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谈车改:补贴少下乡多 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
2015-04-13 15:26:12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实的关键年。半月谈记者近期赴多个省份调研了解到,部分改革决策在中央到地方的传导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梗阻点。改革落实过程中的梗阻点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政令有时落地不畅?记者选取了部分地区在落实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梳理出政令传导链条上一些带有共性的不畅因素。 “次决策”共识度和操作性待加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后,各地、各部门对会议决议高度认可和拥护,但对于总决策下的一些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操作规程,部分地方还存有一定困惑。 以国资国企改革落实情况为例,在中央明确大方向后,对改革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缺少相关部门答疑释惑,以至于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操作更是畏首畏尾。 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王浩康说,有地方认为国资国企改革是把国资做大、重组,有的则认为改革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资需要退出。北方某省国资委产权处处长告诉记者,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当晚,该市国资委领导就要求起草国企改革落实方案。“但我们的几个副主任对究竟怎么改还争执不休,这方案怎么写?写出来怎么落实?” 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是综合执法改革的重要探索。然而,这一改革如今却面临重走回头路的风险。曾经最早探索“三合一”改革并被全国借鉴的深圳市已经改回了食药监队伍单列。中部某省食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中编办精简机构和编制的要求,省里提出了食药监、质监、工商基层执法人员“三合一”的改革方案,但一些相关部委希望保留自己在基层的“腿”和阵地,我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改革可能会成“夹生饭”。 再譬如公车改革,一名试点地区的基层干部反映,自己平时去市里汇报或到基层乡镇,经常几十公里,“基层补贴最少,偏偏下乡最多,这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等专家认为,这反映出在落实中央总体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次级决策的科学性不够,需要通过更加现代化的制度程序安排,增强“次决策”层面的专业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
相关阅读:
- [ 04-13]民警胡朝霞用汗水和创新服务基层 获赞“百姓的福气”
- [ 04-11]三明市2014年基层“最美人物”名单出炉
- [ 04-11]台湾基层代表组团访渝 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密切交流
- [ 04-11]今年闽高校毕业生26.6万人 农村基层人才缺乏 多措施力促大学生创业就业
- [ 04-11]南平基层团委书记培训班开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