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应届毕业生就业初体验:交房租时才感觉活不下去

2014-08-12 07:15:34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家长态度

是否资助选择不一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工作状态而非收入多少,房租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工作状态,“第一年工作,我们只希望女儿可以找到工作的状态、站稳脚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热情是很重要的,经济压力太大了反而工作不好,造成恶性循环,”李先生说,“能自理就很不错了,等到收入高了再讲究更好的生活品质吧。”

山西的吴女士也同样选择了资助刚在北京工作的孩子,除了房租,吴女士每月还给孩子卡上打1500元,“跟她大学时每个月生活费一样多,”吴女士说,“孩子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没人照顾,已经很辛苦了,不想让她再在经济上吃紧。”对于这样长期、稳定的资助,吴女士想得很开,“就当是继续交学费了,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学再学习一两年。”

相比之下,陈友艺的母亲洪女士对儿子的要求就严得多。陈友艺刚毕业的时候收到了母亲8000元的资助,并被告知以后不再接济,“不会再给儿子钱了,除非有紧急的用钱情况,男孩子就应该多经受磨炼,让他尽早养活自己。”洪女士说。

对于父母的资助,曾宁宁感到无奈又不安,“一开始自己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不得已让妈妈资助了五千元。”曾宁宁说,“以后会想办法还的。”

过来人说

90后孩子起步更艰难

1988年从大学毕业的李女士现任教于北京某高校,“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会突然有经济压力,”李女士说,“不过因为自食其力了,也能控制开销,所以总体感觉不是穷而是充满希望。”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年的单位是有义务为员工解决住宿问题的,所以并不存在房租的开销,吃饭也在单位食堂,开销主要在吃穿上。“那时毕业生工作、收入都很稳定,而且迟早都会分配到房子,虽然钱不多,但心里还是很踏实的。”李女士说。

对于二十多年后,现在应届毕业生背负的经济压力,李女士认为相比自己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消费需求,工作也不及自己毕业的年代稳定,压力也会比70后要大得多。“虽然我们大学毕业时的收入也低,但还是比社会平均收入高不少的。”第一年试用期时李女士月薪80元,第二年转正后每个月有100元收入,与自己身为科级干部的父亲一样多。“二十几年前大学生还是社会精英,现在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很多了。”李女士说。

专家支招

学会理财量入为出

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调查数据偏向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大众职位,报告显示今年北京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为3109元,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这个收入水平,在京生活并不容易。

从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社会,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年问题专家刘卫兵认为,应届毕业生感到压力大、不适应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从靠父母到靠自己的转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毕业生起薪低,但住房成本较高,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习惯了花钱没计划、大手大脚,突然要自己挣钱自己花,必然会感到压力,但必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适应过程才能独立,“脱离父母的呵护,这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刘卫兵说。

刘卫兵向毕业生们提了两个建议:“首先要学会理财,最基本的应该做到量入为出,”比如工作第一年租不起一套房子,就两三个朋友合租,穿不起名牌,一两百的衣服穿着也不错,“父母资助也要看情况,不能一味包办,孩子不小了,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刚毕业收入低,尤其是有的毕业生在恋爱中就更容易入不敷出,刘卫兵提议毕业生们如果合适可以寻找一份兼职,“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毕业生,利用业余时间做设计、开网店,”刘卫兵说,“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收入,生活中也不至于过于节省,光靠省钱或者父母接济都不是长久的办法。”(实习记者李秋韵 记者 王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