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命禁区”的守望——记中国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的干群官兵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枯黄的牧草,成群结队的牛羊,绵绵雪山……这是3月的普玛江塘。
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的普玛江塘,平均海拔5373米,面积1200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乡。它犹如地球上隆起的一块大坝子,耸立在中国的西南边缘。
普玛江塘边防派出所官兵在岗布冰川下巡逻(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气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7℃,人均寿命49.5岁。数据,写照普玛江塘的生存环境。
1000多名干部群众和8名边防官兵生活在这里。他们用忠诚的坚守、勇敢的担当和开拓奋进的精神,在“生命禁区”共同谱写了人生绚烂的篇章。
这是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政府所在地(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普玛江塘地势高。来到这里的人开玩笑说,普玛江塘找不到山,因为人已经在山顶上。
格桑确拉和陈科民已在“山顶”工作生活了近3年。
两个35岁的同龄人,于2014年7月前后踏上了普玛江塘。来到普玛江塘的每一名干部、官兵,首先要经历的是大风和酷寒的“洗礼”。
这是坚守在“生命禁区”普玛江塘乡的部分干部(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普玛江塘公安边防官兵在海拔碑前合影(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普玛江塘的风有多烈?
“大风经常把电线杆刮断,最长的时候停了7天电,派出所的大铁门都被风吹倒过。”陈科民说。
“顺风走像跑步,逆风走走不动。”普玛江塘乡乡长胡凤宝形容。
“站军姿,很多时候是斜着的。”32岁的普玛江塘乡边防派出所所长索朗达杰更是幽默。
普玛江塘天有多冷?
洗衣机要用热水暖上半个小时,才能转起来。晚上,战士们得盖四五床被子才能入睡。即便是在盛夏,晚上要盖两床被子才能御寒。
更令人生畏的,是普玛江塘缺氧。
“在房间里烧炉子就要耗掉本来就稀少的氧气,所以睡觉宁愿多盖几床被子,也不烧炉子。”边防战士祝兴说,有时候坐着不动,就会突然有一阵窒息的感觉,像是被人卡住了喉咙一样,胸闷气短。
即使如此,23岁的普布顿珠,2016年从吉林大学会计系毕业后主动报考了普玛江塘,如今在乡政府担任会计。
很多人表示不解:“凭你这么好的学校和专业,到哪儿不能找份工作,非要来这地方受罪?”
“到普玛江塘,在很多人看来是自讨苦吃,甚至是走上了‘弯路’。但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吃些苦,多受些历练。对于自己的选择,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普布顿珠回答。
一名当地村民骑车经过普玛江塘乡村头(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随着生活、医疗条件改善,普玛江塘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可还是赶不上超过60岁才能享受的养老补贴年龄下限。很长一段时间,养老补贴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形同虚设”。
为改变这一状况,格桑确拉和干部们通过各种方式,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养老保险的事情。
去年底,上级部门同意将普玛江塘乡领取养老保险人员年龄放宽至50岁。
全乡新建37座棚暖圈、7座饲料储备库、34个放牧点用房;分发过冬饲草、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思想教育……近3年时间,为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格桑确拉带领全乡干部,没有正常休过一次假。
普玛江塘乡查布村村民在乡政府所在地免费领取饲料(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他的体重在不断下降,头发越来越稀疏,关节炎越来越严重,记忆力越来越差。按规定,他可以轮岗到海拔低一些的乡镇或县机关,但他说:“普玛江塘就是我的家,还有几件要为牧民办的事没有办好。”
浪卡子县委书记次仁罗布说:“在普玛江塘,身体不行的干部根本吃不消。普玛江塘的干部,从不因海拔高而降低标准。”
普玛江塘乡边防派出所,国徽庄严肃穆。2012年边防派出所成立至今,踏冰涉雪巡逻边境线、守卫国土是边防官兵最主要的任务。普玛江塘紧邻不丹边境,边境线25公里。
“这里常驻海拔5373米,需要在海拔6300米的岗布冰川巡逻,就像行进在珠峰大本营。”陈科民说。
27岁的哈尼族战士高建学,自2011年到普玛江塘,凭着一股拼劲儿,创造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海拔记录,还兼任派出所的卫生员、通讯员、制氧员。
一些战友退伍转业了,一些战友调走了,可高建学两次主动申请留了下来。今年年初,组织给高建学下令,必须调离普玛江塘。
“普玛江塘虽然海拔高,条件差,但这里是我们的国土,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坐标;来到这里更能感受到军人的价值,理解忠诚的内涵。”高建学说。
“海拔高责任更大”
“这里地势太高,感冒吃药很难好起来。”记者在乡卫生院的阳光棚里见到了正在输液的索朗罗布。卫生院紧邻乡政府,有3名医护人员。医院有接诊室、药房、待产室、产房等。
索朗罗布年轻时从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他表示,虽然这里自然条件很苦,但是大家的收入在不断提高,让人看到希望。
2016年,普玛江塘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下辖的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
村民达娃普赤的家在普玛江塘乡萨藏村,丈夫索朗多吉是辅警,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自己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员,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此外,每年她家还享受3000多元的边民补贴和7000多元的草场补贴,加上自己编织氆氇的收入,年收入近3万元。
“海拔高责任更大。”尽管已经脱贫,格桑确拉书记心里并不满足。
这是普玛江塘乡萨藏村及周边的牧场(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他带领乡干部正在寻求发展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的路子。为此,他们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的增收计划,建设了奶制品加工厂,风干牛肉、氆氇编织等加工房,将全乡9座蔬菜大棚无偿交给低收入家庭经营。
查布村村民益西旺姆去年在乡里帮助下,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她说:“国家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扶持,我们也得想办法。”
让格桑确拉感到更加兴奋的是,全乡6个村的生态小康示范村居工程规划已经批复。他说,今年5月天气转暖时,全乡的房子将从目前的土石结构统一建设成水泥钢筋结构。
“从脱贫到小康,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坚信,自己一定会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他说。
3月初,普玛江塘小学开学了。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高原回荡,给这高寒世界带来朝气和希望。
已经在此工作了11年的米玛桑杰,担任学校的汉语、藏语以及高年级的英文课老师。“教育是很崇高的事业,能在靠近天空的地方当老师,我很自豪。”他说。
“雪山皑皑,绿草油油,漂亮的房子,蜿蜒的柏油路,还有清闲吃草的牛羊……”12岁的旦巴热杰指着自己刚刚完成的这幅画,告诉记者,画名叫《我心中的普玛江塘》。
记者:边巴次仁、张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