达福 罗燕 ...

日军侵华时期,江南水乡的吴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娴静的吴太太在好友家中与传教士相识,两人为对方的学识、勇气和品格所吸引,逐渐走到一起...吴太太最终突破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束缚,找到了属于她的自由。

改编点评:

根据赛珍珠小说《群芳亭》改编的电影《庭院中的女人》是部掐准原著中每一个细节,纠结到了男主角胸前汗毛多寡的精良电影,在表现女性冲破旧规束缚的勇气同时,更突显了封闭中的“情欲”渐渐开启的一个细腻过程,战火纷飞的大时代背景,人物颠沛曲折的命运走向,反而是片中最薄弱的表述部分。不过最可惜的是,罗燕与威廉·达福并未在大银幕上擦出迷人的火花,他们更像是各自做足戏份,缺少互动时的激情。

大地 Da di (1954)

导演:李晨风主演:红线女 吴楚帆 ...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外演员联合出演,讲述王龙从一个农民转变成地主的过程。王龙偶然拾到珠宝发迹,发迹后性情大变,嫌弃糟糠之妻,妻子积劳成疾,妻子死后,王龙方才醒悟。

改编点评:

无论如何,根据赛珍珠普立兹奖作品改编的这部《大地》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故事是中国人的故事,用的却是美国演员,对白全盘英语,初看绝对会让你出戏,甚至可能会觉得好笑。但这是外国人眼中中国农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乃至中国特有的民族劣根性,在影片中都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龙种 Dragon Seed (1944)

导演:杰克·康威主演:凯瑟琳·赫本 沃尔特·休斯顿 ...

日本侵华,村民们宁静祥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破败的家园,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赫本、艾莲·麦克马洪等人演绎中国平民百姓十分出彩,影片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动。

改编点评:

赛珍珠的抗日小说里,《龙种》算是深刻讨论了战争改造人性的过程,美国人再次勇敢地用他们高鼻深目的面貌诠释起了中国故事。凯瑟琳·赫本扮作抗日女英雄小玉可说是银幕生涯中一次极为特别的尝试,然而她倔强的气质与刚硬的线条倒也完美塑造了女主角骨子里的热血与坚强。抛开演员外形与化妆的别扭,《龙种》依旧是一部充满个性张力的抗日影片。

安娜·克里斯蒂 Anna Christie (1930)

导演:克拉伦斯·布朗主演:葛丽泰·嘉宝 查尔斯·比克福德 ...

安娜·克里斯蒂是一个妓女,被父亲欺负,后住进医院,身无分文、孤苦伶仃。出院后遇到落难海员马特·伯克被里斯,他与安娜一见钟情。他对安娜发下誓言,但在马特发现她是个妓女时又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无奈的安娜只能等待奇迹的发生.

改编点评:

这部根据尤金·奥尼尔同名剧作改编的电影,几乎是为葛丽苔·嘉宝量身打造的,所以原著中老水手父亲的主视角被转换成了女儿安娜·克里斯蒂,更重要的是嘉宝在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那句“给我一杯威士岂,加点儿姜汁,别太吝啬。”的台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开口便不可收拾,大量的对白使得该片成为一部文学气质浓厚的影片,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娱乐。


琼斯皇帝 The Emperor Jones (1933)

主演:保罗·罗贝森 ...

通过长期生活于西方世界的黑人琼斯在其本源文化区的特定情境遭遇和艰难求生的痛苦体验,向我们展现了殖民统治下黑人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殖民文化戕害下黑人扭曲、分裂的悲剧心灵,隐喻了现代人在文化压抑与撕扯下的悲剧性处境。

改编点评:

《琼斯皇帝》又是尤金的一部力作,这个美国黑人罪犯逃至荒岛成为皇帝的传奇故事,在胶片上的效果较之舞台上略有不及,短短八幕戏在影片中以更繁复的桥段进行展现,直面美国种族问题中最尖锐的部分,同时也让这个作品失去了舞台剧应有的震撼表现力。

天涯路 The Long Voyage Home (1940)

导演:约翰·福特主演:约翰·韦恩 托马斯·米切尔 ...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一艘名叫“峡谷”号的商船,船上满载走私的酒和女人,船上人员每天生活在恐惧、孤独、猜忌中,彼此相互的窥视,但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许多事情,他们照顾彼此,把对方才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改编点评:

约翰·福特将奥尼尔的同名话剧演绎成的电影版《天涯路》非常聪明,时代背景被搬到了二战时期,通过水手们一段运送军火远航历程,描刻战争中的人生百态。故事编得比话剧版更加有趣,也带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算得上是与时俱进。正如现在很多莎翁剧被改编成现代版的电影,原作中描写人性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


魂断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主演:德克·博加德 伯恩·安德森 ...

意大利电影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的杰作,讲述失意落寞的作曲家与美少年邂逅、继而暗恋上翩翩少年,为他走向尽头的生命点燃最后一丝光亮...沉郁美妙的交响乐为影片的情绪渲染加分。

改编点评:

看过《魂断威尼斯》原著的人都应该明白,托马斯·曼绝不是简单讲述了一个下九流的耽美故事,而是借这条主线洋洋洒洒探讨文学之美,进行时事评论,乃至卖弄学术权威的部分。而电影除了主要情节相同之外,基本上是与原著没有任何关系的一部秀色可餐的风光片,影迷们津津乐道于美少年伯恩·安德森的美貌,以及威尼斯绮丽清透的风景,乃至纠结于影片中的同志情结,却没有意识到其与小说差之千里的灵魂内核。

布登勃洛克一家 Buddenbrooks, Die (2008)

导演:海恩里奇·布罗尔主演:奧古斯特·迪赫 阿明·缪勒-斯塔尔 ...

德国上层社会的家庭变迁史。大家族中的每个人都被私欲、工作、利益所捆绑,为满足个人的愿望,整个家族的命运变得复杂起来。当一切尘埃落定,人性的自私与险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改编点评: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电影版做得非常端正,与原著小说一样,从鸡零狗碎的私人家庭片断折射时代兴衰,格局小中见大。电影细致而精道,几乎将原著中所有经典情节都囊括其中,虽然时长有限,但电影人对小说深透的理解力与压缩技巧,还是令人敬佩。


魔山 Zauberberg, Der (1982)

导演:汉斯·W·盖森多弗夫主演:罗德·斯泰格尔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对生活和世界充满疑惑的汉斯.卡斯托普登上魔山,历经挫折,经历了爱情的失意,寻找他自己的人生意义。他遇到塞姆布里尼,纳夫塔等人,这些人影响着他对世界的认知。

改编点评:

与托曼斯其它的小说一样,《魔山》是场景小,格局大,所以改编成电影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这部奥地利版的《魔山》还是未能圆满完成任务,一个七年梦碎的过程,在电影中被改得面目全非,故作深沉又不得要领,甚至很多有戏剧张力的情节都被忽视了,变成了一出有气无力的“有志青年幻灭记”,更别说书中滔滔不绝辩论的有关西方社会人道主义、无政府主张及极端主义的思潮之冲击。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导演:乔治·库克主演:奥黛丽·赫本 雷克斯·哈里森 ...

讲述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奥黛丽·赫本饰演)与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年轻的绅士弗雷迪之间的爱情故事。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女主角令人印象深刻。影片获得第37届奥斯卡八项大奖。

改编点评:

萧伯纳的经典剧作《卖花女》经由好莱坞电影人的打造之后,成为一部华丽耀眼的优秀歌舞片,它削弱了原作里讽刺“只认衣冠不认人”的内意,让治愈系的奥黛丽·赫本演绎了“麻雀变凤凰”的精彩好戏。所幸无论是赫本的幽默表演,还是片中卖力的歌舞,乃至精美到令人瞠目的服饰,都令它的改编被定义为“成功”。唯一的遗憾是赫本在片中的演唱都是对口型,尽管她个人非常想“真声上阵”。


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主演:莱斯利·霍华德 温蒂·希勒 ...

语言学家希金斯与友人打赌,要把街头卖花女伊利莎(温蒂?希勒 饰演)改造成上层社会的淑女。两人终日四目相对,伊利莎对希金斯心生爱慕,当她得知自己不过是希金斯的赌注时,十分生气..

改编点评:

萧伯纳以古希腊神话为原型创作的这部戏剧,还有一个相对更忠实于原著的版本,便是1938年的同名原版,犀利而幽默的气质,男女主角出色的演绎,还是萧伯纳本人亲自增修的剧本,无论如何都称得上“附合原著精神”,大抵唯一让作者气结的是两个著名的版本都让男女主角相爱,事实上他的结局完全不是这样流俗的。

青鸟 The Blue Bird (1940)

导演:沃尔特·朗主演:秀兰·邓波儿 斯普林·白灵顿 ...

战争期间,迈蒂与蒂蒂俩人梦想着能有快乐的自由生活,贝露恩仙女告诉他们,有一种蓝色的鸟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于是他们偷偷离家出走,踏上了寻找“幸福鸟”旅途,最后发现就在自己的身边,而无需到远处探求。

改编点评:

莫里斯的童话小说《青鸟》被搬上大银幕时,正是美国甜心秀兰·邓波儿最风光的年代,所以她理所当然成为主角,吃亏的是当时的电影技术太不先进,无法完美展现书中的梦幻场景,而且已经十二岁的邓波儿显然萌味渐失,这也是该片无法成为其经典代表作的原因。


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 (1951)

导演:梅尔文·勒罗伊主演:罗伯特·泰勒 黛博拉·蔻儿 ...

罗马尼禄皇帝在位时,指挥官维尼吉将宫大胜而回,对利吉国在丽吉儿公主一见钟情,尼禄将丽吉儿赏给维将军,未料丽吉是基督徒,宗教和爱情的矛盾引发一场战争...

改编点评:

根据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改编的电影《暴君焚城录》以三小时的片长讲述了近五百页的故事,书中大量表现罗马疯帝尼禄造下的种种罪孽及色情描写在电影中被弱化,但与此同时,壮观的罗马帝国场景也得以完美还原。英国男演员彼德·乌斯蒂诺夫扮演的暴君尼禄,其魅力也远远超过了两位男女主角。不过,电影节奏缓慢,剧本缺少张力,情节不够紧凑抓人,是最大的毛病。

罗宫春色 The Sign of the Cross (1932)

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主演:弗雷德里克·马奇 克劳黛·考尔白 ...

把罗马城焚烧后,暴君尼禄决定大规模捕杀基督徒,最高军事军官马库斯奉命行事,在一片混乱中与麦西卡坠入情网...由克劳黛.考尔白、查尔斯.劳顿等明星主演,由于片中的血腥场面,曾引发纽约等地观众抗议。

改编点评:

相形其它几个电影版本的《你往何处去》,这部最早期的改编《罗宫春色》倒是让人刮目,虽然是黑白电影,其展现的大场面却一丁点儿不输给如今的大片。无论是女主角活色生香的沐浴戏,角斗场的斗兽大战,乃至大火焚城的部分,都做出了气势,对淫艳场景的展现也毫不拘泥,这才是真正有特色的改编,既忠实又大胆。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奖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旅加华人作家薛忆沩接受了本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

薛忆沩:门罗获奖在意料之中。很奇怪,去年她跟莫言竞争居然会输给莫言。门罗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小说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杰出。我去年就说过她应该获奖了。今年获奖算是还债。

门罗的重要性早就得到英语世界的公认,前几年获得过布克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的重要性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英语世界,像她这样了不起的作家还有一批。至于在加拿大,他们不像中国人、俄罗斯人,或者犹太人那样那么重视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读者对门罗了解不多,她很低调。把门罗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是有价值的,因为她的小说很好读,可以学。

在说到村上春树再度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时,薛忆沩认为,“村上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太畅销了。艾柯也有这个问题,昆德拉也是这样。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不会背着钱袋子找钱。”

至少,在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门罗这个来自枫叶之国的女作家不太为中国读者熟知。昨晚,诺奖公布之后,记者经过一番“挖掘”,采访到几位熟悉门罗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路内(小说家):门罗是那种在一群红人之中容易被忽视的作家,她唯一的中文版小说《逃离》出色到极点,凭这本书她就可以拿尽地球上的文学奖。这本书启迪作家如何书写世道人心,在晦暗中发现闪亮的事物,尤其珍贵。

石一枫(小说家):门罗依靠短篇小说这种文体获奖,非常了不起。她的《逃离》看过之后,会感觉她在精心经营短故事,而不像国内的许多作家,基本上把短篇当作大体量作品的边角料。

彭伦(《格兰塔》中文版主编,英语文学译者):爱丽丝·门罗是国际文坛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但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这是第一次颁给一位纯粹的短篇小说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创作体裁的一种追认和肯定。

朱晓剑(书评人):门罗所书写的小人物生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怀尔德的剧本《我们的小镇》:在看似平淡中介入一些严肃问题,释放文学应有的能量,渗透到生活内部的能量。

(王绍培 钟润生)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备受关注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度与诺奖擦肩而过。

评论家叶匡政提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地缘”问题。在2012年颁给了代表亚洲的莫言,2011年给了代表欧洲的特朗斯特罗默,2010年给了代表拉美的巴尔加斯·略萨后,叶匡政认为,诺奖该考虑其他的地域了。

叶匡政也表示,诺奖确有一份“追认情结”。叶匡政对最近10年诺贝尔文学奖分析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得主是“文学老人”,比如品特(2005年)、莱辛(2007年)、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特朗斯特罗默(2011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德高望重作家获奖概率高于新锐作家。如果真的是美国作家获奖,那上述被热议的三位热门美国作家获奖可能性都很大——他们都生于1930年代,并且都在某一文学流派中独领风骚,完全称得上“德高望重”。相比之下,一样是获奖热门的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就显得“太年轻了”。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与日本的大江健三郎或者川端康成相比,村上春树的作品相对通俗化,不太合诺奖评委的胃口,这或许也是近年来村上春树呼声最高,却始终未得奖的原因之一。

瑞典文学院10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

她1931年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少女时代即开始写小说。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

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曾这样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

艾丽丝·门罗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学,努力去写伟大的小说。她写30页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迈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写出整本长篇。她在文坛的地位,被比作当代契诃娃——契诃夫的女传人。

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女士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锤炼技艺,并以此屡获大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每年秋天的诺贝尔文学奖猜谜大赛中,她的大名必在候选人之列。

艾丽丝·门罗曾访问中国

门罗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上世纪80年代,门罗曾访问过中国。《逃离》是艾丽丝·门罗2004年的作品,全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该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翻译。

据了解,艾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是瑞典人塞尔玛·拉格洛夫,她在1909年获奖。而最近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是2009年获奖的德裔罗马尼亚人赫塔·米勒。


她被誉为“当代契诃夫”和“当代最伟大小说家”

艾丽丝·门罗以短篇小说见长,今年82岁的她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1968年,加拿大女权运动正处于最高峰,那年她 37岁,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一炮而红,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在短篇小说普遍地位低下的欧美文学界,这个终身成就奖颁给她让一些人惊讶,但更多的人对门罗获奖的感受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值!” “每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这是由作家、学者、编剧等组成的评委对她的评价。

门罗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太年轻成功说不定是件糟糕的事情

《世界文学》2007年刊登《采访艾丽丝·门罗》的文章,在文中,门罗说,她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却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自己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但门罗表示,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门罗说,女人,尤其是有家的女人,需要顾全所有需要你的人。她说,那时女人的生活,似乎很无定型,她们在家里写作,但空出的时间似乎又有很多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没人认为你具有自己独特内在的东西。门罗表示,她在那时从来不向人述说言论、思想。趁孩子们午睡时写作是很难的,她不敢讲这个大话,现在的女人恐怕也做不到。门罗称之为“我年轻时最艰难的地方”。那时她并没真正做好写作的准备,只是“排练”而已。如果在二十五岁时就通过出版小说迅速证明了自己,那说不定倒是件糟糕的事情。

译林出版社将引进出版她的七部作品

10日晚,译林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称,刚刚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艾丽丝·门罗以下七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将独家出版《快乐影子舞》《恨、友谊、追求、爱、婚姻》《太多的欢乐》《少女和女人的生活》《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爱的进程》简体中文版。

村上春树未获诺奖产经新闻闹乌龙发获奖号外

  资料图: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诺贝尔文学奖10日揭晓,呼声最高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落选。这也是村上春树第5年被提名后落选。此事给日本社会以较大的冲击,以至于《产经新闻》在慌乱中,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份“获奖稿”发了出去,闹成笑话。

报道称,到10日为止,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和化学奖均已经揭晓,多名呼声较高的日本科学家均告落选。许多人把获奖的希望寄托在村上春树身上,认为他此次获奖是必定无疑。但是,10日传来的落选消息,使得日本获奖可能最大的几项大奖,均未能获得。许多人开始担心,日本人可能与今年诺贝尔奖无缘。

《产经新闻》在当地时间10日晚上7时55分,在网站主页贴出了“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的号外新闻。但是事实上证实,村上并没有获奖。8时2分,《产经新闻》赶紧删除了获奖号外。此事让不少读者困惑不已。

备受瞩目的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当地时间10月10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在瑞典文学院公布,82岁高龄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芒罗最终获得该奖。诺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据国内出版方新经典透露,芒罗的新作《亲爱的生活》中文版将于近期出版。

公布过程

芒罗坦言没想到得奖

昨天,记者查看诺贝尔奖官网时发现,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倒计时已经位于显眼位置,网站上也都布满了关于文学奖的各种信息,包括这个奖项的来历,还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数据,比如在此之前一共有12位女性作家获得诺奖,有7年没有颁发该奖项,获奖作家的平均年龄是64岁等。

当天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瑞典文学院正式公布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专注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加拿大作家艾丽丝·芒罗成为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评审委员给她的授奖词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英格伦在随后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艾丽丝·芒罗对短篇小说的贡献,他说:“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芒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由于获奖者可以提前一小时得知自己得奖,在公布名单后不久,芒罗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成功非常谦虚,“我想或许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她在接受一家加拿大媒体电话采访时说:“我知道我有赢的希望,但从来没想到过会得奖。”芒罗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太多东西干扰。”


作品风格

小说关注女性内心世界

芒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她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更多是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

芒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2009年在中国出版,全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3篇互有关联,这是一部关注平凡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品。2004年第二次她获吉勒奖正是因为这本《逃离》。评委们对此书的赞语是“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出版动态

《亲爱的生活》即将引进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艾丽丝·芒罗的作品中文译本受到众多出版社关注。10日晚,新经典文化和译林出版社分别透露了关于艾丽丝·芒罗作品近期的出版计划,加上已经出版的《逃离》,两家出版社总计获得其9部作品中文版权。

新经典文化外国文学总编辑黎遥透露,《逃离》从2009年出版至今销量达5万册,这个销量对于外国短篇小说中文译作来说算比较好的成绩。接下来将加印,初步计划是10万册。黎遥还表示,出版社会尽快推出芒罗的新作品《亲爱的生活》。

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社长田智透露,该出版社已在今年上半年签下芒罗7部作品版权,分别是《太多的欢乐》《快乐影子舞》《恨、友谊、追求、爱、婚姻》《少女和女人的生活》《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爱的进程》,囊括了她早中晚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


国内声音

评论家白烨

诺奖青睐纯文学作家

昨晚,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白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谈了对艾丽丝·芒罗获奖的一些思考。谈到诺奖授奖词突出“短篇小说”创作,白烨认为,这是因为诺奖评委对于纯文学的、对于作品本质的看重,他说:“近些年专注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少,这有技术上的原因,短篇小说在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上,相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有劣势。”

在白烨看来,今年芒罗的获奖不仅带动了中国的一批文学爱好者去关注、购买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也应当引起当今文学创作者和评论者的思考,他说:“我觉得目前中国文坛对于流行文学、纯文学的分类不够明确,很多时候是混杂的,有的传统文学作家耐不住寂寞,开始去写一些流行的东西,这应当引起反省,自己的文学道路到底该如何选择。”

白烨认为,坚持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下的写作出版环境中是比较难得的,“其实像汪曾祺先生一生创作短篇小说,取得很大成就。像当代的刘庆帮也一直在创作短篇小说,我还注意到一些中间代的70后作家,像曹寇、路内、阿丁等人的短篇小说都写得不错,他们应该坚持纯文学。”

作家方方

奖项给谁总是出其不意

艾丽丝·芒罗获奖的消息一公布,也引起了很多知名作家的热议,作家方方说:“诺奖评委真好玩。这些人颇有顽劣心态,他们就是要破坏大多读者的阅读惯性。就是不顺着你们的意思作选择。就是不从众。就是要让大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人烟稀少处—人家在那里照样放射自己独有的光芒。诺奖对文学的贡献大约正在于此。”

虽然现在还没有读过芒罗的作品,但方方称她喜欢这种出其不意的感觉。作家徐则臣认为,芒罗的获奖是对纯文学的一种鼓励,他觉得芒罗的大多数作品情节性不强,但是更看重表现人类内心的隐秘,特别是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很能打动人。

人物简介

她被称作“当代契诃夫”

1931年,艾丽丝·芒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温格姆镇。芒罗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被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誉为“当代契诃夫”。37岁时凭《快乐影子舞》一炮而红,之后其作品《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石城远望》等十多部作品分获总督奖、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等。2009年凭借《逃离》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上世纪80年代曾访问中国。

中新网10月10日(上官云)综合报道,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瑞典学院将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押中莫言获诺奖的英国博彩公司曾于早前公布赔率名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高居榜首,他能否夺奖成为本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看点。

此外,除去村上春树,3位美国作家也进入赔率榜前十,亦为本年诺奖得主的热门人选。

村上春树赔率居首 连续五年无缘诺奖

近几年,村上春树几乎次次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但每次失之交臂,被称为

“最悲壮的入围者”。不过他此前曾说,诺贝尔文学奖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但关于村上春树能否获诺奖的猜测却一直未曾停歇。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在8日下午发博文力挺村上春树,希望其获奖。李敬泽将村上春树称之为“这个时代的卡夫卡”,认为他的小说富于想象力地表达人们心中难以言喻的情绪,是全球化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感伤寓言,阴郁但带着商品的气息。

村上春树作品的繁体中文版本主要译者赖明珠也认为其应该得奖,她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文学的诸多方面开创新局,并且善于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令大家发现许多值得注意的小地方,不少人因为他重新回到文学的领域。如果村上春树得奖,很多人会得到间接的精神鼓励,这应该也是诺奖的意义之一。

村上春树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本主要译者林少华却表示,村上春树早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今年不是时机。在林少华看来,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颁发给莫言,因此,连续颁给亚洲作家的确不太可能。

评论家叶匡政对此表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具通俗小说的某些特征,或许不太符合诺奖评委们的口味。叶匡政表示,这些评委年纪较大,文学趣味趋于保守。


美国3作家杀入赔率榜前十 “空窗”诺奖20年受关注

除去村上春树,另外3位美国作家也是诺奖得主的热门人选。他们分别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菲利普·罗斯和托马斯·品钦。

美国的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被认为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是多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作品《奇境》等都曾被译成中文。有传言称,欧茨的部分作品已被译介到瑞典,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知名度,这或许是助力她成为诺奖热门人选的重要原因。

和欧茨一样,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亦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他在1959年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并于2011年摘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托马斯·品钦则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小说风格独特,内容交织历史与科学,结构复杂难解,评论家称其作品《万有引力之虹》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

有不少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颁给代表亚洲的莫言,2011年给予代表欧洲的特朗斯特罗默,2010年则给了拉美的巴尔加斯·略萨,结合地缘文学分析,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进入“美国年”,因为自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奖后,美国已20年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另外,这三位美国作家均生于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学不可绕开的重要作家。而评论家止庵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确认文学成就”。有些德高望重的作家,虽已垂垂老矣,新作不多,但他们此前的作品已奠定了重要的文学地位,需以诺奖来确认这个地位。

确实,盘点最近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相当一部分得主是“文学老人”,如品特(2005年得主)、莱辛(2007年得主)、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得主)。

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追认情结”多为外界总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口味很难捉摸,他们各自有着独立而稳定的审美品位,不易受外界评价影响。”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曾经,英语作家是两年一拿的频率,美国作家“空窗”诺奖20年的情况也许今年会被打破。除此之外,女性作家获诺奖的可能性也很高,按之前3到4年就有女性作家得奖的情况来看,今年或许恰巧赶上这个“几率”。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10日电(记者和苗 付一鸣)瑞典文学院10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芒罗。她也是第13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并将芒罗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芒罗的作品以情节细腻见长,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有“加拿大契诃夫”的美誉。她的小说多以小镇为背景,描述主人公为了赢得社会承认而努力,却往往陷入紧张的关系与道德冲突之中。

身居加拿大的芒罗在得知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高兴之余“受宠若惊”。“我知道我在候选名单上,但我从没想到过会赢,”芒罗对加拿大媒体说。芒罗称自己一直把获得诺贝尔奖视为一个“可能发生,但很可能不会成真的白日梦”。

芒罗对加拿大媒体说,她希望自己的获奖“能让人们把短篇小说视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而非一个你写着玩的东西”。

芒罗于1931年7月10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温纳姆,曾在西安大略大学学习新闻和英语。1951年,芒罗因结婚而中断学业,婚后与丈夫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定居。

芒罗自青少年时期已开始写作,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小说,但直到1968年才出版第一本作品集《快乐影子之舞》,在加拿大引起广泛关注。1971年,芒罗出版了被视为“成长类小说”的作品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她的代表作还包括《你认为你是谁?》《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等。

芒罗曾在2009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她的作品《逃离》已有中译本。她最新的作品是在2012年出版的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今年早些时候,她曾表示将停止写作。10日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获得诺奖不会改变这一决定。

资料图: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资料图: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资料图: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资料图: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原标题:加拿大八旬作家爱丽丝·门罗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据国外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瑞典学院公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此殊荣。

门罗生于1931年7月10日,其主要作品有《快乐阴影的舞蹈》、《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你认为你是谁?》、《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等。门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

门罗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更多是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这也表现了她想表现的观点:看世界,或许有新的角度,文学就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她曾经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她曾获得2009年布克国际奖,三次获加拿大总督奖。对于她的作品,布克国际奖评语是,“每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道生命中曾经疏忽遗忘太多事情”。

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同时她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第110位获奖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小唐 )

村上春树再次抱憾诺奖评论家:文学纯度是他弱点

  村上春树。图片来源:新京报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刘欢)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揭晓,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Munro)获此殊荣。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抱憾。评论家白烨认为,村上春树作品比别的作家更通俗、流行,“但对于要求文学的纯度而言,可能又是他的一个弱点”。

连续多年大热

多年来,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的称号,今年更被称为“最悲壮入围者”。他曾多次处于各大博彩公司赔率表前三名,却至今未得奖。今年从9月初开始,村上春树一直高居著名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赔率榜榜首。直至颁奖前几小时,才从首位跌至第二。

他今年为何再次被博彩公司看好?英国《卫报》分析,可能因为他最新的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被翻译成英文将在2014年前出版。这为他增加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砝码。

据业内人士介绍,日本的出版商几乎每年都在准备为村上春树的获奖做准备,这样的期待在去年达到顶点,最后却授予了莫言。

未获奖原因

此前有评论称,得奖热门作家往往最终得不了奖评委会认为,既然这个作家已经被这么多人关注了,那就没必要再给一个文学奖了。中国诗人北岛也几乎每年出现在这个名单里。

网络上对村上春树此次获奖的几率感到渺茫。其中很多人谈到的一个原因是:去年,村上春树呼声也很高,但诺奖给了莫言,今年再给东亚作家,不太符合诺奖的一贯做法。

作品的通俗性,一直是不看好村上春树的人的理由。村上春树作品简体中文版主要译者林少华则反驳说,村上作品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而是具有智性和审美追求的严肃文学或“纯文学”。或者莫如说,村上文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通俗部分,但其内涵并不通俗,更不低俗、媚俗。

迟早获奖

村上春树本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太大兴趣。他喜欢写东西,但不喜欢大庭广众之下的正规仪式、活动之类,想到这些心里就有压力,一直逃避。相比之下,还是一个人单独活动更快活。

林少华此前曾表示,村上春树迟早会得诺奖,但今年概率最低。评论家白烨则认为,村上春树在中国影响很大,作品有纯文学写作,也有通俗写作,有一些作品很流行,“(但这)对一个高端作家不是好事,(因此)不太可能得诺奖”。

他表示,诺奖获奖的所有作家都是严肃文学里的顶尖的作家,村上春树比别人多了通俗和流行的一面,虽然看起来销售量很大,“但对于要求文学的纯度而言,可能又是他的一个弱点”。

中新网10月10日电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门罗已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1968年门罗37岁,那一年,加拿大女权运动正在最高峰,她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打红,并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时,她已是三个女儿的母亲。据称,这部《快乐影子舞》是门罗前后花了20年才写完的。

50岁之后,爱丽丝·门罗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她爆发惊人的创作力。不过她写的都是她30岁到50岁期间历史背景中发生的故事。

1978年,她的另一部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再给她捧来了一座总督奖,而1986年的《爱的进程》为门罗带来第三座总督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

《逃离》(RUNAWAY)是爱丽丝·门罗2004年的作品,全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3篇互有关联。该作品荣获2009年布克国际奖。

爱丽丝·门罗主要作品:

1968年 《快乐影子舞》 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1973年 《我青年时期的朋友》 《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

1978年 《你以为你是谁?》 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1986年 《爱的进程》 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1994年 《公开的秘密》

1996年 《一个善良女子的爱》

2001年 《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

2004年 《逃离》 获布克国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