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聚焦|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脉络

2025-03-13 15:35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沈阳3月13日电题: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脉络

新华社记者孙仁斌、于嘉、赵洪南

近期,中国在红山文化考古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诸多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考古人员日前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无白丁遗址群新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迹,为红山文化的演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实证。

无白丁遗址群位于凌源市北部,地处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西部约13公里,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已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

通过样品采集以及碳十四测年分析,并结合周边地区的相关遗址,考古人员推测无白丁遗址群部分遗迹的年代处于红山文化晚期阶段。

“结合部分遗迹采集的木炭样品测年数据可知,这里存在与牛河梁遗址同时期的生活遗存,为探索与红山文化核心区协同演进的聚落遗址提供了关键性坐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于怀石说。

在与辽宁毗邻的内蒙古,也于去年新发现3件红山文化玉龙,年度出土玉龙数量为近年之最,其中一件是红山文化考古出土的体量最大玉龙。

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C”形玉龙,因体形大、工艺精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发现的一件玉龙,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和它一同出土的还有玉环、玉璧、玉蚕、玉鸮等百余件玉器。

元宝山积石冢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年至5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认为,通过对元宝山积石冢的发掘,能更好地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探寻红山奠立礼制的线索。

发现元宝山积石冢的赤峰市境内,现已发现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其分布范围广泛,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以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为中心区域,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20世纪初,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中国东北发现了一些史前文化遗迹。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并于1938年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1954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

1981年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彩陶器、石器和积石冢等。据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王轩龙介绍,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祭坛和积石冢环绕四周,是一处独立于居住地之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墓葬和宗教祭祀场所,是5000多年前红山先民祭祀祖先和天地的所在。

“牛河梁的遗址和建筑群,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形态,是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红山文化专家、曾主持红山文化发掘工作的郭大顺说。

从时间和地域上看,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向中原地区迁徙演进的连续性和统一性。郭大顺说:“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自北向南演进,展现出较为成熟的发展脉络,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诞生后不曾间断。”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