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农:新型农村社区再调查(中篇) 除了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外,要让农民在农村社区住得下、住得好,真正变身为“住在农村的市民”,离不开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的基层治理。在当今面临转型和变革的乡村社会,如何激活各种社会力量,引入多种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多元共治水平? 莫让农村社区成“两不管”“两不靠”地带 在一些地方,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且更多地向县城集中,或向少数试点乡镇、先进村倾斜,大量乡村被边缘化、空心化,很难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阳光。 在重庆某地,2011年4个行政村撤村并居后,建立了一个农村社区,户籍居民有8000多人。半月谈记者在这个社区采访时发现,这里出现了城乡福利、公共财政投入“两不管”的问题:因为不再是行政村,就享受不到国家对农村道路、水窖、农网改造、农田灌溉等资金投入;又由于不是城市社区,因此得不到城市道路清洁、园林绿化、路灯建设等资金投入,成为“上不靠天、下不沾地”的空白地带。 社区党委书记告诉记者,这个社区工矿企业很多,外来的务工人口有1万多人,但是在撤村并居之后,成了“几不管”的地方,“悬在半空中”。一些居民点通路、通水的问题长期没有办法解决,群众意见很大,经常上访。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项继权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问题仍没有完全理顺,存在诸多困难和种种限制。 在一些地区,因为征地、招工等原因,部分农业人口转成了非农业人口,失去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后,他们在参与村内事务、享受村内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外来流动人员则更尴尬,虽然为当地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身份上始终是个外来人口,别说享受村内居民的福利待遇,即使是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来都颇费周折。 近些年,一些发达农村社区涌入大量非户籍人口,原有社区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满足非户籍人口需求,这就产生“僧多粥少”的矛盾,造成了“同村不同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