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67.7%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有利于婚姻

2014-05-20 06:42: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民调揭示当代门当户对三要素

陆志鹏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在解放初期结合,双方都出身贫下中农,地位平等。 “父母那时讲究的是家庭出身,‘越革命越光荣’,与现在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所涉及的层面远不相同。”陆志鹏认为,现在所谓的“门当户对”,主要是指双方父母的家庭及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双方本人的社会地位对等,也包括男女双方的自身条件。

本次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条件 (29.6%)和家庭条件 (19.9%)。其他因素依次是:性格 (11.5%)、生活方式 (9.9%)、社会地位 (6.9%)、兴趣爱好 (5.0%)、学历 (4.9%)、户口 (3.4%)、工作 (2.7%)、年龄 (2.7%)和外貌 (2.6%)。

“门当户对”的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含义不断变化。姚露告诉记者,古代的门当户对含义比较狭隘,“门当”是指古时候官宦人家门口的小石墩;“户对”是置于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门当户对代表社会地位,当时强调的是社会阶层,阶级感比较强,而现今意义范围更广。”

姚立华认为,当今的“门当户对”,主要体现在双方的教育程度、观念价值体系和成长环境等方面。她指出,在60后或者更老的一代人眼里,门当户对主要是指经济状况、职业。因为他们中大多人是经人介绍结合,介绍的结果就和家庭资源有关了。而70后在年轻时代已经开始接触高等教育,开始提倡自由恋爱。但他们大多数人感情经历比较少,会有爱情至上的想法。不过,他们也会考虑家庭等现实因素,更多是听从父母的意见。而80后由于对感情和婚姻更加开放,在感情的历练中,就会自发地认为现实的因素很重要。“许多女孩认为没有房子不结婚。而许多男孩也觉得,不能找一个给我家增添负担的对象。”

本次调查中,66.9%受访者父母的婚姻符合门当户对。

广州市某高校学生文杰认为,当下年轻人“门当户对”的观念大多来自父母那一辈。“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吃苦,而是过上舒适的生活,所以就想找一个不拉低自己生活水平的女婿或者媳妇。这样的观念肯定会影响到下一代。”

现在的80、90后很注重“三观”的统一

门当户对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婚姻?调查中,67.7%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13.7%的受访者认为不利于,18.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文杰父母婚姻不属于“门当户对”。“我听父母讲,他们是在一次工厂联谊舞会认识的。当时父亲是农村人,在工厂做工,没钱也没房,而妈妈是城里人。但反对最大的是我的奶奶,她觉得城市女孩娇生惯养。虽然父母生活中免不了有摩擦,但现在他们还是很幸福的。”在文杰看来,门当户对并不是决定婚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彼此相爱,以及相互包容的过程。

陆志鹏则认为,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婚姻多数是不幸的。“婚姻双方中,经济地位高低决定这段关系中男女手中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经济地位低的需要看着经济地位高的脸色。双方家长的相处也会很大程度受到经济地位的影响。”他说。

“社会接纳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我们不去关注‘门当户对’ 。目前来看,社会上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是趋于理性的。”姚立华谈到,现在社会上也有地位悬殊的婚姻存在,甚至还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结婚之前,还是建议年轻人多加考虑。“婚姻会面临很多现实状况,要想到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比如,价值观就很重要,如果价值观没有办法调和,可能产生很大的矛盾。”她认为,广泛化含义的“门当户对”应当提倡。不过她同时指出,门当户对不能保证婚姻就一定没问题。

“现在的80、90后会很注重“三观”(“三观”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编者注)的统一。而这很大程度上受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被带到今后他和另一半相处的细枝末节中。”姚露认为,如果男女双方符合门当户对,这两个人的磨合度和默契度可能会更好一些,走进婚姻的美满度也会更高。

本次调查显示,65.6%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和爱情并不是对立关系。

姚露强调,即使两个人的各方面条件都很相当,但是没有宽容和理解也是没办法走到一起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因为相似而走在一起,因为不同而共同成长。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是很生动的一件事,门当户对只是一个选择因素而已,不能太过于死板。希望大家遇到真正对的人的时候,不要因为条条框框而错失了自己的好姻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