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讲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第三,“一带一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
2013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倡议在各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关心的内容主要有:第一,这个宏大的倡议能够完成吗?第二,它从何处入手?第三,它的组建该由谁来领导?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国际上引起了种种反响甚至质疑,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现在看,“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李克强总理到新西兰访问,两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积极的响应。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将近1.5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超过3.5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中,除去高寒、炎热、沙漠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真正宜居的面积大概有1亿平方公里。
“一带一路”涵盖的面积有多少?大概有8000万平方公里,占人类宜居面积的80%。
我们以新西兰为例。如果“一带一路”从新西兰开始,在新西兰的某个港口,当港口的各种信号服务、配套设施建立起来之后,船队就可以停靠在那。如果货物能够到达天津港或者曹妃甸港,然后从北京出发向北走,经过张家口到呼和浩特,从呼和浩特向西北走,就会穿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再向西走,就会到伏尔加格勒,向北可以到莫斯科,再向西北方向走就到了圣彼得堡,从圣彼得堡的港口出去可以到波罗的海。波罗的海的上中段有斯德哥尔摩,东南方向是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下波罗的海是丹麦。过了丹麦向西就到了英国的北海。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新西兰出发,经过中国大陆,到了俄罗斯,再到波罗的海,一下子到了英国。既然这条道路的终点是英国,那么英国为什么不加入到这个倡议中来呢?所以,英国在带头加入“亚投行”之后,现在正在讨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换一个角度,如果从新西兰出发,到达中国的天津、大连、青岛的某个港口,经过北京或者石家庄,向太原、西安、郑州等方向走,到了重庆或者成都,再到新疆或者云南。如果从云南往南走,可以到中国南海,再到印度洋。如果从成都向新疆方向走,越过中亚,就进入了欧洲大陆。特别是从汉堡港出去之后,又到了英国的北海。既然“一带一路”建设的落点总是会在英国,那么英国人就会更加重视“一带一路”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如果走“一带一路”的南线,怎么走?从新西兰出发,穿过太平洋的中段,到达印尼。如果是从印尼的北端走,就会进入南海,那么附近的包括菲律宾的港口都可能会日渐忙碌起来。过了新加坡的港口,出了马六甲海峡,向西北走就到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从印度洋穿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就进入了地中海,埃及和希腊都有大的港口在这附近。沿着地中海向西走,穿过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向北走就又到了北海。
从我描述的“一带一路”的北线、中线和南线可以看出,这三条线路跨过的地域形成的经济辐射带有多大?大概在6700万平方公里到8000万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在这6700万平方公里到80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建设,修建高速公路或铁路,或者在地下或地表铺设各种管网,加上航空客运和货运,形成空天地一体化运营。如果在这三条线路上,每隔30公里设立一个信息协调和人员休息的集中配送中心,每隔70公里有一个小城市,每150公里有一个大城市,每250公里有一个超大城市的话,那么北线、中线和南线能带动多少个城市发展啊!而且还会促进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链跨区、跨境的延伸与整合。这样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就会发现它的画面是宏伟的——它覆盖了三分之二以上宜居人口的陆地,惠及了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
这么大的一个倡议,建设时间大概需要多久?我计算了一下,各种城市及其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延伸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完成,大概需要75年。
75年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到2090年。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经过两年的传播,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而且有更多的国家在逐渐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在准备加入。
事实上说,无论怎样评价“一带一路”在21世纪的意义都不为过。如果从新西兰出发不是向西走,而是向东走,那就是南美洲了。如果向东北方向走,就可以到达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穿过白令海峡,可以到加拿大的最北端。
实际上,“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把陆地整合在一起,也要把海洋连接起来。可以说,七大洲、四大洋都在“一带一路”的可连接范围之内,是非常宏伟的。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1980年以后,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各国关系的整合受一个思想的影响特别大——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上升到文明级别的冲突往往是难以和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当我们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来看就会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天人合一、文明的和谐与共存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的形成,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与西方所不同的一点。
如果向未来看,很可能文明的和谐与共存会超越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理念。这是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高度总结,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对未来文明的憧憬。
下面,我们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做一个抽象的总结。
比如战争,有没有级别呢?当然有,战争是冲突最剧烈的一种表现。换句话说,文明的冲突有没有强烈程度的不同?当然有。
比如,边界冲突是最低级别的。两个国家在边界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是由于边界的划分,或者由于边界边民的事件引起两个国家之间的武力冲撞。几年前,柬埔寨和泰国就在边界的寺庙附近发生冲突,但在几个月内问题就缓和了。所以说边界的冲突是最低级别的战争。
比边界冲突级别更高的是领土之争。领土之争不是指边界的冲突性事件或者就某个建筑物的划界不同而产生的纷争,而是大块领土之间的竞争。1931年以后,日本军队逐渐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越过了卢沟桥,想消灭整个中国。日本这种在领土上的野心带来了什么?是我们八年的抗战。如果算上日本侵略东三省的历史,就是14年的时间。所以说领土之争可不是几个月就能解决的,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可以看出来。
比领土之争更高级别的战争是政治性的冲突,也就是理念和制度不同带来的冲突。这反映在政治领域里,可不是十年八年的时间就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比如冷战时期,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同盟之间,战争频发。虽然1991年苏联解体,但是即使是在今天,这种政治理念的战争也仍然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例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调的价值观统一的联盟。这就是政治理念上的同盟,它可能会引起冲突和战争。
比政治战争更高的是宗教战争。而比宗教战争更高的是文明意义上的战争。
由此可以看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以战争为标杆的,所以说文明的冲突是非常可怕的。
而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看到了人类冲突的另外一面,即文明的和谐和共存性质的繁荣。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冲突。
美国的日裔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他认为,历史在发展方向上会终结到一个方向或者一条道路上,也就是美国的道路,即所谓的“自由市场+人权+法治”。他认为这个市场体系会成为全人类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不管现在是处于不发达、中等发达还是高度发达的国别经济体上,未来都要终结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最优”制度构架基础之上。
但是很快,福山在几年以后就把自己的观点给调整了,他说他没有错,但是历史错了。他认为美国偏离了那本书的方向。但是实际上,福山做出“历史终结”的观点太仓促了,这不是一个影响世界的学者应该采取的方法。
冷战时期,在共产主义联盟和资本主义联盟冲撞的时候,一些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组成方式、发展方向一致的国家组成了一个阵营,西方国家组成了另一个阵营,而不发达的经济处在世界舞台的边缘位置,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个时候是意识形态领先,遇事先“站队”,所以那个时候的冲撞是非常大的。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我们看人类的历史会发现,从人类出现以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饥饿。很多冲突爆发的原因往往就是争取资源。比如国内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的国家利用战争的方式到海外抢夺资源,通过输出灾难,让自己国家保持稳定。这是一种特别贪婪的方式。我们且不说非洲地区的饥饿问题,就从人类整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因技术不发达、因发达经济体的侵略,都经受过饥饿。
1981年,我到黑龙江调研。那时候,我们的单产比美国要高很多。1984年粮食大丰收的时候,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200亿斤,其中,全民消费了8000亿斤粮食。所以那一年我们有200亿斤粮食的剩余。而在此之前,1976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7600亿斤,而全民需要7700亿斤的粮食消费。也就是说,虽然粮食丰收了,但还有100亿斤的粮食缺口。可以说,饥饿是20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调查一下缅甸或者老挝的部分地区,抑或是问一下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区,会发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群体中都出现过某种意义上的饥饿现象,而 饥饿会带来资源的争夺。
第二,瘟疫。大家都听说过天花病。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把包括天花病毒在内的众多传染病带到了美洲。1520年,一个感染了天花的奴隶从古巴来到墨西哥,这成了美洲大陆土著居民噩梦的开始。197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但为了谨慎起见,世界许多国家还是给孩子进行天花疫苗的接种。
除了天花以外,还有很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们。比如2003年的SARS,来的快去的也快。从整体意义上来说,20世纪以后,瘟疫对人类的影响基本上处于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人类在面对疫情时不再是束手无策。
第三,战争。20世纪以前,人类对战争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但是从今天来看,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构建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虽然仍有极端分子图谋发起战争、引起冲突,试图分裂某个国家,但从人类整体上来看,20世纪以前的三件事——饥饿、瘟疫和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变得可控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才有可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讲由冲突向文明的和谐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发展的第二个延伸内容,就是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经考古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有300万年。但在非洲大陆上,考古发现了人类祖先的一颗牙齿,距今约460万年。
假定说人类是从非洲走来的。距今100万年前,地球上97%以上的陆地和海洋是被一个“冰帽子”覆盖着的,也许是因为非洲正好在赤道附近,太阳日夜照晒,局部的温度变化以后露出来一块陆地。所以最早的人群可能是在那儿出现的。当时的人类不能创造工具,也没有衣服,只是一个高级动物群类。那么,当时人类进行生产的时候是种什么形态?一定是采摘,就是采挖地上或地下的种子、根部或者果实。而在采摘的时候,是要移动的。因为树木和果实的生长是有周期的,要找到能吃的东西,就要移动。可以说,人类早期的经济是以迁徙和移动为基本增长方式的。
就非洲的人类来说,向北或者向南走都会越走越冷,冰雪还没有融尽,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沼泽。所以最佳迁徙路线带应该是沿着同一纬度向东或向西走。然而,无论是向西还是向东走,都很快就到了非洲大陆的边界,所以比较适合的方向是往东北走。
随着冰层的融化,地球呈现洪水、溪流和动植物共存的状态。当一部分连接非洲和亚洲的冰桥还没有完全融化的时候,一部分人就通过冰桥从非洲进入到了小亚细亚地区。一部分人可能由此向西北走,过了爱琴海,进入欧洲平原大陆;另一部分人继续向东或向东北方向走,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沿着安纳托利亚高原继续向东走,就会到达恒河的上游。但是,当时的人们还不能到恒河平原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去,因为那里到处是臭虫、蚊子、蛇、鳄鱼等动物,对人类来说是禁区。也不能翻越喜马拉雅山,因为那里太冷了,翻过山就进入了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区。所以还得向东走。假定走到甘肃的天水,那里环境适宜人类居住,温度也适合,人类很有可能会在那个地方定居下来。
一旦定居下来,人口就会快速增加,就会导致采摘的果实不够吃,所以人类可能会南下。从天水向西南走,过了四川,进入云南。直到现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还是母系氏族社会,这是3000年前的制度化石。
在黄河中下游平原,有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是沙粒性的壤质,雨水特别容易渗下去。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红胶泥的土壤。一头牛在黄土高原半天就能耕一亩地,而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头水牛一上午才能耕三分地。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体力和动物的体力。所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单位面积需要的劳动力可能只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族群发展得更迅速,人口繁衍得也特别快。
所以说,中华民族是非常幸运的。人类在这个地方的发展,从采摘经济、定居农业,一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黄土平高原地区具有巨大的自然禀赋优势。所以在王安石变法的前后80年间,中国的人均GDP比欧洲高1.25倍。
假定说人类从移动采摘迁徙型经济发展到了定居农业,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到今天,经过七八代人的集体努力,我们的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举个例子,中国的钢铁产量将近占世界的一半,水泥、煤炭的产量也名列前茅。
地球上适宜人类居住的1亿平方公里的陆地上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经济组成方式和信仰,但是从历史的长河看,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我们的祖先在移动迁徙的时候碰到的问题和我们今天在探索地球和宇宙天体时所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要发生冲突呢?我们肩负着同样的使命,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在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繁荣时刻。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20世纪以后,人类面临的问题“老三样”变成了“新三样”。
第一,人类有生命存在的权利。生命存在的权利是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命存在的权利首先包括生活权,然后才是经济权、话语权,我们不能割裂地把人权理解为自由和选举。要承认生命的权利,有了生命,还要呵护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问题。
命运共同体存在吗?当然存在。比如,不管中国和日本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但在追求生命个体和生命整体存在并寻找繁荣未来的这一点上,中日应该是一致的。但首先我们应该解决历史问题。现在,日本总是想忘掉历史看未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看未来要记住历史。不记住历史,侵华的历史怎样得到正确的认识?不记住历史,殖民地的丑陋事情怎样得到公平的校正?
第二,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什么叫幸福?并不是收入高就幸福。我们发现,很多人收入高了反而不幸福了——城里人不高兴,农村人不高兴,工人不高兴,农民不高兴,知识分子不高兴,干部不高兴,领导也不高兴。什么样的人高兴?当满足了饥饿、摆脱了瘟疫、控制了战争以后,你会发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幸福。
第三,追求生命的延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18岁至65岁为青年人。很多地方,大妈和大叔们都爱跳广场舞,这就是追求生命的长远和幸福的表现。
总结一下,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新三个问题是什么?——承认生命的权利、拥有生命的权利、追求生命的延长和健康的权利。可以说,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恰当其时的,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三、“一带一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的重大促进作用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带一路”上有一条线路叫“鲁新欧”,是从山东的青州市出发,沿北线从新疆一直到欧洲。虽然青州只是一个县级市,但是青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得非常好。所以以青州作为“鲁新欧”的气垫,能够提升商品贸易中的文化贸易。
如果从青州出发,走天津的陆港,这样就会在天津和青州形成各种各样的港航集输运(港务、航道、集装箱运营),形成便利贸易中介。什么是便利贸易中介?比如货物还没有卸下来,但是可以把票据先接下来,告诉收货方货已经到达天津港了。这样一来花费的仅仅是等候所需的租金,而不是额外的运输费用或者货物没运到的罚金。可以说,便利贸易一定是生产性服务中介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中介的对接。
假定运输到兰州去的话,兰州是我国沟通新疆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咽喉型通道,是陇海线的连接中心。不仅是鲁新欧,还有庐新欧(庐州、新疆、欧洲)、渝新欧(重庆、新疆、欧洲),如果都有一部分列车要从兰州过的话,那么兰州的物流该有多么发达。
当集聚区的生产性贸易中介和非银行中介达到500家时,会不会出现一种园区内部的中介和中介之间的支付和结算呢?谁来处理这些票据呢?这样就会出现评估、授信、征集、回购、担保、托管、置换、保理、贴现、租赁、信托、法律、会计关联等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市场平台。这样一来,物流园区就升级为第三方平台园区。
到了乌鲁木齐之后向西走,就可以到达霍尔果斯口岸。跨境贸易集聚园区怎么建设?双方该如何结合?不同的货币怎样进行兑换?怎样对货品进行定价?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货币市场出现了。
到了国外,比如到了巴基斯坦,那里的道路需要建设。经过10年、20年的建设,巴基斯坦的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是跨境的,我们了解了巴基斯坦的文化,巴基斯坦也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体现。
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出发走海路,向西可以穿过印度或者伊朗的某个地方到达伊拉克的巴格达。从巴格达再向西走,到达地中海。如果希腊或者意大利的港口建设好,并且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那么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就可以在爱琴海汇合。这样一个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世界性港口出现,希腊的经济也就不用再去苦苦哀求别国了。
从希腊到意大利,再穿过瑞士,向东到奥地利、匈牙利,再向东就是乌克兰。从瑞士向北可以进入德国。由此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融合。假定说来自于青州的集装箱在汉堡港停留装卸,那么连带着青州的文化也都带到那儿去了。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质疑。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无论是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为世界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和顶层设计,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不仅是陆路,海路也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从英国的北海出发向西走,就可以到达美国的佛罗里达或者加拿大的某个港口。所以说,“一带一路”能够在贸易方面建设成空天地一体化的大交通网络,这个大交通网络不仅有陆上的公路、铁路、轻轨,还有地下管道,空中还运行着各种各样的卫星、无人飞行器和航空器。一旦这种大的交通网络建设起来,国际间的交通就会变得更加方便。而人类经济的整合、交通的整合带来了什么?物流的输送。物流的输送又带来了贸易中介的集聚。贸易中介的集聚发展起来之后就是新的城市,小城市与大城市连接之后,大城市会变得更繁荣,小城市会变得更宜居。不同的人群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人类也就变得更加和谐。
如果“一带一路”的空天地一体化交通大网络完成以后,某些机器和某种货物的运输就不再是机械化动力推动了,而是智能管理;经济也不再是制造经济,像大车间、流水线、自动化之类的,而是基于大数据和网络基础上的智慧智能经济。此时人类追求的不再是摆脱瘟疫、战争和饥饿,而是把“新三样”问题——对生命的尊重、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健康的渴望——变成实际。
当“一带一路”初步建成、欧亚各国连接起来的时候,人类可能就奔向了智慧和智能经济的方向。到那个时候,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很有可能变成落后的企业形式。
“一带一路”倡议在初步提出的时候,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经过几年的努力,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几百个项目正在建设。所以我想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为世界提出宏大的倡议,并诚邀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为人类的未来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的顶层设计、中国的操作流程、中国的项目和实施。
今天的主题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裂变的时间点上——旧的经济在缓慢发展,甚至其中的某些部分在收缩和淘汰;新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我们要积极得适应。当新经济和老经济拉锯结束的时候,“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也就实现了。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缘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一带一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的重大促进作用——阐释了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形成和发展。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