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丝路水下文保面临五大困境 专家指出,地方政府对所辖范围内的文物遗址进行有效保护,是申遗的基础性工作。继2008年“华光礁1号沉船”成功发掘之后,今明两年,南海水下考古将聚焦西沙珊瑚岛和金银岛沉船。管理着中国南海2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的三沙市也于今年开启了甘泉岛和北礁的局部岛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这是我国加大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所采取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国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国家南海博物馆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推进。 “然而,真正能拿出来给人看、说得清的东西还是很少。”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南海丝绸之路海南段的保护研究面临总体规划空白、考古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私人盗宝猖獗等诸多困境。 ——技术设备落后,20年水下考古租渔船。“迄今为止,每年我们到西沙海域进行1到2次调查,一直都租用琼海市潭门渔民的木质渔船,20年来都是这样。”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苦闷地说。 ——发掘人员缺乏,全省“下水者”仅15人。15人,这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证考古队员的数目,也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来才得以培养起来的队伍。面对浩瀚南海和数以万计的文物发掘,15人明显太“单薄”。 ——解读人才匮乏,常弄错文物年份。王亦平不无担忧地指出,尽管20多年来做了很多次基础性调查,但对水下文物的解读严重缺失。到目前为止,海南对6年前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的整体发掘研究报告仍未出炉。 ——海上执法太难,一年才巡海一两次,过半遗址破坏程度超过80%。“海域太大,一年1到2次的巡查,很难对盗捞分子起到震慑作用。”王亦平痛心地说,西沙群岛海域可见的沉船遗址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完全被破坏。 ——没有总体规划,多数岛礁没去过。王亦平坦言,做规划存在“两难”,一是规划必须要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而至目前,南沙海域大多数的岛礁并没有调查过;二是总体规划设计的相关经费难以解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