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科书式耍赖” 如何用法律战胜无耻 不久前,河北唐山发生了一起“教科书式耍赖”事件。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黄某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穷尽办法不履行法院判决,受害人儿子赵先生不得不靠卖房、卖画支付医疗费,加之黄某的“张狂”言论,引来舆论一片哗然。就在上周五,这起事件有了新进展,因受害人已经死亡,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对黄某批准逮捕。是什么让黄某如此有恃无恐,敢于一赖到底?承担刑责能否免除民事赔偿?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战胜无耻的“黄某们”?海淀法院法官对此事件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剖析 黄某为何敢于一赖到底 网上有人总结称,在这起事件中,黄某采用的是“三不一没有”的做法,即不垫付、不探望、不调解以及没有钱,“教科书式耍赖”的称谓也由此而得。 海淀法院法官苏航称,长期以来,在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阶段,被执行人挖空心思逃避执行、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行为不在少数。执行效果与执行效率均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形成了“执行难”这一专用于概括这一现象的名词。 “客观地说,执行难的形成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执行人员履职意识的内因,也有执行环境有待改善的外因,既受被执行人执行能力的制约,也受法律规则不够健全的限制。”但法官认为无论如何,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这多数成为“黄某们”的普遍原因。 法官告诉记者,在执行领域,曾经流传着“三难”的说法:一是被执行人不理会法院传票、履行通知书,甚至不惜离开住所、更换工作而四处躲藏,这是“被执行人难找”;二是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多采取转移、隐匿、挥霍财产的方式,在形式或实质上减少偿债能力,造成最终无法执行,这是“被执行财产难查”;三是即使法院成功查找、查封了被执行人财产,被执行人乃至案外人也往往援引法律赋予的异议权利,试图推翻法院的查封行为,这是“执行财产难动”。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房屋、存款、机动车等财产的登记系统尚未完成信息共享,使得执行人员在执行中为较为全面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往往不得不辗转多个机构,乃至奔赴异地进行查扣。这严重影响了执行效率,为被执行人转移、处分财产留下了空间。而对于特种理财、保险等新型投资手段,以及政策性较强的不动产等财产,人民法院即使掌握了财产线索,也因为缺乏法律保障,或是根本无法采取查封冻结措施,或是在后续环节无法进行拍卖、变卖。 由此可见,“教科书式耍赖”的主角黄某有恃无恐、底气十足的原因,多在于此。 |
相关阅读:
- [ 11-21]安徽泗县公布181名公职"老赖"名单 共欠款1748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