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评论 > 正文

贫富悬殊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2016-11-02 09:54:25 苑基荣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贫富悬殊阻碍着印度社会的发展,贫困家庭的儿童因为贫困而不得不过着窘迫的生活。图为徘徊在新德里街头的一名流浪儿。本报记者苑基荣摄

11月14日是印度的儿童节。在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印度媒体从该国贫困儿童的生存状况开始反思贫富差距问题。据《印度斯坦时报》11月1日报道,印度18岁以下人口有4.47亿人,占总人口的43%,其中约40%的儿童遭受着贫穷、缺乏教育、营养不良,甚至被边缘化。《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说,这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后果。有分析认为,近年来贫富差距加大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已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通货膨胀让物价不断上涨,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41岁的沙罗就起床为家人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后她花40卢比(约合4元人民币)打个三轮车,匆忙赶往医院,开始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沙罗是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的护士长,她饱经沧桑的皮肤和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沙罗告诉本报记者,平时她根本存不下什么钱,一家人的生活不轻松。沙罗月薪只有4.5万卢比(约合4500元人民币),丈夫在一家私人公司打工,挣得也很少,一家人省吃俭用。好在房子是公公的,不用交房租。沙罗6岁的儿子正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两岁的女儿由婆婆照看。沙罗表示,婆婆毕竟年纪大了,照看孩子也是勉为其难,但如果送女儿去托儿所,却负担不起托管费。“我们很少旅游,因为旅游的费用太高了;我们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享受周末。现在,通货膨胀让物价不断上涨,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沙罗在印度尚属于中产阶层。与她相比,流浪者弥尔安妮莎就悲惨多了。她带着5岁的女儿每天睡大街,靠别人施舍或打零工为生,“每晚我都挽着女儿的胳膊睡觉,上厕所也要带着女儿,生怕她被别人偷走,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什么时候能睡个安稳觉!”这是《印度斯坦时报》近期采访新德里街头大批无家可归者的一个场景。

《印度斯坦时报》此前报道说,2015年印度首席执行官年薪排行榜前十名中第一名为2760万美元,第十名为690万美元。根据南非健康研究公司新世界健康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按个人财富计算,印度百万富翁总财富约5.6万亿美元。报告认为,财富不平等比例越高,就意味着几乎没有中产阶层和穷人的财富空间。

瑞士信贷银行最新报告显示,1%最富的人拥有印度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拥有全国财富的68.6%,10%最富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76.3%,全国一半以上的穷人仅拥有全国财富的4.1%。

“教育的不平等是导致印度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

每到周末是26岁的阿克西最繁忙的时候,他在印度德里大学和一个教育学院兼职做英语老师。阿克西告诉本报记者,他来自古吉拉特邦的农村。尽管毕业于印度名校尼赫鲁大学,但毕业后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得靠兼职代课为生。

印度作家迪利普·希罗在其新著《愿望的时代:正在全球化的印度权力、财富和冲突》中写道,自1991年以来的25年,印度更加富有,但社会发展表现更加不平等,少数富人和大多数穷人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不仅个体之间贫富差距悬殊,印度各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加大。印度基础设施发展金融公司研究所近日发表最新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2014年占印度人口85%的12个最大邦人均国内生产净值来看,印度各邦之间的贫富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1960年前3个最富的邦比后3个最穷的邦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高出1.7倍,2014年则扩大到3倍,其中最富的喀拉拉邦比最落后的比哈尔邦高出4倍。

印度公平研究中心主任哈什·曼德认为,尽管低于25岁的印度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但只有7%的印度青年人能获得大学文凭,其中年轻女性、低种姓和穆斯林的比重更小。即便获得大学文凭,也未必有好的生活保障。哈什认为,“教育的不平等是印度社会的痼疾,也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

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尔认为,贫富差距拉大将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对本报记者说,印度农村高生育率、财富再分配机制失灵让印度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经济发展无法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无法进入经济体系而失业,进而加剧贫富差距。

(本报新德里11月1日电 记者 苑基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