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如何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7-11-08 19:06:32 丁飞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央广网北京11月7日消息(记者 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做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时代”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概念。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仅是“走进”新时代,更是“开创”新时代,“我们今天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最现实的依据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国家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些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换,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根据十九大报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里在表述上有两个不同,其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其二是现状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哪?辛鸣表示:“‘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过去我们讲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把它们称之为‘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出一种升级的态势。新生的‘软需要’则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

在报告中提出目前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在哪里?辛鸣表示:“‘不平衡’主要是指目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比如领域上,我们经济发展一马当先。社会政治、文化、生态还需要继续加快往前走;区域不平衡,主要是东中西不平衡,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等;群体不平衡主要是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要下大力气。‘不充分’主要是由于我们现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没有改,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还是不充分的,所以我们不能过于盲目乐观。”

辛鸣认为,如果说此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起来前”的矛盾,如今则可称为是“发展起来后”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之后,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会有一些变化。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重点会向哪里转移?辛鸣表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转换,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势必会带来我们在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乃至发展方式方面的一系列改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确立一些新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从全局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同时重点依然要放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要下大力气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社会活力与创造力。”

现在新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解决需要多久?会不会也大概需要30年?解决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此,辛鸣表示:“30年的概念只是一个大体说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时间不一定是个确切的概念。从目前我们的“两步走”战略来看,应该是到2050年。即再过30多年,我们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但这也只是大体的测算。当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后,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会达到甚至超过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社会将会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供给,有弹性的社会福利保障,中国人民奋斗了80多年的共同富裕的梦想将成真。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将会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到那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会发生重大转换。人类社会就是在旧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