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文明的守护 现实的窘迫——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

2014-11-25 13:01:14 刘雅鸣、双瑞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关注遗址村保护)文明的守护 现实的窘迫--走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村

新华网郑州11月25日电(记者刘雅鸣、双瑞)我国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仰韶村、夏都二里头村、“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村,还有出土了8千年前骨笛的贾湖村、汝官窑烧造区清凉寺村等等。这些原本普通寻常的村庄,因为这些载入史册的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址而变得与众不同。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大名鼎鼎的小村庄,感受这里独特的文明传承和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村民们为自己祖先创造的显赫文化倍感自豪,但也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

小村庄的大规矩

“俺村不能起坟,不能深翻土地,甚至不能打井修渠。一句话,不能搞啥基本建设。”问起遗址村村民村里的规矩,几乎都能说出几句这样的话来。这无需诉诸文字的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长期固守的规矩与习惯。

正是这一个个“不能”,让像仰韶文化遗址、殷墟等这样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原始面貌。

除了这些令人尊敬的规矩,遗址村村民大多还有着难能可贵的文物保护意识。

位于舞阳市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存,被誉为“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乐器——骨笛等多项世界之最,文化积淀极为丰厚。

“想盗咱的文物,那可不中。”30多年前就目睹了第一只骨笛出土的村民贾普选,讲起了几年前制服两个盗掘者的事儿。一个“咱”字,透出百姓对贾湖遗址的感情,虽然出土的任何东西都不属于自己,但在村民心目中,它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看到有人在遗址断壁上抠摸彩陶残片,仰韶村民就会警惕地上前打问,不许带走。几乎每个遗址村都有几名农民文物保护员,没有任何报酬,却坚持看护遗址。一些村民经常参与考古挖掘工作,有的还成了“土专家”。

何时告别“守着金碗要饭吃”

“这底下可埋着中华民族的大秘密。”指着刚刚泛绿的麦田,二里头村会计刘宏欣对家乡的自豪感,很快被“公路绕着走,桥梁躲着走,有项目不让建,眼巴巴看着周边村发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守着金碗要饭吃”的窘状所代替。

二里头遗址是学术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为研究夏商文化、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物证。村民为“二里头人”的身份感到骄傲,出门在外挂在嘴边的是,“可以不知道河南,不知道偃师,你会不知道二里头?”

然而,现实是,“人均三四分地,没有支柱产业,俺村人都去别的村打工。”刘宏欣的失落感在于,二里头曾经是河南农村的“领头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里头有包括化工厂在内的多个村办企业。

随着遗址保护规范化,二里头的工厂全部关停,新的项目不能落地,快速通道也远远绕开,二里头像是被隔离于社会的孤岛,全村4000多人守着1600亩地。放眼全村,民房多是数十年前建的,偶尔点缀几座小楼,硬件条件并不算差,但与周边村庄相比,差距却很明显。

殷墟遗址所在的安阳小屯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任20多年的村支书何永献直言:“我没有给父老乡亲带来啥经济效益,感到心里有愧。”小屯村一直恪守着政策红线。

按照有关规划,近30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不能搞城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绝大多数村民致富无门,甚至住房紧张问题都长期得不到解决。

2001年殷墟申遗之前,人口不足1300的小屯拥有三轮车厂、养殖场等七八个经济项目,关停后,外出打工成了村民的唯一收入来源。何永献用农村最看重的婚姻大事,来解释小屯经济水平的变化,“过去小屯的孩子很早就结婚了,现在30多还找不到媳妇。”

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道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大量留存的文化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国家一直将其当做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对此,遗址村百姓颇能理解,也把保护视作自己的天职。这些文化遗址的共同特点是考古价值高,但观赏价值低,面积可观的遗址公园带来的收入却不可观。

如何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亟须从政策制定、体制管理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对于遗址村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牺牲,文物部门和考古工作者表示感激和理解,并希望国家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实际困难,从政策层面予以倾斜,如建立文物保护补偿机制。

“殷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能光喊着保护而让老百姓做出牺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认为,文物保护与生产生活是相辅相成的。限于欣赏水平、知识背景的门槛,文化遗址当前不足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周边居民很难从旅游经济受益,改善民生仍需政府担起责任。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指出,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建立对当地的补偿机制。

他进一步建议,国家应修订对地方政府的考评机制,对殷墟、仰韶等文化遗址所在地出台专门的政策,使当地政府安心保护,当地百姓真心保护,真正实现文物保护、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的多赢局面。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也了解到百姓呼吁,提出要尽早解决遗址区内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切实改善遗址区内人民群众的生活,努力实现遗址区与周边区域的全面和谐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