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2016-06-02 13:33:15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陈玮 |
——“十二五”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综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月1日,走进北京展览馆的正门,展馆中央这条红色主题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为期一周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今天在这里和公众见面。许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成果展品,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9万平方米的展区,充分展现了“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取得的诸多新进展、新成果。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引领中国向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了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 比如高铁,已经成为我国亮丽的“国家名片”:到2015年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全面掌握高铁完整技术的国家。 “时速350公里,还不是我们国家高铁的最快速度。”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展区,“国家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贾利民笑着对记者说,“按照现在我们掌握的技术,列车的最高时速完全可以达到五六百公里。” 高铁的发展,只是我国“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标志。10个室内展区中,“海马号”4500米作业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天宫一号”模拟体验舱、“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汽车、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一大批高精尖展品,吸引参观者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基础研究的实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量子通信展区,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通信研究,正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基础研究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大投入——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比2012年增长34.4%,年均增长10.4%。 基础研究经费不断增长,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相关展区,展示了我国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 民生科技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科技创新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今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这样回答:“你可能看不到卫星飞在高空,但你的手机知道——你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天气预报,就能导航。” 在北斗卫星展区,记者遇到了我国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他告诉记者,相对美国GPS,北斗系统能在保证全球精确度和可用性的同时,具有短信息通信功能,民生服务优势突出。现在国内基于北斗技术开发的产品呈现爆炸式增长,他的团队历时一年多自主研发的“羲和行驶记录与UBI保险终端”也问世了,能精确记录行驶车辆的运动轨迹。 在展区,记者看到,成功研制生物工程角膜、埃博拉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抗肿瘤新药等成果,让公众对相关疾病不再恐惧;TD-LTE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全面掌握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产能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基于高新技术的产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腾飞翅膀 “十二五”期间,国家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重要举措,努力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环境。 “科学技术在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也为我国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腾飞的翅膀。”众创空间“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向观众介绍其孵化的各种项目时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区,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正在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
相关阅读:
- [06-02] 中国规划5颗新科学卫星 有望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 [06-02] 洪田镇:创新便民服务模式提升计生服务水平
- [06-02] 稠州银行“惠金卡”荣获《银行家》“十佳金融产品创新奖”
- [06-02] 回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精彩话语
- [06-02] 台湾媒体人走进天津自贸区 聆听创业创新故事(组图)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