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社会博览 > 正文

美国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激烈 优步遇强劲对手

2015-08-27 07:29:5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全球打车软件领域中,“优步”(Uber)目前占得头把交椅。如此庞大的新兴产业,真能任其惟我独尊吗?在美国,Lyft就是一个强劲对手。同类相争,保持自己的“特质”、让自己“无可取代”似乎是成功必需,但事实是,两家的服务和运作模式无奈地越来越趋同了。

不过,市场这么大,各分一杯羹,或许也没什么不好。Lyft的投资者们也是这么想的。

【粉红“胡子”】

车头贴着一个毛绒绒的、大大的粉红色“胡子”——这是Lyft的标识,也是它区别于优步的“女性化”特色。Lyft的创始人约翰·齐默和洛根·格林觉得,这种“萌萌的”装饰有助消除一般人对于“和陌生人同乘一车”的恐惧。

在旧金山一个春日下午,齐默准备回米申区的Lyft总部大楼,于是他点开手机上的Lyft软件,选择了拼车服务。几分钟后,一辆挂着粉红“胡子”的“斯巴鲁”驶到,司机是主业拍纪录片的拉里,后座已有一名年轻女乘客阿曼达。

回程路上,齐默顺便做了一场市场调研。他问拉里成为Lyft司机有多久,后者回答:“只有大约4周时间,我是个菜鸟司机。”感觉如何?“感觉很好,”拉里说,并解释说自己今年要交的个人所得税挺高,所以开车补贴收入。

齐默问拉里有没有为优步工作过。拉里说只做过一星期,“我不太喜欢优步,我当时想两边都试试,但我比较喜欢Lyft和司机互动更多这一点。”

“乘客体验有差别吗?”齐默问。“从我的角度来看,没什么差别。我确实听到有人说更喜欢Lyft,或者是哪家便宜就选哪家,我觉得这取决于你追求什么。假如你只是想从A地点到B地点,司机态度好不好也没关系。”

Lyft的口号是“你有车的朋友”,而优步的口号是“每个人的专属司机”,这是两家公司营销策略的不同:Lyft更强调良好的“用户体验”,试图营造一种轻松、和睦的司机乘客关系;优步则承诺为乘客提供一份独享的宁静和优越感。但现实中,也许正如拉里所言,一个态度亲切、会聊天的司机并非出行必备,对于选择Lyft或优步,也就没什么影响。

这正是Lyft的烦恼:在打车和拼车服务软件领域,优步占着头把交椅,创立以来以迅猛姿态在全球攻城略地,迄今募资已超过50亿美元,市值估算为500亿美元,现正积极筹备上市,并计划拓展至按需供应服务的物流运输业务。而Lyft的规模小得多,募资10亿美元,市值估算25亿美元,刚刚接近实现盈利,而它仍要投入大笔资金去吸引加盟司机和乘客用户。

面对优步这个“巨无霸”,Lyft即使只想保住这个新兴行业的“老二”地位也非易事,仅仅依靠“用户体验”方面的稍好口碑显然不足以应对挑战。何况,对于打压Lyft等竞争对手,优步毫不“手软”。

【只当老二?】

尽管目前优步优势明显,仍有人看好Lyft的未来。著名投资家卡尔·伊坎刚给Lyft投资1亿美元。他对《纽约杂志》说:“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长期变革,特别在城镇化领域,这意味着Lyft仍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个(打车服务)领域有足够空间,容得下两个或者三个竞争者。”

但有人持相反看法。优步最主要的投资人之一克里斯·萨卡曾告诉彭博电视台:“只要认真分析,就知道这不会是一场两匹马的赛跑。Lyft不可能在竞争中幸存下来,而特拉维斯(优步执行总监)绝对不会收购它。这是一场赢家通吃的竞赛,特拉维斯会通吃所有的市场。”

任何企业都不会宣称自己的发展目标是当“老二”。Lyft的董事会成员、安德烈森-霍罗威茨公司的斯科特·怀斯说:“要是觉得Lyft注定只能当行业内的老二,我们肯定不会投它。”

对IT企业来说,当业内“老二”几乎意味着最终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网络效应”,即大公司会越来越大,就因为它更大,这可以解释像亚马逊、谷歌、脸谱等公司在各自领域内独占鳌头的现象。

也许有一天优步也会加入这行列:只要优步软件有更多的用户,就会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用优步打车的等候时间也会缩短,这必然吸引更多的乘客使用其服务。优步占了先机,Lyft要对抗这一看似必然的趋势,只有下功夫说服用户:它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乘车体验。

【服务同质化】

优步的两个创始人是因为在巴黎参加展会时打不着车,才萌生了推出打车服务软件的想法,而Lyft的两位创始人则是从津巴布韦的穷人那里得到了灵感。

2005年,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书的格林到津巴布韦旅行,发现当地的“出租车”与美国大不相同:一个朋友开着自己的小巴车,沿路搭载几个人,每个人到达目的地后,交给司机一点钱作为车费。用齐默的话说:“这是出于生活必需而诞生的资源共享模式。”此时,齐默也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美国的资源利用现状有自己的体悟:“一家酒店入住率如果低于六成,就算是失败了。可是街上多的是空驶率20%的汽车。”大多数美国人开车的时候,是一个人上路。

毕业后,齐默在纽约的雷曼兄弟集团工作,而格林在加州研究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2007年,格林在社交网络“脸书”上谈到共享美国私车空余资源的创业构想,被齐默看到。两人一拍即合,几周内就攒起一家拼车服务的小公司Zimride,主攻穿梭邻近城市之间的司机。他们拿到了脸书旗下风投基金的25万美元投资,脸书也成为公司绝佳的营销平台:大学生们会通过网络寻找拼车返校的同学。

优步2010年在旧金山起家,迅速达到上百万笔的交易量。相形之下,Zimride初期的交易量仅以千计。随着智能手机应用普及,也多少受到优步模式启发,齐默和格林推出了短途打车服务Zimride Instant,并在2012年以Lyft为名重装上阵,第二年则把最初的长途拼车服务卖给了一家租车公司。

发展初期,两者确有明显差别:只要成为Lyft司机,就要汽车上贴上粉红大“胡子”,车费可以“看着给”;优步是一水的黑色汽车,车费按路程计价。

但随着两家在旧金山开枝散叶,运营模式越来越趋同。优步推出了更便宜的“优步X”服务,不再局限车型。到2014年初,Lyft也放弃了原来的“自愿捐献”收费模式,和优步一样按程计价。两者都开始提供针对通勤者和往返机场的拼车服务。Lyft本来鼓励乘客与司机互动,单名乘客“默认”坐在副驾驶座,到了去年底,它开始宣传“想坐后座也可以”。

“Lyft发现优步的运作模式不错,”在博客分享当优步和Lyft司机经历的哈利·坎贝尔说,“很多人只想要一段安全、干净的车程。乘客们看中优步废话少、更具商务气质的服务,绝大多数人都更喜欢这种体验。”

【竞争白热化】

在很多市场,Lyft和优步没有太大差别。司机收入差不多:两家公司都收取20%左右的佣金;Lyft允许司机通过软件收取小费,但不是所有乘客都会给小费。多数乘客手机上同时装了两家软件,在很多城市,费用、等候时间和用户体验大体一样。

正因服务同质化,两家的竞争也变得白热化,有时甚至显出几分幼稚。去年,Lyft出具一份分析报告,指控优步员工用Lyft叫了5560次车然后无端取消,故意烦扰司机们,同时加长了其他数千名乘客的等车时间。优步否认指控,并声称Lyft对它干了同样的事,后者当然也不承认。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报道,优步曾对Lyft发起一次代号为“SLOG”的猎头行动,雇用一些“临时工”用Lyft打车,上车后就开始说服司机跳槽到优步。优步回应称:“我们要招聘司机,就得跟他们交谈,这意味着我们得先上他们的车。”两家还互相在对方的公司大楼前树立印有讽刺性话语的广告牌。

把更多司机招揽到麾下是关键,于是,在一些城市,Lyft曾把给新加盟司机的最高奖励涨到750美元现金,并承诺一周至少收入1200美元。优步也对新加盟和推荐他人加盟的司机给予丰厚奖金,对从对手公司跳槽而来的司机则奖励500美元。

这些投入对Lyft来说负担更重。目前,在旧金山等起步较早的市场,Lyft实现了盈利,但在其他很多城市仍处于亏损状态。TechCrunch网站报道说,Lyft还准备在营销方面花1.5亿美元吸引乘客,另外5000万美元用于招揽新司机。

Lyft的服务已经扩展到65个城市,2016年收入估计将比现在翻一番,但在这些数字背后,它也有一些明显的错着。比如优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成功进入纽约市场,代价是让麾下司机与当地出租车行业协会签协议。Lyft去年夏天打算开进纽约,却未吸取教训,坚持不与出租车协会妥协,甚至惹恼了纽约司法部门,将其视作藐视法纪。几个星期的对峙后,Lyft终于和优步一样让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在全世界,打车软件服务都处于微妙的法律灰色地带。Lyft在主营业务上做不了什么大动作,想要突出重围,无非强调企业文化、“优化用户体验”。它花了不少功夫在司机乘客之间建立纽带:举办派对,推出可以让乘客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司机动态的程序,鼓励司机给乘客发小饼干,在车上放各种戏服供乘客自拍,在软件上添加司机个人信息,如故乡和个人爱好,以增加亲切感。它强调更安全的旅程、更好的售后服务,吸引更多女性乘客。它的公司高层近半数是女性,用户半数以上是女性,在大本营旧金山,三分之一的Lyft司机也是女性。

也许考虑到这个,伊坎才不顾多方警告,毅然巨资投入Lyft。要彻底打败Lyft,优步需要下足成本,但它会吗?“价格战?如果你是19世纪想控制石油市场的洛克菲勒家族,也许还可能成功。但考虑到Lyft已经募集到这么多钱,而且它的投资人资本很雄厚,我不觉得优步白送人乘车有什么作用,”伊坎说。何况,投资Lyft比投资优步便宜多了。

“这是一种交通服务。我们有很多家航空公司,很多家游轮公司,这些公司随着时间推移都渐渐发展出区别彼此的特色。在这个领域只有一家独大,我觉得这说不通。”(沈敏)(新华社特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