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体育> 校园体育 > 正文

踢足球耽误学习? “学霸+球王”可以这样培养

2017-08-06 13:16:45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普及、提高、专业——“学霸球王”其实可以这样培养

新华社西安8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郑昕)一边踢成全国冠军,一边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人生是否有种走上巅峰的感觉?在不少中学校长的眼里,在外人看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却并非天方夜谭。恰恰相反,在国内很多足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8月5日至6日在陕西宝鸡召开的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年会暨校长研讨会上,众多与会校长纷纷道出培养“学霸+球王”的秘方。

普及:让兴趣播下参与足球的种子

北京市八一中学副校长戴为告诉记者,上个月学校初、高中足球队参加北京校园足球联赛决赛,拿到的1300张票远远供不应求,甚至在中学生足球比赛出现了倒票的“黄牛党”。“学校师生和校友在看台上穿着统一的文化衫,气氛热烈火爆,这足以说明一个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有多么的重要。”

“我们也有同样的故事。”培养出赵达裕、胡志军等多位国脚的广东省广州市五中副校长褚秋平接过话来,坦言在5月第三届富力杯决赛上,学校将初一、高一学生组成拉拉队助威团,营造浓厚的赛场氛围。“比赛结束后我们还邀请足球特长生在国旗下讲话,并在升旗仪式上为他们颁奖。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足球文化品牌和学校的凝聚力。”他说。

“做大分母抓普及、做强分子抓竞赛”,这是教育界对当前国内校园足球发展方略的一致意见。不少足球强校校长认为,校园足球肩负着扩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足球水平的双重任务,而普及足球运动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

“兴趣是学习之母,让学生们喜欢上足球是最重要的。”福建省厦门二中校长吴启建坦言,只要是从这所有着百年足球传统的学校出来的,有一个同样的标签就是“都会踢足球”。“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足球班学生,入学后都要来到学校的足球陈列馆,了解足球发展的历史。”

吴启建说,正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影响、传承,厦门二中在普及方面早已形成“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年年有赛事”的态势,还走出了卓仁禧、洪伯潜两位会踢足球的院士。

为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不少条件较好的学校都会开展与足球有关的“嘉年华”活动以及校园绘画、摄影、作文大赛等,就连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灵武一中,也实行一种叫“足球清仓”的做法,把学校仓库里的足球都分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操场玩、回家玩,丢了、坏了再给补上,不刻意搞比赛,而只是培养兴趣。”该校副校长陈刚说。

提高:“不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别看他们现在拿了冠军高兴,昨晚还都在房间里写暑假作业还写得‘嗷嗷叫’呢。”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足球队教练兼队医马黎说。在宝鸡问鼎本年度中学生暑期足协杯赛冠军的成都七中,综合实力在国内属于一流,因此对球员们的要求自然也是学业、球技双提高。

“说实话这批孩子在入校时学习成绩都相比文化课学生要差一些。我们学校采取‘二帮一’的模式,就是一名老师、一名成绩优秀学生帮扶一名足球生,取得效果很好。即将进入高三的这批学生前段时间参加高考摸底考试,大部分人都在一本线以上。”马黎说。

马黎表示,不同于很多学校专设足球班,成都七中是把足球特长生“撒”进平行班里,“就是不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只有在外出比赛时或是进行完大赛后,这批学生才有机会在一起补习,以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无独有偶。此次前来宝鸡参赛的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学生,也在比赛之余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进行晚自习。学校副校长彭云坦言,这所今年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初中组冠军学校,致力于培养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新“三好学生”,对于孩子们学业的狠抓自然必不可少。

“这些学生毕竟有很多以后不从事足球,而是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只有把他们培养成心智健全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足球的育人目的,也才能达到家长们把孩子送来时的期望和嘱托。”彭云说。

“有时候足球还成了学习成绩提高的动机。”宝鸡中学副校长刘福永说,“前几届我们有一名学生特别喜欢踢足球,老师不让自己就偷偷踢,于是老师给他立了规矩,每一次考试进步10个位次,就叫上他外出打比赛,但退步就要从足球队除名,这样就把他学习文化课的热情调动起来了。这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说明了只要真抓紧,德育、智育和体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