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3月3日电(魏薇)阳春三月,柳绿花红,盐城市郭猛镇杨侍村农业生态园也迎来了游人如织。这座建设以生态高效农业为主,并融休闲观光、野外采摘、娱乐餐饮、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评比中,一举荣获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称号,成为了当地的明星精品园。 杨侍村外,1000亩的现代设施农业园里,白色的大棚整齐罗列。正是草莓采摘的热季,红色的精灵在叶间错落生长,棚内总弥漫着一股清甜的香气。但农户陈正奎和他的爱人有点发愁,田间枯枝落叶突然间多了,原本郁郁葱葱的草莓,近期长势有些停滞。 忽然,大棚的门帘被人拉起,一只沾满了泥土的皮鞋率先迈进了棚内,“老徐,你来了呀!”陈正奎连忙站起来。 “我来看看你们的草莓,种的怎么样了?”老徐蹲下身,仔细查看了一番,然后告诉陈正奎: “病叶要全部摘除,生须子的尤其要剪掉,一定记得把病叶带出棚外,因为叶片上带有细菌。高位的花分散营养,要及时剪除,一般花果越靠近基部才越好吃。你还要调解好棚内的温湿度,白天棚内室温超过30度,就要注意通风了。” 陈奎正连忙点头,记在心里。来的这位“老徐”,正是江苏盐城市农科所科技服务首席专家徐文华。一周之内,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陈正奎的大棚了。对于陈正奎来说,从09年前还在苦心经营小本生意,到现在成为年薪十几万元的现代化职业农民,多亏了2009年起盐城市农科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若干名如徐文华这样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常年扎根农村一线,指导调研,让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富民成果,为当地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徐文华(左)在给农户做现场指导。 送技下乡 打造田间“不走的队伍” 在田间地头奔波,徐文华和他的专家同事们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 盐都区婧婧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董兆付把只在热带生长的火龙果,成功地搬进了自己的大棚里,时下,火龙果肥厚饱满的茎条,正预示着这批红心火龙果的前景看好。“火龙果长在我们的土地上,以前谁敢想?科研专家们带着我们去山东考察过,把他人的先进经验学了回来,加以改进,种草莓的人太多,眼下就等着这批火龙果另辟蹊径、上市赚钱了。”董兆付喜滋滋地说。近年来,盐城市农科院的驻村专家,多次组织村干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赴北京、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在边看边议的学习中,借他山之石推进所在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新路子,不仅引进了新品种,同时还学到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 在仰徐村的爱东家庭农场,江苏所科技服务项目驻村专家陈友祥正在教农户陈正海怎样修剪葡萄的枝条。“我们一个电话,专家们就赶过来,来了以后不喝一口水,不吃一顿饭,直奔田间,发现了问题就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很感动。”陈正海说道。和仰徐村大部分农场一样,陈正海也种植着葡萄、水蜜桃、番茄、果蔬等作物,尝到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型工业产业以及近郊生态旅游业的甜头。 陈友祥(左二)指导农户修剪葡萄枝条。 很难想象,早在几年前,偏僻的仰徐村还仅仅只是一片稻田,收成也只能看天吃饭。徐文华是省内第一批“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对接服务于仰徐村的驻村专家,作为单位科技服务项目首席专家,他长年驻村服务200多天。为确保示范基地建设的持久性和辐射展示效果,他牵头入股仰徐村且流转租赁土地700亩,合作创办了“盐城市仰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公司 基地 农户”的科技服务平台,并在该基地为仰徐村插下了第一根大棚支架,不仅为该村设施农业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带动该村设施栽培面积连年翻番。如今的仰徐村已面貌一新,相继建成了千亩设施葡萄园、千亩设施草莓园、千亩设施蔬菜园、千亩景观园林和千亩粮田示范园。 送技到村,扎根在村,与村民不分你我,成了徐文华和他的同事们常年的状态。除了对接指导,盐城市农科院的科研专家还积极帮扶创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专业合作社园区内,7个规范化村级农技站直接建到田头,在这些农民看得到、聚得齐的必经之处,驻村科员人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农技员,及时解决瓶颈问题,帮所在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现农技“二传手”、服务“零距离”的帮扶工作。 扬科研之力,兴成果之丰。如今,仰徐村营造了“科研单位 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运作模式。科研人员与农户一齐入股,共享科研项目转化为富民成果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既是公司股东,也是科技特派员,为农户做项目,也是农技下乡的过程,自身的工作业绩与农户效益密切相关,这支“不走的队伍”的根系,在盐城的土壤里越扎越深。 四季歌情怀:在乡土间洒下一腔热情 常年协同农民唱着“四季歌”,常年沾着泥土的鞋与裤脚,常年饱受大自然洗礼的黝黑脸庞,成了“不走的队伍”的真实写照。 农村的道路修好以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文华特意考了驾照,给自己买了辆车,熟门熟路地穿梭在乡野田间。“我们搞农技工作的,就是在办公室里坐不住,心思老是记挂着田里的长势。”年逾半百的徐文华,依然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很大的热情,为了把培训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有声有色,他还为自己添置了照相机、摄像机,因为要经常下乡给农民送科技、开讲座,他都实现将讲课的内容制作成PPT,每逢下乡还自备投影仪。图文并茂地讲解,让农户把授课知识掌握得“到嘴到肚”……往往,在结束了一整天的奔波之后,徐文华才回到办公桌前,坚持撰写学术论文或编写农技信息。 好马不鞭自奋蹄,对待工作严肃得近乎于苛求,在验收成果时却布满娃娃般的灿烂笑容。徐文华自嘲,自己曾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土八路”,从最初没有编制的科研助理,到如今的三级研究员,从事农业30余年,一番努力拼搏,身后是情怀,也是动力:打小在盐城的田里长大,对土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为了不让自己34年积累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沉睡”着伴己退休,2009年徐文华主动请缨,由原来的纯科研转向农业科技服务和新农村建设技术支撑岗位,率团每年200多天驻扎在农村一线,入股下乡创办了盐城市农科院仰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900多个科技示范户,帮办了26个农民合作社和18个注册商标,谱写起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而徐文华,只是盐城市农科所所有驻村科研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 “盐城市江苏农业第一大市,更需要科技力量为农业插上翅膀。”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副所长孙明法介绍,“目前我们的科技服务队伍已经建立起来,接下来还要全力配合科技服务,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奖励措施,我们都鼓励让更多的科技人员下田头、忙一线,让更多的科研力量真正地‘接地气’,不仅在农田里开花结果,还要在与农户开展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培养更多的农业高技术人才。” |
相关阅读:
- [ 03-01](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别山革命老区春来脱贫忙
- [ 03-01]网络媒体走转改:5棵"摇钱树"见证贵州诞生"寨沙模式"
- [ 03-01]【网络媒体走转改】一条出山路吸引百余青年回乡创业
- [ 02-28]网络媒体走转改:高铁钢轨“体检”师 呵护每一毫米的安全
- [ 02-27]【网络媒体走转改】“博士矿工”和他的“供给侧菜单”
- [ 02-25][网络媒体走转改]我和动车有个约会
- [ 02-24]【网络媒体走转改】旱塬深处铁道守护人每天巡检弯腰1.3万次下跪1300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