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国际传播生态发生了哪些深刻变革?置身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事业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拥抱机遇、创造未来?
6月8日,在由中宣部国际联络局指导、新华社研究院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的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有关智库、学者、媒体代表等聚焦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国际传播工作承担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胸怀、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
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表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更加希望聆听中国观点、中国声音。我们要善用信息化之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变,创新话语体系,丰富产品供给,扩大落地渠道,加强交往交流,更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国际舆论格局。”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陈贽认为,新媒体时代,创新国际传播应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提升媒体自身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和主张,关键要找到海外受众的关注点和共情点,用他们熟悉的话语体系讲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CGTN主任范昀说,要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努力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
深圳市委副书记余新国表示,深圳将加快对外宣传渠道建设和媒体融合,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立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故事,为增强中国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彰显深圳担当。
本次分论坛设置了“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智库发声·聚合发力”4个沙龙对话。20余位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精准传播和话语构建,是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
“国际传播中的斗争精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看来,中国应该形成自己的指标体系。西方传统量化指标中,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结果的变局,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来自传统的定性定位方法,讲究大道至简。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要进行高质量传播,也就是价值传播和有效传播,要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传播得“理直气壮”,这是阻力最小,见效最快的传播。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的未来走向,以及新技术新应用如何助力国际传播创新,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表示,在国际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实现有效交流,必须减少文化误读,打破信息藩篱。有效运用新媒体和垂直领域的应用,建设新的交流传播业态,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穿透文化壁垒,为今后的中国文化推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媒体融合不能仅仅谈技术,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数字技术,落脚点一定是为了文化传承、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说,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应该把文明互鉴作为努力的方向。
谈及分论坛对文化强国建设和国际传播创新的关注,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何道宽直言十分欣慰和感动。近年来,年逾八旬的何道宽十分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信息传播、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推动。“从良渚申遗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遗产大放异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特别关注悠久的中华文明,借助数字化技术,让中华文明传播得更为深远。”一番话语,尽显坚定的文化自信。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媒体的加速变革,当前,国际传播的赛道发生变化,报道手段、平台等愈发多元。
“国际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区域和不同受众,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不同,这要求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渠道要高度适配,特别是要培养适合国际传播的语言体系和形象表达,让海外受众能够读懂中国故事。我们正着手建立媒体、智库、政府、机构、民间等高效协同的中国式话语体系。”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深圳新闻中心主任黎冬梅说。
“我们还要进入西方主流媒体发声,这也是增进相互了解一个很好的方式。”新华社记者徐泽宇认为,国际传播中,既要在新的舆论空间建立自己的阵地,还应该进一步直接抵达对方的阵地,通过呈现我们自己的话语和叙事争取更多知华友华的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
“国际传播千条万条,基本一条还是沟通中外。”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说,国际传播要有效作用于受众,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规律研究,做到跨国背景下的“识民情、接地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国际传播话语叙事体系。
“中国在国际话语场域中要想获得话语权,首先就需要有自己的原创话语。”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表示,在国际传播中,智库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主动设置议题、丰富话语成果形式、创设国际共识话语品牌等,助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说服力。(记者:王思北、余俊杰、邓瑞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23日在杭州出席了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他称赞这场开幕式是数字创新和人文风采的完美结合。
(刘政宁、周小平)23日,第四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首届金凤干细胞论坛在渝举行,大会发布了我国首个人源干细胞国家标准——《生物 ...
罕见病诊疗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加强罕见病防治,初步形成了罕见病“诊疗-研究-转化”支撑体系。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9月22日表示,当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已进入全面组织实施的关键时期,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搞 ...
9月13日,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旅厅联合主办,福建省曲协承办的“艺心永向党 奋进新征程”第五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在福州收官。
8月16日,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歌仔戏《侨批》在福州海峡文化艺 ...
8月19日,“音为有你,乐梦飞扬”2023闽清音乐节——童卫东小提琴教学成果音乐会将在闽清县科技馆剧场举办。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师和音乐营的学生 ...
近日,福建省第29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获奖名单公布,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原创大型历史闽剧《侯官女人》,获得一等奖并排名榜首。这是闽侯县 ...
今年是歌星李玟出道30周年,然而喜欢她的歌迷,却再也看不到她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表演了。在李玟去世半个月后,榕城的李玟迷集结起来,于22日举办了一场 ...
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遴选工作已于日前结束,现公示参演作品名单。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公示之日起计算)。
近日,作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建院七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之一,闽剧《情缘安泰河》在闽剧艺术中心剧场上演。该剧脱胎于经典闽剧《荔枝换绛桃》,以悠扬的 ...
7月4日,中国-非洲纪实影像交流日活动在泉州举办。活动聚焦“纪实影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主题,邀请中非纪实影像创作者与学者就影像合作、传播议题等开 ...
6月28日,作为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重要环节,纪录片《鼓岭 鼓岭》开机仪式在福州举办。
昨晚,厦门市大同中学男声合唱团亮相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正青春》,该校24名高中男生登台演绎王维诗中的少年意气。
在9日进行的英超足球联赛中,利物浦在先丢两球的情况下以2:2逼平阿森纳,延缓了“领头羊”的前进速度。水晶宫凭借奥利塞的助攻“帽子戏法”,以5:1 ...
2022-2023赛季法甲足球联赛9日结束了第30轮的全部比赛,积分榜排名第三的马赛在客场被洛里昂以0:0逼平,错失了追赶联赛“领头羊”的机会。 ...
葡萄牙体育队9日晚在葡超足球联赛第27轮比赛中客场以4:3险胜“升班马”卡萨皮亚队,继续排名联赛第四,距离欧冠区还有5分的差距。
2022-2023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季后赛12进8附加赛10日晚继续进行,北京和广厦分别在主场轻松获胜,在三场两胜的赛制中占得先 ...
当日,中国女足在西班牙伊维萨岛进行赛前训练。作为备战今年女足世界杯的热身赛之一,中国女足与西班牙女足的热身赛将于11日举行。
这位不满26岁的年轻人是否还能更进一步?对于这一疑问,无论王嘉男的中方主管教练还是田径界专家都显示出信心,认为他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冠军赛布达佩斯站18日在布达佩斯奥林匹克中心拉开战幕,中国选手马龙轻松晋级,陈梦逆转胜出。
2023女足世界杯是该赛事第一次扩大为32支球队参加,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举办。根据赛程,揭幕战将于7月20日在奥克兰上演,决赛将于8月20日 ...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10日发布了《体育总局排球中心关于选聘国家女排主教练的公告》,中国女排新任主帅的选聘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赛程,四个小项的短节目和韵律舞比赛将于14日展开,15日进入自由滑和自由舞比拼,16日则将按照国际赛事惯例进行表演滑。
智库邀请权威学者和知名医师加入,以公益、医疗和科研为三个抓手,旨在充分发挥专家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倡导科学的健身理念,以体育促进大众身心全 ...
“看人,要找人防守,上来阻挡一下。”在广西天等县小山乡中心小学的运动场上,体育老师张世强盯着队员们训练时的跑动情况,不时提醒。
第18届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本赛27日在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揭开战幕。不久前刚获得全运会混双冠军的老将芮乃伟九段首轮爆冷不敌赵贯汝,被淘汰出局 ...
哈萨克斯坦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司司长阿利姆然·阿卡耶夫24日表示,针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备战工作正在哈萨克斯坦全面展开,希望哈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