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姜春良:毛泽东抗战军事理论影响深远

2015-06-03 18:15:27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持久战”指导中国以弱胜强

基辛格在其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他认为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反对以纯粹军事性考虑为基础,来进行速战速决的战争,而这种观点却是美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基础。基辛格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持久战思想。

抗日战争应该是持久战,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他始终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见分晓。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从5月26日到6月3日,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论持久战》一书8月出版,当时此书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版写了序言。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在海外,《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同样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

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呢?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中作了精辟的回答。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说,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就是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种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策略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战争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灵活、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应该是战略反攻战。

毛泽东这些异常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论持久战》的发表,使他博得越来越多人的钦佩与尊重。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轮廓。《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根本规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两党都认为,必须通过持久的抗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聚集自身的力量,并取得国际的援助,才可能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于弱国战胜强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相对应,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繁荣时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科学总结而达到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毛泽东关于抗日持久战和游击战的理论,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许多亚非拉弱小国家和民族广为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研究战略理论的学者伊藤宪一在1985年出版的《国家与战略》一书中,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结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日本的山崎重三郎1965年撰文说,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最终打败了日本人。

如今,为了提升我军打赢战争的战略能力,必须继承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武器,就是毛泽东在国内外战争理论以及战争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基础上所创造的、以积极防御战略为核心的人民战争理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的胜负不单纯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信息,文化等综合力量的较量。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然得道多助,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然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最后结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虽凶极一时,但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虽历尽艰险,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御侮,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枢纽。

姜春良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少将军衔,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战争的焦点》《军事地理学》等十几本著作,撰写军事战略方面的研究报告及论文200多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